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研究关注山东省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重点研究列入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文本的重构问题。以跨文化传播学、翻译学、功能语言学为基础,以山东民俗文化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文本为中心,在充分理解源语文本文化意识的情况下,根据预期文本功能和目的语文化的信息负载能力进行语篇、句组、句子和词语四大层面的调整与建构,从而提出山东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建设性分层重构体系。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本重构;外宣翻译;功能语言学
本文引用格式:杨琨.“一带一路”背景下山东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体系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9,6(41):231-233.
一 研究现状
在“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下,外宣文本是传播民俗文化的主导媒介,外宣翻译能够有效地推进“中国文化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外宣翻译即是“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中国图书、期刊、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1]。与文学翻译研究相比,国内外对外宣翻译的研究时间比较短,2000年以前“外宣翻译”的研究几乎没有。2001年,李欣发表的“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天津电视台国际部《中国天津》的个案分析拉开了该研究领域的帷幕。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外宣翻译研究的主题来看,外宣翻译的内容十分广泛,以企业外宣[2]、时事政治外宣[3]、旅游景点外宣[4,5]为主,缺少对传统的中医、武术、学校网站、文化遗产以及民俗文化等外宣材料的研究;2)从外宣翻译研究的理论依托来说,绝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为外宣翻译寻求理论支撑,如目的论、顺应理论、评价理论[6-8],但各个研究仅从一个理论角度探讨,缺少理论整合和宏观的理论建构体系。3)从外宣翻译研究的内容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针对具体某个区域的外宣翻译现状和问题提出可行性的翻译策略,并根据当地民俗的现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9-11],缺少从语言本身对外宣翻译文本的重构研究。
目前,我国并没有充分重视民俗文化的外宣工作,对于民俗文化外宣的研究成果较少,而对区域民俗文化外宣的研究更为罕见。在中国知网输入“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关键词,发现相关文献较为匮乏,以往对于研究民俗文化外宣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民俗文化外宣的必要性和对外宣工作的客观评价[12-16];第二,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17-22]提出了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重构、变通、变译等翻译策略和方法,但这些研究只限于某种方法的探讨,没有从宏观上构建系统地、可操作的外宣翻译框架。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方面,第一,大多数研究缺少对宏观理论框架的的建构,仅关注于探索翻译技巧和总结零散经验,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至今并没有形成相对独立的、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特色。第二,目前的研究多从某个学科或某个理论切入,缺乏跨学科研究和对不同外宣文本的多种文本重构模式的有效阐释框架。实践研究层面,资金匮乏、人才短缺以及观念落后导致对外宣传的文本材料质量不高,缺少文化底蕴,造成译文晦涩难懂,甚至出现一些误译。
二 研究内容
在“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从跨文化传播学和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切入外宣翻译研究,构建山东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建设性分层重构体系,从而创建更具可读性、可接受性的外宣媒介,便于山东民俗文化走向世界。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文本重构存在于语篇、句组、句子和词汇层面。在“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以跨文化传播学、翻译学、功能语言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构建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建设性分层重构体系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建设性分层重构需要深入研究两种文化语境,根据预期文本功能和目的语文化的信息负载能力进行语篇、句组、句子和词语四大层面的调整与构建。语料库融入外宣翻译研究也是本研究的难点之一,根据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的语料库来辅助外宣翻译以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和速度。课题研究的另一难点在于现状调查和统计分析部分,针对目前山东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现状调查涉及到多个部门,且这与部门工作的的成绩密切相关,在调查研究中能否得到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具有一定困难。
山东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对山东民俗文化对外宣传材料收集整理并加以分析发现外宣翻译材料中存在不少问题,如一词多译、望文生义、音译过度等。本研究主要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山东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构建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分层重构体系,同时建立山东民俗文化翻译的语料库、充分利用新媒体与网络等传播方式有效地宣传民俗英译的相关术语,以加快山东民俗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以便更好地促进山东民俗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促进山东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实现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对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有利于推动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三研究思路
本研究关注山东省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重点研究列入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文本的重构问题。首先,运用文献研究及调查研究的方法对列入山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的渊源及其文化内涵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按照文化内涵对民俗文化进行分类,找出其共性,然后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民俗学家的相关著作,有效把握文化当中的重点内容与形式,为深入地分析与研究翻译策略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通过访谈、实地考察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调查山东特色民俗文化对外宣传翻译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梳理出山东特色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再次,以跨文化传播学、翻译学、功能语言学为基础,以山东民俗文化宣传材料的汉英翻译文本为中心,在充分理解源语文本文化意识的情况下,根据预期文本功能和目的语文化的信息负载能力进行语篇、句组、句子和词语四大层面的调整与建构,从而提出山东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建设性分层重构体系。最后,创建山东民俗文化翻译的语料库、充分运用新媒体、网络等等传播方式,有效地宣传民俗英译的相关术语,以加快山东民俗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四 研究价值
在“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外宣翻译研究以跨文化传播学为切入点,在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创建可行性的文本重构框架,有利于拓宽外宣翻译研究的新思路,丰富外宣翻译研究的内容,为其理论研究开拓新的研究视域。以跨文化传播学和功能语言学等相关理论指导外宣翻译实践,能够有效地突破当前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困境,有利于丰富外宣翻译的策略,有利于有效地传播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山东区域文化的全球化的进程,促进山东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利用网站、影视等新媒体传播渠道,传播与推广民俗英译术语,进一步传承与弘扬山东民俗文化,促进山东民俗文化的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山东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有利于推动山东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民俗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加快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有利于提高山东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发和利用山东民俗文化资源,提高山东民俗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影响力的重要契机和途径,是山东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山东对外开发水平的重要途径。民俗文化的外宣要适应跨文化交际发展的新动向,并最大限度地适应文化交流、传播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本研究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山东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研究,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构建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分层重构体系,有助于突破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困境,推动山东区域文化走向世界,推动山东文化产业方式的转型,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完美融合,从而提高地方经济“软实力”,最终实现山东经济发展的区域目标。
五 创新之处
第一,研究角度创新。将山东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作为选题的切入点,这与以往研究山东民俗文化主要集中于其内涵、特点、分布、发展等视角截然不同,这是选题的一大创新。第二,研究内容创新。将选题与“一带一路”这一大背景集合起来对山东民俗文化进行研究,使得山东民俗文化研究跳出了为研究民俗而研究民俗的束缚,将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开放、国家软实力建设等结合起来,使得民俗文化的研究具有了全新的方向,民俗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更高的价值。第三,研究方法创新。原语内容对等翻译为目标语言是外宣翻译的一大难点,要想做到原汁原味,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的特点、受众对象的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进行适当地调整,而从跨文化传播学和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构建建设性分层重构体系有助于保留源语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差异,挖掘民俗文化中的特色元素,有助于民俗文化的迅速传播。本研究主要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切入山东民俗
文化外宣翻译研究,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构建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的分层重构体系,同时建立山东民俗文化翻译的语料库、充分利用新媒体与网络等传播方式有效地宣传民俗英译的相关术语,以加快山东民俗文化的国际化进程,以便更好地促进山东民俗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促进山东文化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实现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的对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有利于推动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06):4-6.
[2]陈锦标.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看中国饮料企业外宣材料的英译[D].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7:2-75.
[3]刘坪.浅谈政治文献的用词特点及翻译策略[J].文教资料,2015(05):23-26.
[4]高正.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外宣翻译策略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16(06):18-22.
[5]黄军.“一带一路”战略下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的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3):454-457.
[6]何东.跨文化视域下的城市外宣翻译文本研究——以成都市城市概览为例[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15(2):81-82+96.
[7]穆雷.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01):130-140+161.
[8]吕丽贤,朱江.企业外宣翻译的理论与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85-87.
[9]孙亚辉.丝網之路的价值弘扬与文化旅游的开发及优化[J].社会科学家,2014,(5):98-101.
[10]李晓滢.少数民族民俗节庆名称英译与文化输出[J].前沿,2015(Z2):181-182.
[11]曲慧银.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研巧[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12]张丽丽.我国外宣翻译的不足及其成因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63-164.
[13]王仲贻.我国外宣翻译存在的不足和成因[J].新闻爱好者,2011(19):26-27.
[14]王钟锐.河北省特色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A].第七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2.
[15]徐红芹.试述我国外宣翻译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08):470+475.
[16]徐建国.外宣翻译的名与实——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述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02):93-96.
[17]辛莹.我国外宣翻译中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分析[J].科教文汇,2009(05):249-250.
[18]林晓琴.功能理论在旅游宣传材料汉英翻译中的运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6(02):135-140.
[19]黄小蕾.山东民俗文化在乡村旅游民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7(08):100.
[20]冯欢,潘春婷.黑龙江省民俗文化翻译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01):12-13.
[21]张江.西安旅游文化外宣英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8):241-242+2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