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口译教学中的重要性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3 15:12: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口译究其根本是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多文化能力甚至比双/多语言能力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发挥功能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并且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口译质量,因而口译职业道德规范中均有关于跨文化交际行为方面的规定。鉴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口译中的至关重要性,在口译教学中不应仅注重语言能力的训练,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

关键词:口译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口译职业道德规范

本文引用格式:吴鹏.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口译教学中的重要性[J].教育现代化,2019,6(37):16-
18.

一 概述:口译与跨文化交际

         文化从广义角度讲,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精神心理层面——精神信仰、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行为层面——礼仪准则、生活和交往方式等;制度层面——政治体制、法律法规等和物质层面——饮食、服装和生活起居等。不同学科对文化的定义也不尽相同。跨文化交际学将文化看作是一个影响和决定人们感知、思维、评价和行动的文化取向体系,其核心部分是文化的文化核心标准,它们规定人们如何感知、评价所处的场合,如何对之做出合理的反映。

         文化又是处于交际语境中的文化,渗透于人的语言、思维、认知、活动等各个方面,通过言语语言以及肢体语言体现。口译是一项即时性强、思维过程复杂的言语操作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现象。在口译过程中,口译员扮演的是为交际双方提供服务的中间人角色,在服务过程中,口译员面对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同样是两种文化的互动和传播,因此口译员也被称为是文化传递者。

         在两种文化之间起沟通桥梁作用的口译员必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圆满完成每一次口译任务。瑞士跨文化口译和传播协会INTERPRET对于跨文化口译的定义中就有写道:口译员应兼顾对话双方不同社会、种族、阶层和文化背景,能意识到交际中潜在的误解和冲突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

二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口译过程中的体现

       所有口译活动,无论领域、无论场合、均以译员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前提。学术界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和分类存在诸多说法,概括而言,跨文化交际能力即指为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的素质和能力。可大致分为三个方面:语言能力方面,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中需具备的最基本能力;意识认知方面,对于本我文化和他我文化正确的认知和理解,即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行为策略方面,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采取正确恰当的交际行为,处理好跨文化差异。在职业口译现场不难发现,译员必须敏锐地察觉到跨文化的差异,然后快速做出应对,才能确保并积极促进跨文化交际有效顺利地进行。

(一)语言能力方面

          口译与笔译不同,通常是面对面的交流,而且由于口译工作很强的即时性,要求口译员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这对口译员的语言运用能力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与此同时,还需兼顾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中的语用规则、习惯和语用差异,用词需妥当、谨慎。

         例如,注意相同交际用语在不同口译场合下,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用语和译法这一点也很重要。“您辛苦了!”是中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客气性用语,但在不用的语用环境和上下文中的含义也不一样。在机场迎接长途飞行后到达中国的德国客人时,可以翻译成“Herzlich Willkommen!(较为官方、正式)/Wie war Ihr Flug?(非官方但较为正式)/Das war eine lange Reise,oder?(较为亲切、随和)”。当德国专家团队在工厂指导一天工作后,下班时无论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会对专家说一句“您辛苦了!”,领导的话可以翻译为“Vielen Dank für Ihre Unterstützung”,员工的话则可译为“Die Kollegen wünschen Ihnen einen schönen Feierabend”,这样即可同时兼顾领导和员工。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问候语和客套语既已有如此之多的讲究,那么外交辞令、政治性和谈判性场合中的措辞更需随机应变、慎之又慎,而这一切又需要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丰厚的知识储备。

\

 
(二)意识认知方面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所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说它指的是口译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判断能力以及对交际过程中文化因素的敏感度。中西方在思维方式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也为快节奏的口译工作增加了难度。德国人的思维模式偏向于直线式,而中国人则较为婉转、迂回。在德汉口译时需采取相应策略,相对缓和地表述德方过于直接生硬的表达;同时在汉德口译时,应注意避免过度的迂回而使德方不明所言。由此可见,口译员的跨文化意识有助于减少甚至可消除语用失误,并促进跨文化沟通。

         另外,扎实而广泛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储备对于口译员来说也至关重要。相对于笔译而言,口译形式灵活、内容多变。例如,在谈判桌上某一方可能会引用某个典故,又或者中德对话双方可能会提起新近发生的奇闻趣事等。所以口译员要做一个“有心人”,随时随地注意涉及本我文化和他我文化中各个方面、各个领域的知识和词汇储备。
作为谙熟本我文化和他我文化的口译员在进行跨文化口译工作中也应从第三认知视角出发,超越本我文化和他我文化,不偏不倚、客观地翻译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双方所表述的内容。在德语中,常常将口译员比作“传声筒”,尤其是在同声传译中,但这并非要求口译员机械地、一字一句地进行翻译,而恰恰是要求口译员在工作中保持中立,不掺杂个人情感和观念,不偏袒任何一方,平等公正地完成口译工作,避免口译员因向本我抑或是他我文化的倾斜而造成跨文化误解,甚至是跨文化冲突。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同样作为跨文化使者的口译员在跨国外交中切勿因为民族归属感和荣誉感而造成对本我文化的偏倚,而引起对方的误解,进而影响国家形象,有损国家颜面。

(三)行为策略方面

         如前所述,口译活动多为面对面的现场性交际行为,除语言交际外,还包括非语言交际。不同文化中,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和表现存在很大差异。西方语言学学者研究认为,在人类的直接交际行为中,非语言交际所占比重高达70%。口译员在从事口译工作中除准确无误地翻译语言内容外,还必须注意眼神、手势、面部表情、身体距离等肢体语言和恰当得体的着装。口译行业内有这样一种说法,口译员应当做个“隐形人”,不喧宾夺主,当对话双方仿佛感觉不到口译员的存在而好像在直接对话时,就是口译员工作最大地成功。

三 口译职业道德规范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Gideon Toury首先将“规范”这个概念引入翻译理论。口译是具有交际目的和社会意义的活动。作为口译过程重要因素之一的口译规范不得忽视。在国际翻译协会AIIC和中国翻译协会TAC纲领性的《翻译职业道德准则》中均提到的三个重要概念是“专业性”,“保证翻译质量”和“保密原则”。而在口译工作中如何做到专业性并保证口译质量,通过对比研究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三个主要德语国家翻译协会的具体翻译职业道德准则规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其中对于如何保证口译专业性和口译质量的规定与中德跨文化研究领域知名教授提出的关于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的若干思考不谋而合。

         要尊重他我文化和文化不对称性,以文化尊重为前提,采取互动的文化认知态度和方式;深入了解本我文化,从对方立场出发感知他我文化。联邦德国翻译协会BDÜ的章程中对此规定:口译员和笔译员应通过他们的工作确保人民之间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促进经济、政治和科学关系,使每一个人——无论何种国籍、种族、肤色、文化、宗教、社会地位和性别取向——均可参与到社会和文化活动中,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另外还着重强调,译员应以人人平等的原则为指导,对他我文化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采取敞开接纳的态度,促进工作中规范的道德行为并防止有悖道德规范的行为。

         同时,“关于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的若干思考”中还提出,要了解他我文化,更新文化知识;强化跨文化意识,提升跨文化能力。BDÜ规定,译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和能力,在从业过程中应持续学习,以保证和不断加强工作中所需的语言、文化和专业方面的新知识和能力。翻译协会每年均为译员提供各种职业培训和再教育的学习课程和研修班,并为在校的翻译专业学生提供跨文化实践的实习和工作机会。

四 口译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勒菲阿尔在为职业翻译教学定位时也明确指出,翻译教学旨在培养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专门人才,这些人必须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与局限,不仅能担负翻译工作,而且能组织并管理这种特殊的交际活动。我国高校德语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中也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德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要求在教学中应重视语言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细观德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除精读、听力、阅读等语言教学课程外,虽然还设置有德国概况、德国文化史、文学等文化类课程,但在教学课堂中对跨文化交际行动能力的培养和练习却远远不足。翻译行为完全融合语言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行动能力,特别是口译,在时间条件的限制下,口译对这三种能力的要求更高。对比中欧口译教学,因欧洲集合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化,留学互访频繁,这也为口译教学带来的便利条件。来自不同国家讲不同语言的学生组成的多语种口译教学课堂即方便模拟跨文化交流的真实场景,同时也可通过不同语种交替互译的方式直接检验翻译质量和正确性。那么在国内仅中德双语教学的局限性条件下,口译课堂更容易倾向于单纯的语言练习课堂。在口译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关注口译短时记忆、口译笔记、数字口译和视译的练习,而忽视口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跨文化差异的意识和应对策略常常会由于缺乏真实的交际背景而被忽略,所以学生也很难真正体会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口译交际中的重要性。

          针对这种限制,口译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依附于口译教材,应该紧跟时事以补充学生关于时事方面的词汇量;尽量采用真实的口译语料进行练习,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影音资料辅助教学,使用尽可能让学生学习到本我文化和他我文化的教材材料,例如,国家领导人新年致辞、专题演讲、电视访谈节目等等,将语言学习、文化学习和口译练习三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真实的口译场景,例如,参观陪同、会议访谈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外教参与口译教学,进行角色扮演,帮助学生置身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中,不断加深学生对跨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并培养其在口译工作中出现跨文化交际障碍时的应对能力;同时对学生在口译时仪容仪表、肢体语言等方面进行正确地指导。

\

 
          除此之外,在所有教学课程中都应注意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融入意识和德式思维。同时本我文化的学习也不容忽视,避免出现学习了德语和德国文化,而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的情况。应从本我文化和他我文化两方面着手,系统广泛了解和学习双方的历史文化传统、人文风俗和政治经济体制等各个方面情况,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认知能力。反观,文化融入意识和德式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还有利于学生语言方面的学习,在语言的运用中,尤其是在口译当中也会减少甚至避免“中式德语”的出现。然而,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获得,而是一个长期不断学习、培养和积累的过程,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和培养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在每一次口译练习中,注意到并学会总结跨文化交际的特点、可能存在的冲突及其成因和解决办法。

五结语

        在当今愈加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口译员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一员,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口译质量和跨文化交际能否顺利进行。每一名译员在工作中必须始终遵循职业道德规范中的相关规定,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习和培养应从学校做起、从课堂做起,为国家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口译教学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薛韪禾.交际教学法在本科口译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146-149.
[2]王志强.跨文化性作为跨文化关系建构方式[J].跨文化管理,2016(01),91-103.
[3]杨君如.以教材建设推进外语跨文化教学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01)176-178.
[4]何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中国学生英语写、译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策略[J].才智,2017(09)1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4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