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手工创作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创作课程中加入立体构成教学内容,探究其教学方法和意义,教给学生设计立体作品的技能,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立体造型能力,实现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培养,为学生日后走上幼教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创作课;立体构成
本文引用格式:王涵平.立体构成教学内容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创作课程中的应用探索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5):202-203,212.
一引言
手工创作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集绘画、色彩、手工、设计等诸多教学内容的综合类基础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手工制作是学前教育工作者运用最广泛的美术技能,也是培养高素质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立体构成是一种运用传统平面创作教学中的各种功能来实现三维立体视觉效果,创造真实立体感的教学方法[1]。它并不等同于简单的立体绘画,而是通过独特的视角,完美的运用光线与阴影,强调更加有说服力的视觉欺骗和可触摸式的真实立体体验[2]。现如今,三维立体的视觉表现形式被广泛应用在各种平面创作及电子媒体中,如影视宣传海报,商品包装,企业广告,甚至儿童类书籍等。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创作课程中加入立体构成教学内容,教给学生设计立体作品的技能,提高学生抽象思维和立体造型能力,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有效结合,实现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培养,这无疑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应用探究
传统的手工创作课程主要以二维平面教学技法为主,如剪纸、版画等,作品大都以平面的视觉效果出现,注重于题材的创意,版式的设计,插图的描绘和色彩运用等二维的创作方式。而立体构成教学内容的重点在于:认识立体空间,建立立体构成的审美思路,运用传统二维平面教学技法,在形式美构成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立体作品的设计与创造[3],并掌握各种手工材料的收集和制作工艺技法。笔者在从事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创作课程教学与高校立体构成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日常教学实践,针对立体构成教学方法应用提出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理论知识讲授
笔者根据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创作课的特点,将立体构成教学内容的理论知识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基础部分,即讲授点、线、面、体四个要素的基本造型原理以及立体构成的基本理论;第二是应用部分,通过设计实例讲解点、线、面、体四要素在手工创作中的体现,并运用立体构成的基本理论实现作品的立体视觉效果。作业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空间,任选题材,但作品必须满足立体效果和美的造型形态。这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手工材料的选用及加工方法
对于手工创作而言,材料的选用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说设计思路是“软件”,那么材料则是“硬件”。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手工材料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主要来源于自然、生活和科技三个方面[4]。来源于自然的如树叶、蔬菜、水果、泥土等;来源于生活的如生活废旧物(纸箱、饮料瓶等)和日常用品(纸、布、针线等);而废电池、铁丝等金属制品则属于来源于科技的材料。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先认识各种材料,选择一些立体作品实例来讲解作品中材料的选用,这有利于开拓学生对立体手工作品的创作思路。材料的加工也是手工创作必不可少的条件。不同的加工角度可以呈现不同的艺术表现力,而不同的加工方式也能带来不同的美学效果。比如,一张纸折叠角度的不同,就可以裁剪出不同的形状;横切苹果可以得到两个由果核组成的五角星,而竖切的效果是两个爱心的形状等等。手工材料多样化的加工方式也提高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实训
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最终都要转化成实践成果,而在课程中加入实训内容也已经成为所有专业的共同特征,这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模式直接体现。手工创作课程也不例外,设计实训对于笔者所倡导的立体手工作品的创作教学更是重中之重。笔者要求学生从立体构成理论的环境中脱离出来,将已学会的理论知识用于立体手工作品创作的各个方面,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对立体构成的学习内容加以巩固。
三作品的艺术特征
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创作课程中立体构成教学内容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而且能够使手工作品艺术带来一个质的飞跃,体现出特有的艺术特征。
(一)空间性特征
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园为题材的立体作品,将幼儿园的实际场景微缩化,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二)视觉性特征
除了空间性艺术特征,立体作品还具有丰富的视觉性特征。通过纸,棉布,塑料,铁丝等材料的运用,创造出各种独特的立体景观,表现出强烈的立体视觉冲击,带给观赏者身临其境的视觉体验。这样的作品就不再只是简单生涩地描绘,而是会主动地引导观赏者,使观赏者通过眼睛获得的信号刺激,转变为情不自禁的想象,使作品更易引人入胜。比如近些年比较流行的儿童立体书籍(图2),与以往翻开即见的文字和插画不同,这种立体构成的书籍翻开是一幅幅由纸张折叠而成的立体景观,在制作过程中还结合了插画、剪纸等工艺,在视觉效果上能够给读者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就如同3D电影和2D电影的区别,3D电影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同样也是立体作品自身所具有的视觉性特征。学生作品《Zoo》就将纸张折叠与插画艺术运用的很好。作品以游乐园为题材,插画通过纸张的交错设计了一个可折叠的立体构成。在打开的同时,纸张由于外力作用,由折叠状态变为立体状态,展现出游乐园的微缩景观,新颖独特的造型,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结语
立体作品具有独特的空间性艺术特征。手工作品中立体构成元素的引入,必然会与作品自身所存在的空间一起,营造出更为广阔的空间性。这些立体元素可以是作品中描绘的景物或人物的微缩版,通过各种材料的加工组合,形成了特有的微缩景观,使观赏者能够轻易地进入到想象空间,从而给作品带来奇特的融入感。以图1中的学生作品《七色光》为例,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纸、布、线并加以重新利用,结合剪纸、插画、针线等方法,手工创作作为一种培养创造意识、设计思维和动手制作能力的教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以及毕业后从事幼儿教育,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等,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5]。现今,社会对幼师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对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也提出了新的任务。而将立体构成教学加入到手工创作课程中,也是对这一任务的响应。美国著名的设计教育学家Donald A.Schon认为,设计教学是一个反复思考和实践的过程,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实践,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作品创新能力均得到了提高[6]。因此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这一过程的反复训练,不仅理解了立体构成的真正内涵,而且还锻炼了动手能力,为日后走上幼教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建基.立体构成教学中怎样进行现代审美能力的培养[J].雕塑,2016,(2):58-59.
[2]郝怀如.儿童书籍的立体装帧设计研究[D].山西大学,2013.
[3]陈虹,龚双羽.立体形态设计重点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07,24(6):49~52.
[4]王威.材料·观念·创意——小学美术教学中手工材料的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5]吕艺征.学前教育专业手工课教学浅谈[J].才智,2010(34).
[6]Donald A.Schon.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M].USA:Jossey-Bass,1987,41~1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