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课堂派是一款高效在线课堂管理平台。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探讨利用课堂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旨在推动桂林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派;桂林红色资源;思政课
本文引用格式:张季,等.课堂派平台下桂林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9):235-236.
桂林红色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为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教学素材,是对大学生进行光荣的革命传统教育与崇高的爱国主义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有助于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用课堂派平台融合桂林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与教材主线知识相结合
桂林红色文化内容丰富,给教师在讲授课程运用本土历史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教材内容、拓展教材空间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桂林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性的特点,更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兴趣以及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将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穿插在《纲要》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既能避免空洞的说教,又能增强课堂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灵活有效地利用地方历史文化开发课程资源。教师在讲授时除了按照大纲要求之外,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穿插桂林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爱上《纲要》课及拉近大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和关注度等方面大有裨益。在课程讲授时,根据相关章节内容使桂林红色文化资源与之相融合,营造良好的历史氛围。譬如可将红军突破湘江、中共灵川特支领导下的抗日活动等融入相关章节的教学,以此提升大学生们对党领导人民进行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艰辛的认识。特别是在抗战时期,桂林在当时成为全国抗战文化名城,留下了大量遗址,比如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救亡日报社旧址、八路军路莫军需物资转运站等等。这些重大的红色历史文化均可通过利用课堂派随时随地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只要大学生登录微信课堂派平台即可看到老师推送的相关信息,让大学生时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而做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爱党和爱国之心永存心底。
二 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影视教学在授课过程中的有机融合,集图、文、声、影于一身,则很难调动大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课堂会显得抽象、难懂和空洞乏味。教师需借助课堂派平台将相关主题的红色历史文化照片、文字视频等推送到班级通知栏,使大学生随时随地查阅、观看,同时将所感所想利用课堂派平台通过弹幕形式发送到大屏幕,就此围绕相关话题进行探讨,为课堂增加生动、实效性的趣味。尽管历史照片没有鲜艳的色彩感,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大学生形成视觉上的冲击,激发其爱国赤子之心。另外,与桂林相关的红色历史文化影视资源,如《方舟——桂林抗战文化城纪事》《桂林1944》等,可以选取代表性的片段在课堂派平台上共享。在运用红色影视视频进行教学时,可选择以下方式:1循环式:观看——停顿——讨论——观看——停顿——讨论,2:一站直接式:抛出问题——观看——讨论——总结。无论哪种授课方式都比单纯空洞的说教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其教学效果相对而言也会远胜于一味的填充式教学模式,也能使大学生更加了解桂林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对所在求学之地产生浓浓的钦佩之情。桂林红色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有历史遗址、烈士陵园以及杰出人物等,均可以在授课课程过程中多方式地呈现。此举一方面可以缓解大学生对年代久远历史事件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大学生对桂林杰出革命人物和本土的历史产生敬意之情。只有通过了解桂林杰出人物、光辉历史、优秀文化等,才能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对广西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把这份家乡情怀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从而培育大学生效法先贤、建设家园、实现中国梦、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责任感。
三 创新社会实践教学
桂林宝贵的红色文化遗址能够使我们直观地了解桂林的历史风貌,不仅可以丰富《纲要》课堂教学的内容,而且对大学生开展实践性教学也颇为有益。为推动桂林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教师要在充分利用课堂派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桂林红色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实地考察,增进其学习的直观感与真切感,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
1.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根据授课所需,合理安排学生参观桂林红色教育基地,例如红军突破湘江纪念馆、烈士陵园、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等,让大学生利用社会实践时间了解桂林悠久的红色文化资源、光荣的革命传统以及昂扬奋进的时代风貌,使其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革命胜利而进行不懈努力。为了防止部分学生偷懒耍滑,可以利用课堂派平台的GPS定位+数字化考勤,对学生进行实时“监控”。此举一方面有助于加深大学生对教材中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了解,从而增强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感受到党领导桂林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奋斗。
2.运用多媒体。社会实践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外,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根据授课内容和进度的实际需求,运用音乐、电视、专题片、课件等形式向学生展示各种实物的照片、视频等内容,合理应用多媒体再现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情景,使大学生以直观感知的方式获得知识。比如在讲大革命失败后的困苦环境时,配以革命烈士相片、纪念故居等背景资料,上传至课堂派学习平台,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印象。将红色歌谣、故事、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视频以及反映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图片等穿插到授课过程中,把大学生可能觉得无趣的历史知识变为生动的信息。
3.课堂参与。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教学,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等。老师可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利用课堂派的设置浏览、下载权等功能,将所运用到的桂林红色文化资源分为课件、复习资料、学习参考材料等各个模块专区,上传至课堂派,通过课堂派的班级通知栏及时提醒学生,老师发布了新的学习资源、或学习任务到期提醒等。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增加了学习形式的丰富和精彩性,不再让学习固定在传统的课堂之上。此外,也可以通过让大学生制作相关课题的微课,按老师在课堂派上设置的作业提交要求和时间来安排自己的进度,下次上课利用10分钟左右对微课作业进行展示和评析。在此过程中尽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作为大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通过解惑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的功能。同时,老师亦可组织投票或讨论,大屏幕同步显示互动结果,凭借课堂派以共同参与式教学完成课堂学习,实时有趣的课堂互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学生也可以根据互动记录自由复习,真正融入课堂、分享收获,加深对桂林本土红色资源的了解,形成比较系统、深刻的认识。
将课堂派平台与桂林红色文化资源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灵活结合,对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及丰富教学内容极为有利。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社会实践教学,若将桂林丰富的红色资源与《纲要》课在移动网络平台的基础上深入地融合,既可以改变传统说教式的课程模式,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对红色资源及高校思政课程的了解与认知。
参考文献
[1]谭颖华.试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以广东肇庆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50.
[2]何燕霞.讨论式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5(05):139-140+152.
[3]岑红.地方史资料与中国近现代纲要优质教学体系的构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4).
[4]李桂红.乡土红色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天中学刊,2011,(2):110.
[5]许麒麟,黄威荣.四种常见的课堂在线互动平台比较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10):174-1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