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为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让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成为课堂教学的延续,赣州农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特创建《禽的生产》课程兴趣小组——养禽兴趣小组。通过小组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优化《禽的生产》教学体系。《禽的生产》课程在兴趣小组的资源支持下实现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丰富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关键词:兴趣小组;禽的生产;专业技能;理实一体化
本文引用格式:张乐红,等.开展《禽的生产》课程兴趣小组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35):255-256.
畜牧兽医专业创办养禽兴趣小组,其目的是对课堂理论教育、生产实践及一部分学生的技能大赛的训练进行补充,其开办对于提升中职畜牧兽医专业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多年的教学探索及实践经验,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及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我们对开设养禽兴趣小组进行了尝试:从就读我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中选拔一批专业素质较好,对养禽实践有兴趣的加入小组。自兴趣小组创办两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教学成绩,获得较多的管理经验,对《禽的生产》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养禽小组的创办意义
学生对某一领域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1]。兴趣小组运作实施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理念。作为小组创立支撑的理论课程《禽的生产》,是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涵盖家禽的生理特点和生产管理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家禽的饲养管理技术部分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而实验实训课因课时和场地等条件无法实现连续性养殖管理与动物实时监控,因而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动手实践需求。因此,我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师团队自2016年开始探索,于2017年正式创办养禽兴趣小组。此平台致力于加强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接触面,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与精神,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养禽兴趣小组的运作模式
养禽兴趣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由一名指导老师具体负责。组员的选拔是在前期宣传教育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自愿报名和教师面试的双向选择方式确定8~10名小组成员,通过竞聘及投票方式选举组长一名。小组运作经费与耗材主要来源于《禽的生产》、《禽病防治》课程。场地及设备则利用学校实训基地禽舍及孵化设备,每个学期饲养一批当地肉鸡(约300羽)。通过生产实践过程,全程指导学生进行种蛋孵化操作、种鸡人工授精技术操作以及常见鸡病的防治。同时,兴趣小组饲养的鸡只可作为畜牧兽医专业其他实训课程的实验动物,形成合理的实训成果与实践需求的供需关系。目前已实现:养殖动物及动物产品供《禽的生产》、《禽病防治》两门专业中种蛋孵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课程使用;成为《兽医基础》、《畜禽解剖生理》两门专业课程的临床检查对象和解剖对象;成为《动物微生物》、《动物病理》、《动物药理》等专业课程的动物模型。
三养禽兴趣小组的创办成效
(一)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我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文化基础差,不喜欢枯燥的理论讲授,不容易接受抽象的理论知识或单一的说教模式,但他们思维活跃,爱动手,喜欢在实践中寻找学习的乐趣。我校的教学目标及办学理念更多倾向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养禽兴趣小组这个实践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多动手机会,使学生更有意愿参与到实践教学课堂中。同时,实践经验促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进一步在理论指导下提升其动手能力。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主动性
学生通过专业兴趣小组的实践锻炼,自行组织养鸡实践,得到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禽生产知识。在养殖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解决遇到的生产问题及人事管理问题。这极大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态度,促使其主动地思考、分析及解决问题,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从一枚鸡蛋开始,探寻生命的规律。将对生物的好奇总结为疑惑,从而引发探索,引导他们追本溯源,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寻求答案。
(三)搭建实践锻炼平台,提高学生竞技技能
中职学校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地方。我市及学校每年积极开展畜牧兽医专业相关技能竞赛养禽兴趣小组为学生技能训练提供物质基础及技术指导,在鸡的静脉或心脏采血术、鸡的解剖及器官识别等竞赛的技能操作。
(四)增强团队精神、促进师生感情
在实施小组日常事务中,由于每位学生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深浅不一,处理事务的方法方式有所不同,部分学生身兼数职,日常事务之间可能发生冲突,此时,小组成员需通过相互配合协作,交流经验,分享技能,团结互助,方可保证小组正常运行。在沟通协调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交换思路,及时补充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以提升各方面能力水平,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铺垫。
指导老师在指导日常工作及与学生交流沟通中,能够加深对学生的理解与认知,发现其长处和不足,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及引导学生处理各种问题或突发事件。日常生活中,师生分享劳动成果,情谊得以极大提升。
四兴趣小组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专业硬件条件不足
目前学校养殖基地及设备规模仅可支持十余学生进行完整生产实践,无法普惠学生。且现有的设备条件较为简陋,仅可完成传统生产模式,无法体现现代化规模生产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市场行情影响学生职业规划
我校绝大多数学生来自赣州各县区,学校周边及市辖范围内相关禽类企业不普遍,尤其是大型企业极少,就业岗位稀缺,工资福利待遇也不及生猪类企业,因此我校相关专业多数学生就业选择往往非禽类相关企业。创办养禽兴趣小组以来,虽对养禽行业感兴趣的学生逐渐增多,但依旧保持小众态势。
(三)教师、学生自身局限性
因工作性质及内容等因素,养禽兴趣小组的负责教师需要在生产周期内坚持组织及指导兴趣小组工作,加之教师也大多身兼行政、教学、管理等多项职务,工作量庞大,此外,指导教师奖惩制度及落实情况不明确,缺乏责任承包及模块分工制度等外界因素存在,导致负责教师责任重、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同时,此类实践教学极其考验教师的实际生产技能,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能够常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以确保用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生产经验,作为兴趣小组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目前的中职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优越,缺乏劳动锻炼和吃苦精神,而养殖工作卫生条件差,体力要求高。因而存在较多数量学生对此望而却步,或半途而废。有的学生长期养尊处优,拈轻怕重,对待事务缺乏主动性,甚至不服从值日安排,对待工作处理粗枝大叶。因此,指导老师需落实德育教育及团建活动,以加强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团队合作性。
总之,专业兴趣小组能够在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学质量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其管理与运转模式还需进行不断完善。学校可拟定出台相关管理性制度及奖励措施,既让有经验高水平的老师积极参与到兴趣小组的管理与建设中,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使团体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升,同时也保障了兴趣小组的可持续有效优良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曾凌鹰.兴趣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研究,1999,(4):32-33.
[2]潘其忠,何维佳,吴小波.兴趣小组辅助学习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2,(12):48-49.
[3]张明,唐欣昀.开展微生物学兴趣小组活动提高综合素质教育[J].生物学杂志,2003,(20)3:40-41.
[4]冯秀琴.英语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自学能力[J].考试周刊,2009,(41):107-108.
[5]李宁,贾宏涛,姚芳等.专业兴趣小组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92-193.
[6]黄建军.浅谈兴趣小组在中职农经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当代职业教育,2014(11):39,27.
[7]朱士恩.开展家畜繁殖学课程兴趣小组实践与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598-6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