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基于 SC 本科教学改革的普适性创业教育课程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20-01-03 09:42: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纳入高校基础教育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但目前高校创业课程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组织和方法更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学习效果、课程考核更关注知识传达而非学生能力的提升等内涵建设不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设计并构建了基于SC本科教学改革范式的普适性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方案。文章基于两个前提,一是着重阐述面向受众最广、对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塑造影响最大的普适性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二是有针对性地研究SC本科教学改革范式中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两个要素。同时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开设的普适性创业课程为例,系统阐述了基于SC理念,运用“反向设计法”对课程的设计过程,从“一般目标、具体目标、反馈与评价、学法、教法”五方面展开,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具有推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SC本科教育改革;普适性创业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反向设计法;翻转课堂

本文引用格式:孙静,等.基于SC本科教学改革的普适性创业教育课程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9,6(36):43-46,60.

       创新创业人才因为其对机会捕捉的敏锐性、思维方式的开阔性、良好能力和知识储备,日益成为影响未来全球竞争的稀缺人才。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进行基础教育阶段创业教育的研究和探索。20世纪90年代末,部分高等院校尝试设立创业学相关课程并组织研究生培养。2001年,教育部开始在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改革试点,正式开启了创业教育的规模化建设。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自此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高校的基础教育,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经过二十余年的高校创业教育探索,借鉴国外的创业教育经验,我国目前已形成了三种创业教育的培养机制,一是磁铁模型(Magnet Model),即吸引学生从非商业领域进入商学院学习,教师主要来源于商学院,针对非商科学生加深商学基础教育,而针对商科学生加强非商科学生所具有的基本知识。二是辐射模型(Radiant Model),即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为该领域提供针对性的创业信息,创业教育的行政管理活动位于所有学术单位以外。课程设置上,老师可以更侧重于学生职业路径相关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培养。三是网络模式(Network Model),即构建创新创业生态链,形成大学创业活动平台、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四位一体的创业生态链。课程由大学教师和企业家一起授课,并辅以各类创业竞赛、创业实践活动。与蓬勃发展的各类创业教育培养机制相比,创业教育课程的内涵建设不足,主要表现为高校创业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教学组织和方法更强调以教师为中心而忽视学生学习效果、课程考核更关注于知识传达而非学生能力的提升、课程评价更多以教师为主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等。上述问题的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欧美叫传授范式(instruction paradigm)或传授主义(instructionism),在中国叫“三中心模式”,即“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而自1980年开始,美国等高校兴起SC(student-centeredness)[1]本科教学改革运动提出的新教学范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了学生发展,使美国成为很多国家本科教育改革的榜样。目前很多中国高校也在开展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其核心为SC(student-centeredness),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被成为“新三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新模式的核心是从“教”转到“学”。本文旨在设计并构建基于SC教学改革理念、具有实践价值的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体系,为推动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

 
一 创业教育类型

        根据面向受教育对象的数量和教育目标的不同,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普适性创业教育,属于大学通识教育的一种(general education),是相对于专业或职业类教育而言的一种高校素质类教育[2]。这种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教育,如国内外很多高校开设的创业基础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举办的各类创业竞赛或近年来高校广泛建设的创业实践中心等。第二类是专业型创业教育,如国内外一些高校开设的知识型创业专业、创业管理专业等,国内一些高校还开设了创业辅修专业[3],例如清华大学的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第三类是与专业结合的创业教育,如专业所开设的学科前沿课或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创业课,如计算机专业创业课等[4]。
这三类创业教育即有关联性,又有差异性。对于高校来说,三类创业教育的教育目标、组织方式、教育路径和教育重点都有区别,各高校应该重点研究,并根据所在学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综合架构适合本高校的创业教育类型。

       由于普适性创业教育面向所有学生授课,受众最广,对学生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培养以及学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塑造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更利于各高校借鉴,故本文将重点探讨普适性创业教育所包含的相关问题。其相关理论和实践总结可有效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二 SC本科教育改革范式的相关理论

        SC模式有很多不同名称,如“学习范式”(learning paradigm)、“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student-centered learning)、“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等。名称不同,但本质相同,都是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主张根据学生的学习来调整教师的教学,所以是学在前,教在后。SC的关键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其核心是“新三中心”,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SC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比如表1所示,从中也可以看出“新三中心”的SC模式更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的质量。SC模式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范式”[5],SC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改革,还会涉及整个学校系统,包涵学校文化、学校行政管理、技术系统、资源配置、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社会环境等。所以整体和系统地思考SC改革,掌握范式思维。图1展示了SC本科教学改革范式。


\



\


        任何教学模式的存在,都需要特定的支持系统,其表现为特定的学校结构。特定教学模式及其支持系统,犹如一个生态系统,共同构成教学范式。传授范式也是如此,现有的学校制度和结构就是围绕传授模组建起来的。SC范式亦是如此,需要围绕其教学模式建立起一套支持系统。如果推行SC改革而不改变传统支持系统,改革将很难成功,原因是传统支持结构与SC模式不匹配。所以,从教到学,是一场范式革命。

         本文重点研究基于SC改革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两个要素,而技术支持、资源配置设计、学校行政管理、学校文化及社会环境对SC教育改革的影响本文暂不做探讨。综上,本文的论述基于两个前提,一是本文探讨普适性创业教育设计所包含的相关问题。二是本文重点研究 SC 本科教学改革范式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但特别需要指出 SC 教育改革过程中如相关支持系统不做匹配,改革的效果也很难达成。

三 基于 SC 范式的普适性创业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般包括如下三个步骤,可用课程设计三角形模型表征,如下图2所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端分别为:①课程目标,包括一般目标(goals)和具体目标(objective);②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活动(教法)和学生活动(学法);③效果反馈与评价,包括老师获得的反馈和老师给学生的反馈与评价。三者之间也构成一个闭环。基于课程设计三角形,传统的课程设计采用“一般目标、具体目标、教法、学法、反馈与评价”五步设计,按教学实施的时间顺序罗列各个要点。

         为了切实贯彻SC教育改革理念,突出“学生为中心”,在课程设计上可采用“反向设计法(backward design)”,这种设计方法是把“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和“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原则贯穿到课程设计中来。第一步确定课程的一般目标。第二步是确定课程的具体目标。第三步设计反馈与评价方法,要设置检验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与方法。第四步设计学法,老师要考虑让学生做什么活动,才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能力,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的困难及需要提供的帮助,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出适当的方法为学生搭建“脚手架”。第五步,根据目标、评价、学法来设计教法,反向设计法的操作步骤及设计要点如下表 2 所示。


\



\


        以教育部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首批99所“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为例,针对其创新创业学院开设的普适性创业课《创业者的成长之路》,进行创业课程设计的实践案例分析。

(一)普适性创业课程一般目标设计

         基于课程反向设计法,第一步要设计课程的一般目标,而课程的一般目标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相契合,课程一般目标要为学生能力培养服务,能力要为学生未来5-10年的发展服务。普适性创业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与专业教育融合并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的素质教育,故存在两个假设,分别是人人都具有创业潜质、创业可以被传授。

         创业教育的“教育性”就是通过系统化、制度性的安排,导出大学生潜在的创业精神,使之自发地、自然地、自由地利用所习得的知识、技能[6]。针对普适性的创业教育,应引导学生理解创业的大概念,不仅是狭义地教授学生掌握创办新企业的技能和方法,更是从广义上让学生开创新事业,事业是人们所从事,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事业是终其一生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的努力。它解决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是社会认可和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这里的价值不局限于商业或经济利益,还可体现为社会、环境和文化价值。

        所以,普适性创业教育的课程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通过创业精神和文化的培育,促使学生将精神文化内化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普适性创业课程具体目标设计

          为了清晰化普适性创业课程的一般目标,运用分类学方法对普适性创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具体描述并制定学生知识及能力指标,具体如下表3所示。

\


(三)普适性创业课程反馈与评价设计

         普适性创业课程要基于想要达成的知识及能力指标(详见上表3),设计出能检验指标达成的方法及评价体系。低阶的知识目标可以通过设置知识测验来完成,而高阶的创业意识及能力目标则要通过设置一系列实践项目来检验,未了检验课程的高阶目标,课程设置了7个实践项目,具体如下表4所示。


\



(四)普适性创业课程学法设计

        SC改革的核心是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基于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普适性创业课尝试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育改革模式,架构了“16学时线上+16学时线下”的教学模式。

         将课上的知识点部分变成了线下十几分钟一小节的“微课”,由学生进行线下自主学习,在课前阅读资料和看讲座视频,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及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能够衡量学生能力的项目,如上表4所示。

         教师的课堂时间不进行知识点的重复讲授,完全用于发言、讨论、辩论、互动、问题解决,以培养学生的审辨能力、创造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有效互动能力。教师基于学生的项目遴选出优秀、较差的课程成果物,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进行深度的讨论与激发,让学生发掘优点与不足。通过讨论和合作,让学生的认知框架彼此碰撞、相互质疑、相互矫正。在讨论和合作中,学生们可以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模型,并调整和修正自己的模型,从而扩大认识范围,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型,将学生的教学重点从知识记忆转为能力培养。掌握能力后课下再进行经验学习和实地访问,如去创业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实体运营项目等。

          “学”是学生在自己头脑中构建认知模型,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愿意并能采取有效方法参与到学习中,所以需要老师帮助牵引,给予学生学习方法。基于普适性创业课程的特点及内容,可为学生提供如下学法,见下图3。


\


(五)普适性创业课程教法设计

          设计好“学法”后,就可以设计“教法”。教法的关键不是教,而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有效学习。教法设计上凡是学生自己学习有困难的要提供脚手架,学习任务要适当,要能把学生从舒适区带到发展区,但别送进恐怖区。
普适性创业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但具体教学方法要视环境、学生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授课方式上,学生有效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为6-12分钟,超过这个时间,学生注意力会迅速下降。因此,一节90分钟的课,需要分割成若干小段,每段之间要有变化,有节奏感。同时,在授课过程中,可为学生设置一些挑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学习热情减退时,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动机激励,让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的重要性,如开创公司、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类的学科竞赛、培养职业技能等;二是新颖性激励,通过教学设计,用多种方式重复相同内容,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仍能保持大脑兴奋。

        同时,教育从来都不是从白纸开始,在大学里受过不同专业教育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使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方式,所以要注重因材施教,不要一以贯之,尤其是普适性创业课,要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案例,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感知。在师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不同行业专家、企业教师等,形成专题讲授制,每个教师负责讲解擅长的专题,给学生大脑不同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 结语

        本文旨在设计并构建基于SC教学改革理念、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普适性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本文有两个前提,一是重点探讨普适性创业教育设计所包含的相关问题,以便更有利于高校借鉴并架构创业教育体系。二是本文重点研究SC本科教学改革范式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暂不考虑系统中的其他相关因素。同时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开设的普适性创业课程为案例,系统阐述了基于反向设计法的普适性创业课程设计,从创业教育的一般目标设计、具体目标设计、反馈与评价设计、学法设计、教法设计进行详细说明,以有效推动我国高校开展创业教育。

         专业型创业教育、与专业结合的创业教育与普适性创业教育即有关联,又有差异。对于希望开展前两类创业教育的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借鉴,并根据所在学校的培养目标及专业特点,综合架构适合本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同时,本文重点展开了SC本科教学改革范式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但仍要关注SC教学改革需要范式思维,要系统和整体化构建体系,如相关支持系统不做匹配,教学改革的效果也很难实现。

参考文献

[1]赵炬明.论新三中心:概念与历史——美国SC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一[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3):35-56.
[2]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6(04):1-6.
[3]包水梅,杨冬.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百森商学院为例[J].高教探索,2016(11):62-70.
[4]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06):99-103.
[5]赵炬明.聚焦设计:实践与方法(上)——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之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2):30-44.
[6]崔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课程、教学与评价[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8,22(02):64-69+1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27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