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时代在不断发展,“互联网+”理念的提出意味着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也需不断提高。应用经济学的教学与当前经济发展现实紧密相关,革新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机遇,从课程体系设计到教学模式构建,从学生学习策略到实践课程创新,文章完整的从教学各环节展现了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经济学;课程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王效梅.“互联网+”背景下应用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7):42-44.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ode reform of Applied Economic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WANG Xiao-mei
(Department of Economics,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Jingle,Shanxi,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era,the concept of“Internet+”means that the training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The teaching of applied economic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eality of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 is a challenge and an opportunity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From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system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ode,from students'learning strategy to practical curriculum innovation,the article shows the path of teaching mode reform from all aspects of teaching.
Key words:Internet+;Applied Economics;Curriculum Reform
伴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推动着互联网技术下数字时代的演进,教育资源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形态,对现在的教育理论提出挑战。当前“互联网+教育”表现出了很多新的模式,如微课、慕课、SPOC、翻转课堂、手机课堂等,这些都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变革的驱动力。基于高校应用经济学类课程的前瞻性特点,虽然这类课程涉及的学生人数不多、针对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但是在互联网的课堂革命中,作为一个与未来经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领域,如果能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潮流中,应用经济学类课程得到率先改革,将是对应用经济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补充,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能实现更高效的学习和深度的技能提升。
一“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的革新优势
“互联网+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直观地讲是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我们知道,现在的学校授课形式一般都是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教师对学生授课;但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学时间和地点变得不再固定,可以教师对学生,也可以学生对学生,还可以学生对教师,这样一来,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一种全新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大大提升。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充分展示,而“互联网+教育”刚好能通过多元化、多维度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呈现,满足多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一)“互联网+”可以构建碎片化信息重组系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注重知识之间的衔接顺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可以跟着教师的思路有条不紊地进行认知学习。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可以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方式进行。学习者通过链接可以找到对应的知识片段,这其中既包括概念本身,还有关于知识点的扩展内容。所以学习者在有针对性地获取所需知识的同时,还体会到了学习乐趣,尽管当时学习者的学习初衷是在解决问题,但是学习的过程却是既快速便捷地补充了遗漏掉的相关知识点,因为互联网的思维架构,学习者还可以对很多碎片化的知识信息加以重组,使知识得到系统化组合,形成更为深刻牢固的印象。这比起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讲授价值提升了很多。实践证明,“互联网+”的知识架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当下学生的学习要求。
(二)互联网的海量资源促使课堂构建途径多元化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本,师生面对面,教师讲授为主要特征。互联网的出现,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只要有一台能联网的电脑或者智能手机,就可以获取优质课程资源。近年来,以网络资源为基础提出来的翻转课堂形式,就是把课堂教学从课上转移到了课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从预习、复习变成了课前或课后有针对性的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等形式。学习也从单独的行为变成了多个的、辩论式的、趣味性的。
(三)网络教学视频资源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教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首先要选用一本难度适宜的教材,然后围绕教材内容展开备课,虽然每位教师都会有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和处理,但是教学内容不乏单一化,基本不会脱离教材的基本体例。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自己录制视频资料,还可以使用网上其他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源和科研成果,并把它们与教学实践进行有机整合并将其保存在云端。这样,互联网的存在就把网络教学资源变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教材。
二“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不再因循守旧,接受定时定点的课堂学习,学习时间由课上延续到了课下,学习内容也从传统的教材讲义变成了立体化的教材。因此,“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既是机遇,也面临重重挑战。
1.教师需要提升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
“互联网+教育”可以为教学活动各环节提供更多直接的便利,使得学生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的融合方面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很多高校已经逐步推广应用“智慧教室”。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要求教师能灵活应用签到环节、设疑环节、提问环节和测验环节的数据,并做出快速的应对,以此来掌握教学的进度和安排。因此,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多媒体应用能力和互联网平台操作能力,将教学内容、演示的文件和端口兼容起来,达到浑然一体的应用效果。
2.教师需要具备系统化教学的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的融合几近完美,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是教学的本质却是要体现在教学效果的提升上,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选择教学素材、明确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技巧,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去总结,将方法融入知识传播的体系中,同时要学会在数字化环境下给学生提供更大的参与度,重塑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回归教育本真。
(二)对课程考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高校课程考核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过程性考核,二是结果性考核。其中,过程考核占比30%,结果考核占比70%。过程考核主要针对课堂出勤率、回答答疑率、平时作业完成率几大部分,结果考核则采取闭卷考试形式,且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题、判断题、填空题、计算题等客观题型,也有论述题、简答题等主观题型。这样一来,许多学生即使平时不认真学习,只要在期末考试时能突击背书或者背习题,同样也可以顺利作答大比例的客观题型,以此通过考试,这就必然造成了教学效果差、学生高分低能的不良结果。
三“互联网+”背景下应用经济学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应用经济学类课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教学网络化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但其培养目标仍然应该立足于让学生掌握经济学基础理论、具备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化教学资源,借助在线开放教学平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师生课堂教学参与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各环节的互联变革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学模式革新的关键点在于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程度和范围。因此,需要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将网络化教学技术植入其中。
1.课程体系设计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应用经济学类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类实战能力为核心进行,也就是说既要加强学生专业素养,更要加强经济管理实践能力。在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下还要围绕经济学专业技能和经济管理类岗位需求设置一些专业选修课,以便学生根据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进行针对性地选择。
2.教学模式构建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学过程变成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本、以学习方式多样化为主。具体来讲,教师可以在每一门课程展开教学过程之时,建立QQ讨论群、微信学习群组等聊天软件和学生进行课上和课下的实时互动,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单一刻板的弊端,并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
3.学生学习策略
“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将互联网技术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中,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方式进行了革新,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其实,通过网络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在课下,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利用数字化图书资源,对课堂学习中的疑问随时进行自我解答。同时,电信运营商也将移动网络深入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也日益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必需品,而不再仅仅是娱乐载体,也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了随时随地分享知识的乐趣。
4.实践课程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应用经济学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应该适当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比如《市场营销》课程,学生可以在线上成立自己的微店,进行线上营销,让互联网成为学生进行营销策略学习的实战平台。比如《金融学》课程,学生可以通过金融类学习软件进行证券交易模拟学习,进行线上买卖活动,让互联网成为学生证券交易演练的载体,以此实现经济学课程理论体系的实践性应用。
5.教学效果评价
在“互联网+”背景下,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应该建立多维度的考察途径。首先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其次是学生课下对于课堂知识的延伸应用和问题交流,这些可以通过学生平时到课情况、网络的访问痕迹、平台的交流次数等来进行评判;最后是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特别是一些主观题的答题效果,可以通过学生对于前沿经济学理论的了解程度和经济问题的实践认知来进行综合评价。
(二)互联课堂的改革路径
1.转变教育理念
“互联网+”环境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就使传统“教学”变成了“导学”,教师变成了课堂的设计者和协作者。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必须具备高层次的教学技能,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及时转变教育理念,掌握“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的新动态,促进现代教育思想的大发展。
2.创建优质氛围
“互联网+教育”的推广实施,有效改善了高校教学资源分布均衡的现状,高校可以通过跨校选课、学分互认、师资有序流动等方式带动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同时高校还应及时进行教学硬件和软件的更新,创建优质的教学氛围和完善的教学设施。
3.教师身份认知
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身份需要重新认知,首先是作为网络课程的管理者,需要不断提高网络技术操作能力;其次也可能是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者,需要了解课堂教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只有这样,才能提出对教学效果改进提升有用的信息,以此来调整教学各环节上存在的问题及弊端。
“互联网+”技术在运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方便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但是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冲击。比如对教师来讲,容易在备课时习惯性地在网上搜索,下载一些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学视频资料直接使用,而忽略了教材本身,从而也影响了课程讲授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对学生来说,也容易产生学习惰性,毕竟网上学习可以在任何时候进行,所以容易错过课堂学习提升的最佳时机。
在“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将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理念深度融合,拓展信息资源的共享,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以推动高校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华,罗俊,王连红.基于现代网络技术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7):162-164.
[2]陈瑶,舒珺,黄晓萍,et al.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地理信息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和多元化培养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6).
[3]吴辽辽.《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公共课现状分析与教学改革实践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