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措施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1 10:33: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随着文化、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导致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学习需要,在此背景下,大思政教育观应运而生。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不仅能够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理念,推进教育改革的落实,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为此,本文着重分析大思政教育观的特性,论述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及问题,通常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措施;大思政教育观;高校思政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赵宁.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措施[J].教育现代化,2019,6(38):164-165.

        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其实是将高校思政教育进行系统化,将思政教育进行有效整合,并且对学生进行高效的思政教育,进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目标。相比较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大思政教育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开放性,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因此,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以大思政教育观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实现育人教育模式,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能够看出,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能够进入新的高度,进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1]。

一 大思政教育观的特性

       大思政教育观以尊重人的发展、以全员教育、以德育为先为教育论,具体来说,大思政教育观具有以下几方面特性:

       其一,广泛性,相比较传统思政教育课,大思政教育观在人员参与方面不受限制,换言之,在大思政教育观中,不仅思政教师可以参与到其中,其他科任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都能够参与到其中。大思政教育观强调对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并且在教育中带动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教师、干部、学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二,广延性,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高校在教育时空上要体现全程育人教育,提倡学生进校到毕业各个环节都要体现育人教育环节。例如:在教育横向上,要重视第一节课与第二节课直接的联系性,使课程之间形成互补模式,进而构建学生知识体系。从教育纵向而言,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每一节课程都有精心设计,使进行目标适合学生发展、社会发展需要。

         其三,开放性,强调教育的开放性、针对性是大思政教育观主要特性之一,高校思政教育要始终坚持教育贴近于生活、贴近于实际、贴近于学生原则,并且在内容选取上要具有开放性,使思政具有面临学生未来、面临社会发展需要,感染与熏陶学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魅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二 大思政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及问题

(一)大思政教育视域下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


        首先,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具有战略性,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围绕大思政目标开展,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时事,将国家政策方针融入到其中,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应该提升教育战略性,坚持开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使高校思政教育能够更好的适应大思政教育观要求,进而为国家发展培育应用型、实用型人才。

        其次,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具有创新性,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发展尤为重要,其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应该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这就需要在高校思政教育开展中,要创新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围绕育人教育理念,改变传统单一授课模式,开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综合适应,进而实现大思政教育观要求。

        最后,要求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人本性,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性格特征、学习能力为学生开展适合学生的思政教育,使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发挥更多、更全面的作用。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要以大思政教育观为先导,时时刻刻以学生为中心,以正能量知识引导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进而培育学生综合素养[3]。

\

 
(二)大思政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

        首先,教育理念与大思政教育观不符,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创新教育理念,然而,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其教育理念过于落后,教师以自己为教学主导,较为着重知识理论的讲解,由于教学时间限制,讲解的知识内容依托教材知识,很少引导学生拓展知识,根据知识为学生开展讨论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与知识运用能力不高,而这样的教学理念与大思政教育观要求背道而驰。

         其次,教学方法与大思政教育观不符,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创新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育人教育。然而,从当前思政教育现状来看,教师还是沿用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为学生授课,导致学生只能够被动的听从教师授课安排,被动的学习知识,长此以往,使学生形成依赖性学习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采取发展需要,同时也与大思政教育观背道而驰,进而导致学生思政素养不高。

三 大思政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策略

(一)树立大思政教育观理念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导致高校思政教育成效不佳,基于此,高校思政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大思政教育观理念,进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质量。大思政教育观理念中不仅涵盖我国传统优良文化,同时其也适应当代思政教育需要,是高校精神文化构建的宝贵财富。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要明确大思政教育观理念,发挥大思政教育观的适应行、参与性、开放性、针对性,使高校所有教师、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大思政教育观中,形成师生互动、互助模式,进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大思政教育观为导向,为学生树立大思政教育观理念,以正能量知识引导学生,并且紧跟时代发展需要,丰富教材知识,拓展学生知识视野,进而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思政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探究性教学模式,根据知识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氛围,将当下热点新闻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运用知识诠释当前时事,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之后教师以大思政教育观引导学生,进而使学生更好的发展[4]。

(二)构建优秀师资团队

        优秀的师资队伍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推进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还能够为社会、国家发展培育实用型人才。高校在师资队伍构建中,要以大思政教育观出发,使高校思政教师成为学生政工干部、研究人员、专职教学人员为一体的新时代教师。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构建高校师资队伍,可以为思政教师沟通、交流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平台,使教师在沟通中相互取长补短,进而促进高效思政教育的开展。换言之,高效可以在院校内部组织一个教师管理系统,并且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使相关部门通过这个系统下达培训任务,为思政教师开展统一培训,提升教师的授课能力。通过相关部门下达培训任务,使教师授课能力、知识面得到拓展、提升,教师在授课中,能够做的及时调整,将相关的内容引入到教学中,丰富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运用知识了解、解决实际问题,进而培育学生实践能力。由此能够看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对教育教学、学生未来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三)开展高效思政实践教育平台

        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高效思政课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进行灵活运用,进而培育学生思政素养。在实践教学中,思政教师要开辟新的思政教育途径,实现时间、空间思政教育的拓展。基于此,高校在开展思政实践教学中,要不断的整合校内与校外资源,加强与附近企业的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更好运用到实践工作中,进而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大思政教育观视域下,高效思政课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还应该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从理论与实践同时着手,进而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

\

 
四 结语

        综上所述,大思政教育观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能够强化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看法,从根本上引领学生,改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看法。新时代下,高校思政教育要以大思政教育观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温虹,周振浪,李淑贤,苏庆红,王志海.大思政教育视野下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影响探析——以N大学为例[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3):112-117.
[2]钱群雷,刘东风.试论高校校企合作背景下大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以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4):63-64.
[3]钱结海.基于“大思政教育”视野的高校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的配置、整合与开发[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33(02):154-157.
[4]储德峰.试论高校“大思政”教育模式及其构建——以上海政法学院为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11(04):100-103+1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10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