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1 10:15: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新形势下,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让青年大学生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做到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切实不表面,助人亦自助,是一项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从实践规划、团队组建、实践动机以及实践常态化这四个方面给出针对性建议,从而为大中专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建设性对策,助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新形势,有效促进大学生在传播文明、推广科技、树立新风中增长才干。

关键词: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刘佳兴等.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40):160-162.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贴近基层,贴近群众,深入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广大学生以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用奋斗成就青春事业,用奉献彰显青春风采。沿着广布的河湖和万顷的良田,将欢声笑语传播给每一户人家,把科普知识带到田间地头。通过支教、义诊、调研等多种形式培养自身的能力素质,确实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现了高校、社会与实践地的多方协同育人。然而,社会实践在育人环节中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及挑战。

一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实践规划不充分


       青年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表现为目的不明确,出现跟风、盲目、深入面不够的情况,时间规划不恰当,大多数是临时选题、组队;此外,高校在组织此项社会实践活动前期宣传不足,团队立项、申报较简单,活动开展周期短,也缺乏相关的结项验收标准,大部分高校仅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没有充分认识到该项活动在“三全育人”格局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大部分学校不够重视此项工作,也没有建立全面科学的整体规划和规范有序的推进方案,缺乏长远的规划和精细化的管理。

(二)实践团队组建不合理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涉及到实践地的沟通联系、往返交通、校内外宣传、住宿安排等各个方面,头绪多、事务杂,任意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整个实践项目的进程和效果;此外,大部分团队的组建专业性不强,大多为朋友之间互相推荐,并没有根据团队所需针对性地寻找队员、组建团队,存在不少搭便车的情况;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从事和研究社会实践的老师,工作和工作量又难以统一管理,且不能与专业课任教老师的评职称挂钩,导致大部分教师并不能深入参与到项目及项目的指导。

\

 
(三)实践动机不端正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但是很多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目的不明确或者是动机不纯正。有的学生把暑期社会实践当成一次假期旅行,有的当成是一次可以向他人“炫耀”的资本,更有部分学生把社会实践当成赚取学分的平台,这种不端正的思想直接导致服务态度及实践质量大打折扣,工作敷衍不扎实,消极应付不走心,违背了实践育人的初衷,甚至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反感。

(四)对接不长久

         暑期社会实践各类资源单一,主要表现为经费不足导致实践时间短、学生难以撬动社会资源(主要是有关单位)导致项目没有实际进展(效果)。自活动组织以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部分为低年级学生参与,出现大量今年在甲地实践,明年在乙地实践的情况,持续到一个地区或者对一个项目做深入了解的实践团队较少;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大环境下,近年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暑期“三下乡”活动,每年均有6-7支队伍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传统技艺调查研究,但大部分都只是停留在简单地了解非遗项目现状及逐渐没落的原因,建议虽比较中肯,但也只能提供一些比较宽泛的、实际操作意义并不那么现实的建议,并不能真正助力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二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在新形势下,社会实践本着“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原则开展“三下乡”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深入基层、服务社会,让整个社会、实践地以及自身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规避和加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前期做好下乡规划

       从每年的4月份-6月份,通过印刷指导手册、举办宣讲会、立项答辩会、培训会等内容指导团队社会实践活动,深化管理体制和指导机制,让学生对“三下乡”社会实践具有充分的认识和准备。

        1.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主导,依托学校社会实践周,科学全面的开展实践活动,将活动与社会实践周考核学分打通,在社会实践周的课程中加入“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结项标准及要求,实现互通互认,纳入学分评估体系,实现学分与实践双挂钩,建立实践项目审核评审机制,通过立项答辩、成果展评的形式从项目的可行性、调研的科学严谨性、执行的深入性、成果转化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几个角度深挖更多好的项目及成果,建立组织、考核、奖惩、管理机制;引导其朝着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建设。

        2.组建专业的实践团队。目前“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人员流动性大、实践课题及地区较分散,针对此问题,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积极引导相关专业的学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背景进行社会实践,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其中,提高了自己对专业的认识,也对接下来的专业学习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强调队伍中须有一名具有参加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的老师,全程参与,协调团队工作,既能够把握社会实践活动的进度与方向,规划整体方案,也能够处理紧急问题,保证安全;与此同时,尽可能保证指导老师与研究方向(课题)一致性,倡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带到实践当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建立结构合理、专业性强、团结协作的“三下乡”队伍,提升队伍的整体素质。

          3.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较为被动,过程中热情不足、马虎应付。通过举办宣讲会、摆摊宣传的形式倡导学生团队在实践开始之前,对实践队员进行严格的审核和把关,并进行思想认知、项目执行、撰写报告、媒体宣传、人身安全等相关内容培训,引导大学生将所学所会服务于农村,提升自我,让学生明确实践的目的及职责;在实践结束之后,引导师生将社会实践成果对接各级各类评选、竞赛平台,如校内各类评优活动、“镜头中的三下乡”“暑期百强实践团队评选”“千校千项”等赛事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二)建立长期化、长效化的服务机制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地经常变更,人员的流动性大,服务时间短,成效不明显;针对此问题强调实践队伍建立定点服务基地,实现学校与实践地双方的长期有效合作。

       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大学生作为无收入群体,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活动所需的物资设备、出行交通、饮食住宿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这就迫切需要组织方整合政府、学校、社会和企业资源,为实践队伍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此外队伍还可以通过参加竞赛活动、项目立项申报、寻求当地政府、相关企业支持、社会资金筹集和学校支持等方式获取一定的经费,保障社会实践活动长期有效的开展。

         2.积极开拓校地共建实践育人平台。目前,“三下乡”社会实践还是以“团队-实践地”对接为主,校方实践地接受单位数量较少。今后将以各地市团委为突破口,加强联系,充分利用整合在校学生、毕业生资源和社会资源,如历届毕业生校友参与西部(山区)计划工作的服务地、毕业生校友在地市团委工作、在校生团干部在团省委、地市团委实习的优势,通过这些校友或者在校生与其所在的工作地建立合作关系,开发实践地,这样不仅能使工作开展更加顺利,而且能让实践团队与实践地之间逐步建立“学校-实践地”的订单式合作机制。

         3.贯彻落实“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战略。在实践活动中,提倡“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把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实践地文化知识引进高校,号召更多团队将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通过讲座、展览的形式,开拓青年大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艺发扬光大,让优秀的文化符号得到更好的传播,确实增强文化自信。

\

 
(三)完善实践成果的宣传推广

       为使“三下乡”社会实践成果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加强实践地、校方的宣传,对于提升各自的影响力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通过宣传与摄影技巧等相关技能培训使得社会实践队伍更具有方向性地写稿、投稿;设立媒体宣传交流“团队-学院(系)-校”三级矩阵,为团队之间的媒体宣传提供经验分享与交流,依托中青网、人民网、中国大学生网以及当地纸媒、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和成果进行宣传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提升活动的有效覆盖面,从而提高实践地与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助力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2.提高社会实践成果的学术转化率。积极引导学生将暑期社会实践所形成的调研报告,数据分析,对策建议等研究成果转化成学术科研作品,提高成果转化的含金量、科研水平和转化价值,与“攀登计划”“挑战杯”“展翅计划”等精准对标,形成良性闭环,从而提高实践队员的整体素质,提升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的有效提炼和巩固。

三 结论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桥梁,进一步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教育;持续扩大以“三下乡”活动为重要渠道的“灯塔工程”的影响范围,进一步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引领功能。引导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观察、调研、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主线,强化认识国家大政方针及社会现象的正确把握,不断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推动该项社会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项目的科学化、专业化、常态化和课程化管理,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科专业学习、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加强社会实践成果的科研转化,主动延伸和丰富思政课程教学的实践模式及实践内容。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结合广东特色、针对学生需求,组织开展“理论宣讲”“一带一路”“助力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等是实践项目,确实增强青年学生对基层的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加强管理,努力创新,千方百计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真正做到全员、全方位、全程育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景耀强.高校团学“三下乡”项目实践引领的思政作用[J].北京青年研究,2018,27(03):53-59.
[3]于艳华.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活动的实施[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6):12-13.
[4]洪晓畅,郑传娟,李鲁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策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06):138-141.
[5]马洁.三下乡在精准扶贫工作上的实效性探究——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J].农家参谋,2018(17):13.
[6]解甜雨.大学生暑期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发展模式探析[J].现代交际,2018(14):105-10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10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