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意象是诗人在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艺术,以世间万物为情感载体,寄天地以诗情,是诗人自我表达和联系世界最为重要的一种方式。在中英文的抒情诗歌中,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哲学观念、审美态度都会给中英抒情诗歌带来巨大的意象使用差异。本文就中英文抒情诗歌中常见的景物意象进行对比研究,以此来分析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英抒情诗歌;常见景物意象;对比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王晓光.中英抒情诗歌中常见景物意象的对比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2):241-243.
一 引言
在抒情诗中,无论中外地域差距或是古今时间维度的不同,意象都是诗中作者与自然感情的融合,是自然世界与心灵净土的统一,是用语言的形式将客观事物作为诗人表达内心情绪的载体。而抒情诗中具体的意象使用受到诗人生活的地形环境、哲学观念和文化传统影响,从而造成了中外诗歌意象使用不同的差异。
二 中英抒情诗歌中景物意象的使用
在中国抒情诗中,景物一直是作者寄托诗情的主要客观对象。从古典文学里的风花雪月到现代诗歌的具体景物。中国吟咏自然景物起步较早,在唐宋时期进入鼎盛,比较知名的抒情诗人有李白、陶渊明、苏轼等。而英国的早期抒情诗歌较少,且主要分布于18世纪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浪潮中,主要代表诗人有雪莱、济慈等。
抒情诗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被许多不同地区的诗人所使用。在人类创作诗歌试图用来解释自然,建立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时,诗人们往往在自然万物中融入自己的情绪,来抒发人类内心情感世界的复杂。在中英两国的抒情诗歌中,均采用了月亮、花卉、海洋作为抒情诗歌主要描写的意象,展现出不同地区诗人的默契,但中英两国在地理环境、哲学观念、审美理解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不同,使其使用方式和抒情途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中外抒情诗歌中“月”的应用
无论中外,月亮自古以来都是神秘、清幽的象征。在我国传统古代诗歌,诗人们认为在月亮上独自居住着美丽的仙子,生长着繁密的桂树。因此月亮也是表达孤寂最好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传统诗人眼中,夜半独饮、寄思明月已经成为宣泄诗人苦闷、思乡情绪的最佳手段。在中国传统抒情诗中,月亮也是最能体现思乡之情的意象。从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两局中作者以月为描写主体,以江水为展示场景,来对于一幅唯美迷离的春江晚景图进行描绘,体会作者在外游离之中的感伤情绪和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悟。英国诗歌中有关于月亮的意象使用不多,且没有较深的诗人感情融入其中,使用方法比较简单,一般为直接的景物描写,其诗歌氛围也较为轻松,属于自然淳朴的景物描写类诗歌。在英国的景物诗歌中,多使用拟人化的手段来描写月亮,例如在德拉·梅尔的《silver》中,月亮化身夜晚的女神,“月儿穿着一双银色的鞋,慢慢地,静静地走进了夜。”与中国的月亮意象不同,在英国抒情诗人眼中,月亮往往是神秘却又可爱的形态,因此在英国诗歌中,月亮经常和爱情联系到一起。在华兹华斯的诗中就描写了诗人趁着月色与情人会面的情景“当我们登上那山坡,露西小屋上的西沉月亮在一点一点的降落。”
(二)中英抒情诗歌中“海”的应用
英国是一个四面被大海围绕的岛国,因此在英国的抒情诗歌中,使用大海意象的不在少数。在英国诗歌中,大海被描写为汹涌壮观的景观,在梅斯菲尔德的诗中,诗人通过描写一座孤立于大海中舵轮的倔强、生动了刻画出大海的汹涌壮烈与人类的渺小,从而表达出对海洋深深的眷恋。在英国抒情诗歌中,表现对大海喜爱的诗歌还有勃朗宁的“梦中惊醒的浪花在蹦跳”和坎宁安的“湿淋淋的帆索,滚滚的海,飞快的风儿在追赶等。”在中国的诗歌中,使用大海的意象诗歌较少,在曹操的《观沧海》中,大海作为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色被一代霸主适宜地融入了自身的气度和胸怀,展示了一代奸雄睥睨天下的气魄。因为大海的神秘和危险,中国抒情诗人也经常使用大海来表现某一事物的困难,借助克服大海来表现自身完成目标的决心和意志。在李白的《行路难》中,诗人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很直观地表达了诗人不惧困难,始终坚信自身命运的英雄主义气质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我国的传统抒情诗歌中,一些诗人长期生活在内陆,对波澜壮阔的大海了解不多,大海在他们眼中是神秘的存在,因此在一些景物描写的诗歌中,大海作为一种经常与仙人联系意象被诗人们广泛使用。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诗人们经常假借大海中仙山、仙鹤等事物为寄托,来表现出一中超然脱俗,愤世消极的情绪,以此来缓解仕途不当造成人生的苦闷情绪。
(三)中外抒情诗歌中“花”的应用
无论中外抒情诗歌,美丽的鲜花都是诗人们表达内心美好的情绪的意象。因为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的不同,中英两地对于一些鲜花意象的代指通常有所差别。在英国,玫瑰、月桂、紫罗兰、常春藤是英国诗人使用较多的鲜花种类,其意象多代指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叹或是烘托故事情景。
在中国的传统抒情诗歌中,鲜花作为一种独立意象的存在于英国抒情诗歌具有很大的不同。既反映出中英诗人在使用花作为意象的使用方式的不同,也反应出中外对不同美好品格喜爱程度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抒情诗歌中,每一种花作为意象通常是与人的某一种美好的品格相对的。诗人们偏爱梅花、荷花、菊花,不仅仅是因为喜爱他们清新艳丽的外形,最为重要的是对他们蕴含的品格的赞美。如宋代王安石的对梅花的喜爱“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描写了梅花笑傲风雪却依然如故的姿态,这与中国传统诗人对自身的要求是相同的。同样的意象使用方式也多用于荷花中,荷花生长在湖水的淤泥中,是其中清新脱俗的存在。诗人也常用荷花来表现自身不与浊世同流合污的一种超然心态,花已经不仅仅作为一种自然意象而存在,他们之中的多数都被诗人赋予了独立的品格,成为诗人反抗显示,寄托情绪的一种心灵映射。
三 中外诗歌景物意象差异的原因
(一)中外人文历史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外在体现,文化是语言的内涵基础。在古代抒情诗中,美妙的诗句或是华丽辞藻都是对古代繁盛文明的具体体现,是古代文化的象征和符号。在中国古代的人文历史价值观中,诗人偏爱淡泊的表达方式,注重使用意象来直接寄托诗人内心的情绪。而在英国抒情诗中,诗人较多崇尚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将意象作为故事的衬托,直接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歌颂,对自然的赞美。在诗歌描写方式中,中国诗人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地使用意象来暗示其中蕴含的人文价值或是人文精神,大量的诗歌需要我们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是具体事件来进行分析。在诗歌意象运用中,中国诗人多采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借助特定的景物来表现内心的情绪。而西方多采用摹写的诗歌描写方式,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直接描写,生动地展现出该种景观的自然实物的特色,通过描写客观实物来表达主观上的一个情感。在诗歌描写目的中,中英两国之间因为人文历史发展的原因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田园类的抒情诗往往会和归隐联系到一起,所表示出的往往是诗人一种消极厌世的情怀。而在英国,田园类型的抒情诗往往是欢快的,没有多余的人文情怀寄托,诗人所表示的是简单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或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审美标准的不同
两国审美标准和审美态度的不同也会影响两国诗人对抒情诗歌中常见意象的使用方式不同。在西方,诗人们多关注美是什么这样一个虚幻的过程。对美的印象多为一种逻辑性思维的考虑方式。因此在西方的抒情诗歌中,诗人们不过多在意自然中景观的存在,而是将意象作为一个自我审视,自我观察的一个外在事物,多数意象作为诗人烘托场景的物体来帮助诗人在描写中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我。中国古代抒情诗人在诗歌意象的处理中,所坚持的是一种审美何为的情感型美学框架,是中国诗人对人生,对自然的一种干预和追问。在中国抒情诗中,描写的自然事物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作为一种诗人的情感寄托与诗人自身联系起来,中国诗人强调诗人在审美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任何自然事物都要与人联系到一起,在体验自然时融入人的主观理解和自我对生命的体验。因此中国抒情诗歌在使用意象时,往往会将诗歌带入到一个虚幻的状态。例如苏轼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月下独自饮酒来消遣寂寞,却在诗人强烈的主观意识下,变成了与影子共饮的一种奇妙的虚幻状态。
民间审美态度也会给诗人描写意象带来差距,中秋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就被各地人民所喜爱。因此,月亮作为中秋节赏月的重要意象,被中国传统抒情诗人广泛应用到各类抒情诗句中,咏月也作为中国抒情诗人一个重要的传统随着节日的流传而不断继承下来。在中国传统审美文明中,对于乡土文明的审视,中英两国也有所不同,中国传统诗人具有很强的乡情味道,将仕途不利和人生失落一股脑地交给温柔的故乡来处理,使得诗人大都带有一股子悲观气息。而英国诗人没有怀念乡情的传统,英国抒情诗歌成型起步较晚,多为18世界末期诗人对工业时代的失望而回归自然。诗人们更多地注重于一个未来的发展情况,而非沉寂在乡土之中。
(三)哲学观念的对立
中国古代哲学观认为人类是世间万物的一种,人类的最高境界是与万物同一,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而西方则是认为人类是万物的中心,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这也直接导致中英两国之间抒情诗歌的意象描写差异。在英国抒情诗歌中,诗歌大都以诗人自我为中心,强调诗歌要通过描写景观来展示诗人的内心状态。例如在描写花这一具体意象时,中国诗人多采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将自身的诗情与花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而西方诗人多采用直接描写的方式来描写鲜花的自然特点,通过写实性的描述来间接地展示出诗人的内心状态,使得自然景观成为一种诗歌情景的衬托,让自然景观与诗歌的主观抒发形成一定的距离。而中国诗人受到传统哲学影响,将许多花的意象拟人化,诗人以花自比,使得许多种类的花意象形成了一种人格之美,以人格的力量对自然界中花的品格做出改造。
中西方宗教不同也给诗人描写诗歌使用意象带来了很大的不同,西方传统信仰基督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的事物。而在中国,自然事物与人间被认为普遍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人的心灵世界与自然世界是一种相互感应,相互反映的关系。因此在西方诗歌中,诗人经常以一种万物主宰的形式出现,自然界的意象通常被诗人作为对自然进行掌控的一个媒介,诗人本身对自然景观没有较多的感情投入,或是直接将自然景观作为诗人直抒胸臆的一种表达方式。
(四)地理位置的差异
在中英抒情诗歌中,常见意象的使用频率或是感情寄托的不同与诗人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对同一意象的不同理解也经常是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国家,这些生活的人们长久以来对于大海就有着一种向往,对未知的事物,对未来的生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而在英国抒情诗人中,许多诗人都亲眼见到过大海的波澜壮阔或是直接体验过海上生活,因此在描写有关大海的诗歌中,面对着辽阔、神秘的大海,诗人们往往有着一种放松的心态,在海上,诗人们尽情地抒发着崇尚自由、征服自然的一种强烈情感。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与英国的商业文明相比,中国诗人较多保守,淡泊名利。对于一些新奇的事物没有较多的征服欲,渴望与自然中的一切共同存在是中国传统抒情诗人的共同愿望。相较于富有冒险精神的英国诗歌,中国诗人在描写大海时只是将其作为一个情感寄托的对象,并不像英国诗人视作大海为一种需要征服和掌控,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明的内敛。
地理位置的不同也使得中国诗人对江河湖的描写多于对海的描写。我国是一个幅员面积辽阔,地形地势复杂的国家。有许多诗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完全游历过祖国的大好河山。许多诗人不善于描写海洋意象,即使有描写,也多出于诗人雄奇的浪漫想象力。因此我国抒情诗人所描写的意象与中国的内陆文明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我国抒情诗歌中,有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写长江和黄河的名句,这与诗人长期生活的内陆环境是分不开的。
四结束语
通过对中英两国抒情诗歌常见景物意象的对比研究,我们得出中国诗人受到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将自然景物与人之间视为寄托情感,加强与自然联系的一种平等的关系。而英国诗人则较多地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欲望,将自然视为一个征服对象,并多使用自然景观来衬托人类内心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周芬.中英抒情诗歌中常见景物意象的对比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4):64-66.
[2]贾玉洁.中英诗歌视觉意象的比较研究[J].时代文学(上半月),2006(5):165-166.
[3]周芬.从语义特征看英汉诗歌中景物意象的差异[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5(3):134-136.
[4]胡赛龙.中英诗歌中水和风的自然意象对比[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4-118.
[5]李顺春.中英诗歌意象分类之比较[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3(1):102-105.
[6]何广惠.论文化意象在诗歌中的传递[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3):1-3.
[7]罗钢,白艳霞.海外中英诗歌比较研究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63-69.
[8]余畅.中英自然诗歌比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4):48-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