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以临床工作流程为导向的生物化学《酶》章节教学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30 11:43:1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酶是生物化学课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章节,不仅为后续章节而且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本文以临床工作流程为导向,利用临床案例巧设问题情景,对《酶》章节的教学设计进行了探讨,并在学情及教学内容分析后,结合临床岗位的需求设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方案及过程,教学实施的互动环节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讨论。教学设计建立了理论、实验、临床实践的系统化,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达到真教实学。

关键词:生物化学;酶;教学设计;翻转课堂;临床案例

本文引用格式:梁璇,谢薇,单妍.以临床工作流程为导向的生物化学《酶》章节教学设计[J].教育现代化,2019,6(29):116-117.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而它的传统教学大多数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验分开教学,与临床实践严重脱离。本文以生物化学的《酶》章节为例探讨新的教学设计方案,以临床工作流程为导向,建立理论、实验、临床实践系统化教学,利用临床案例巧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和教师更多的发挥空间,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二年级的学生,生物化学是他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从分子水平上介绍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变化规律,从而帮助他们学习去判断异常情况和认识疾病。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均为理科生,高中已学习过酶的基础知识,大一时也学习过细胞生物与遗传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等知识,所以基础较好,思维活跃,搜索能力也不错,喜欢形式简单的竞赛,特别关注临床知识,疾病相关问题,非常感兴趣。但是,上课时多数为低头手机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学习自觉性、自主性不高,抽象思维与知识迁移能力不足。这样在教学设计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优势,巧妙的教学设计来弥补一些缺点,构建趣味高效课堂。

二 教学内容

(一)教材分析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查锡良、药立波主编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教材[1],本教材的特点是通过前级三标题的阅读,基本能了解生物化学的大概内容,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很适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使用。《酶》是生物化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章节,不仅为以后学习物质代谢和调节、生物氧化、遗传信息传递等章节奠定基础,而且为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急诊科学等专业课学习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二)教学目标

        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需求、学生特点以及知识内容,酶章节的教学目的设计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想政治目标的三维教学目标,三者相辅相成,共同实现临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1.知识目标。①掌握酶活性中心的形成和功能,酶原激活的本质以及临床应用;酶促反应动力学特点,酶活性的调节。②理解结合酶的组成,辅助因子种类、区别和功能,酶活性的测定,酶与医学的关系。③了解酶发现的历史、酶的分类和命名。

        2.技能目标。①培养学生的临床病案分析的能力,实验过程中的认知与探究能力,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②小组的淘汰式竞争,共讨共学,实现和谐互动的学习与发展,提高团队的沟通和合作能力。③培养反思的习惯,总结归纳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学生将其内化成自主学习能力。

         3.思想政治目标。学生合作中引入“一带一路”的教育行动,积极的学生带动惰性学生,良性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兴趣,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知党中央的“一带一路”的内涵,引导学生深思医务工作者在“一带一路”行动中将如何发挥重要带头作用。

\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的要求,解析教学重点及难点,服务于工作岗位的需求。1.教学重点。酶的分子组成与活性中心,辅助因子的作用,酶促反应动力学,米氏方程的含义,酶活性的调节。2.教学难点。酶促反应的机制,酶促反应动力学中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酶活性的调节,酶与疾病发病机理的关系[2]。为了保障教学重点及难点的解析,本章授课学时设为理论6学时+实验4学时,理论与实验结合,充足的时间保障,达到教学目标。

三 教法学法

       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分析,酶教学设计的理念是依据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

(一)教法

        临床案例结合问题导学模式,小组淘汰式互助模式,体验探究学习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以临床工作流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情景设计为医院诊室,将理论、实验、临床实践三者有机融合形成教学的系统化,教师在做中教。

(二)学法

        学生在做中学,在讨论中学,在情景模拟中学,在互联网平台中学。注重自主学习、体验探究、总结反思三种等能力的培养。

四 教学实施过程

(一)实施方案


        以临床工作流程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首先情景模式设为医院诊室,学生小组作为医学团队,分析临床案例,模拟临床对患者的诊断过程,提出治疗方案,情景模拟过程中学习相关课程内容。多种教学模式结合后建立临床案例有机结合问题导学的翻转课堂模式[3],简称‘“两主三段七环节”,即教师和学生两个主题,授课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并分别以教师活动和学生小组活动为主线,呈现教与学活动的七个环节。教师的教学准备、知识传递、指导内化和教学反思四环节,学生小组的知识获取、知识内化和学习总结三环节。而且,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雨课堂实施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交流及指导。

(二)教学活动

        在课前、课中、课后临床案例、问题的设计,教学组织,过程性的监督考核等来实现教师的教学,学生完成任务书、参与实验、参汇报,总结归纳等实现学生的学习。

(三)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课前,教师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及组织安排,课前利用雨课堂向学生介绍授课模式,让学生明确教师的教法和自己的学法。下达任务书,临床案例为疑似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就诊,学生医疗团队合作完成任务书中问诊、病史采集、临床表现等问题,了解就诊患者相关情况,自然地进入教学任务,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时修订教学安排[4]。第二阶段课前,医疗小组根据临床表现讨论诊断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诊断的关键酶学指标,即全血胆碱酯酶测定,组内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分析酶学指标的临床意义。课中小组与小组之间淘汰式比拼,选出可行性高的实验方案,并按照实验方案参与采取检测样品、准备实验试剂与仪器。第三阶段实验课中体验探究学习模式,小组对病案进行酶学分析,实验过程中认知酶的存在、酶活性测定的方法。

(四)效果评价

        利用雨课堂平台监控教学的全过程,知识点随机考试与随机点名,弹幕功能在小组讨论和淘汰式比赛时随时发表个人意见,奖励红包实时活跃课堂气氛,课前、课中与课后有效衔接,过程性考核、课后作业及时分析、点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75.2%以上学生喜欢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主动的学生知识点的学习可以碎片化,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课堂氛围活跃,更过利用了学生课余时间的参与,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巧设问题情景,以临床工作过程为向导,让学生在体验中了解职业的需求,自己所需要培养的能力,做中学,做中教的真教实学。但是,班级人数过多,开展翻转课堂时组织有一定的混乱,团队竞争时间控制不佳,始终没能很好解决理论课与实验课时间与内容的有机融合,未形成统一的模式,学生团队领导者的培养不够,没能注意挖掘合作高效的“师友”组合,竞争与激励的机制不够完善,后续章节的教学需进一步探索及完善。

         酶章节的教学大胆的尝试以临床工作流程为导向的临床案例有机结合问题导学的翻转课堂模式,实施过程中巧设问题情境,构建趣味高效的课堂,有机结合理论、实验与临床实践[5],从原来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思考、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虽然教学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困难与不足,但教的目标是希望结合临床实践授学生以渔。

\

 
参考文献

[1]查锡良,药立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赵乐,郑晓珂.中药学专业中生物化学的《酶》章节教学设计案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1):18-19.
[3]饶旭鹏,“翻转课堂”:互联网时代教育方式的“革命”[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6):95-99.
[4]滕红林,王宇.PBL结合CBL在留学生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7,15(02):180-181.
[5]罗艳红,解继胜,王太重,邓益斌,王春芳,梁丽梅,邹佳峻.少数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医学生物化学微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37):202-203+25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03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