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探索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培养人格健全和和谐发展的人才。文章在《药物化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药物开发和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人性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课堂讨论;选择社会关注度较大的艾滋病、癌症、精神病的药物开发与治疗,让学生进行调研、总结和PPT讲解;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著名学者的经典好文,激发学生对人性善、恶的思考。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充分认识、提升自己的修为。提议专业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融入“人文教育”。
关键词:专业教育;人文素养;人文精神;融合;人文教育
本文引用格式:江银枝等.依托《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提高人文素养[J].教育现代化,2019,6(31):40-
42.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文精神。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是人文教育的宗旨。人文教育注重高层文明建设和完备的人性教育,促进社会、人类和科技的良性有序的沟通,致力于塑造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文教育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人文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的热点[1,2]。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强化专业教育,弱化人文教育,导致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工具化、缺乏人文精神[3,4,5]。所以高等教育中人文教育迫切需要,因为没有人文教育的大学不是真正的大学[6,7]。目前我国高校在人文教育方面面临以下困境[8,9,10]。其一,普通高校,尤其是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人文科学基础薄弱,导致教材、师资等情况堪忧;其二,传统的重专业技术、轻人文的培养思路,导致人文教育弱化;其三,当前的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难以体现人文教育的内涵;其四,专业教师不注重学生的人文引导,也不注重自身的人文修养;只注重灌输给学生学了以后能找什么工作,好不好找工作。这些都禁锢着合格的社会主义创新人才的培养。2016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做人的教育,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是社会主义特设的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爱党、爱国、爱人的情操和能为党、国家、社会建设服务的人才。要达成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11]。
药物化学作为化学、制药工程和药学的一门专业课程,一直以来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成教学目标,出现了许多教学改革举措,但是都集中在专业素养的提升,而不是人文素养的提升。这里从专业与社会、人的协调发展的角度,考虑《药物化学》课程中药物、疾病与道德的关联,在教学实践中将人文思想融入渗透。旨在探索专业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有社会责任感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药物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药物化学》是我校化学系大三学生的专业课程之一。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困境:
(一)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
这门课程不仅有新的概念和理论,还涉及到大量的药物分子结构、药物分子合成路线以及典型药物的作用与代谢,而教学计划为32学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
(二)学习效果不理想
由于教学内容多,学时少,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按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很容易形成满堂灌。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的参与度差,难以激起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老师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出试卷,卷面成绩往往不尽人意。
(三)忽略学科人文和道德的引导
由于课上教学内容多,按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拓展相关的人文知识。老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学生为了不挂科,所以老师和学生的关注点主要停留在这个药物分子能治什么病、如何制备、如何保存等专业知识领域,难以有创新思维的引导、人文情怀的引领。
针对这种现状,改变教学模式,在专业知识过程中引入相关的人文知识,最终实现专业知识和人文情怀的相互增长,培养具有人文情怀、自主学习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 依托《药物化学》教学改革实现人文教育的渗透
(一)《药物化学》教学改革举措
为了实现人文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渗透,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达成新工科培养的教学目标,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专业型人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
1.制定新的育人目标
(1)增强专业素养
掌握各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药物(药物分子结构、效用、制备手段、某类药物的构效关系)、从先导物和内源性分子出发设计制备创新药物的基本思路。
(2)形成正确的科技道德观
通过镇痛药吗啡的结构修饰与改造开发新型镇痛药的过程中出现的诸如海洛因等毒品的问题,探讨毒品的危害,了解科学的两面性,树立正确的科学道德观。
(3)提高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引入一些药物开发的故事、人物传记和相关的论坛,探讨人性和人文关怀,培养人文素养,树立积极向善的人文关怀。
(4)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专业型人才。
树立科学服务社会和人类的美好情怀,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自我学习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满足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人才。
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1)按大类组织教学内容,注重章节的关联性,以便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
(2)提炼药物开发使用过程中的人性问题和社会问题,让学生进行网络、文献和社会调查,做PPT进行汇报交流。
(3)引入相关药物开发、药物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人物、事件,对其中涉及的伦理和人性问题进行讨论。
(4)推荐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科普作品的阅读,通过阅读,促进思考,提升人文神。
3.教学方法和模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终生自我学习能力,采用LBL(授课教学)和TBL(基于团队教学)混合教学模式,课内加大讨论环节。TBL教学按以下四个方面组织进行课堂内外的教学。
(1)开学初将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学生4-6人/组)。
(2)教师给出任务:章节的知识框架、要讨论的问题和阅读材料。
(3)课下学生按组自行分解任务,分工合作,每组同学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文献的查阅、人群走访、文献和调研情况的统计总结、PPT和word文档的制作。
(4)课上学生进行PPT的汇报演讲,教师设置问题,适当补充,引出讨论。学生按组别进行课堂记录。
4.制定新的评价体系
(1)平时成绩(50%)不再局限在作业和考勤,更多的体现他们的学习过程(团队合作、ppt制作、口头表达、课堂回答问题和讨论问题、课堂记录等)。
(2)期末成绩(50%)不再以试卷和专业知识论,而是开放式的考试题目。
(二)《药物化学》课程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教学目标及效果
1.人文素养的提高
作者通过近5年的教学尝试,在《药物化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了人文教学内容,旨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知和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等人文素养。课程结束考核题目之一“《药物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的答卷里不仅写出了所学的专业知识,还写出了许多的人文感悟。学生A写道:“这门课与其它课不同的地方是教师除了讲专业知识,还会引入一些人文知识,这是我喜欢的部分。因为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最缺少的。专业知识看教材、文献,通过自学、听课和答疑都可以学会,但教材不会谈及人性。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我们不缺专业认知,但缺少人文素养。我们需要师者引导我们思考、向内看。在全社会关注我们学了多少专业本领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专业知识仅仅是解决谋生的工具。仅仅是一个工具?我触动很大。是呀,一直以来我的大学学习中真的就只有学习专业知识这一个目标。我想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不是制造工具的场所,我们追求的不应仅局限于解决谋生,我们应有更高的追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或许可以成为自己的追求。”学生B写道:“通过AIDS的调研,了解了这类免疫缺陷疾病导致的反社会人格和社会报复行为可能导致的社会危害性,理解了社会包容、人性关爱、免费治疗对减少这种反社会人格和报复行为的作用。这种人性关怀、社会共同责任感都是我以前从未想过的。通过《药物化学》课程的学习,我学会去思考人性。”学生C写道:“老师始终穿插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药物使用、开发过程中带来的人性问题、社会问题的深入解读,令我受益匪浅,是我原来从未期望过的。正确利用知识造福人类和社会,才是我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宗旨。我们不仅要做一个有用的人,更要做一个好人。”学生D写道:“本来抱着选修课都是水课的想法走进课堂,打算混混学分。结果在第一次课老师讲明这门课的学习任务、学习方式以后我的认知被打破了。好严的选修课。一个学期下来,我喜欢上了这种上课方式,虽然任务重,但是我在准备PPT的时候,学到了知识;在讲解PPT和问题讨论的时候我开拓了视野,领会了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给大家的喜悦,发散了我的思维。”……所有的学生都发自内心的说出不后悔选修了这门课。
他们的答卷让我很欣喜,让我意识到专业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在学生解惑过程中的重要性。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献总结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尤其重要。
2.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提高
因为人文教育的融合,学生不再觉得专业课是枯燥和冷冰冰的,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同学很愿意走入课堂,会自觉地去完成课外知识的阅读。所以不再有旷课和随意请假的现象,课程考核通过率100%,且成绩都在中等以上。
三 结语
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教育首先是“道”的教育,即如何做人的授予;继而是“授业”教育,即专业知识的授予;最后是“解惑”教育,即人生方向的指引。所以教育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修为、谋生的本领、感悟生命的能力。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即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注重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严重缺乏。为了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人才,除了传统人文课程的教育,应在专业教育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引用范仲蠡的演讲《教育的意义》的最后一句话:“请允许我,做一次教育”,与各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共勉。
参考文献
[1]靳诺.立德树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17,33(18):8-12.
[2]于海琴,Helen Haste,陶正.文理教育的终极目标与资深学者的责任担当--访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5(6):47-51.
[3]高焕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7.
[4]刘惠,沈倩,徐茂.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途径—“任务与分享”式课程构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9(1):98-101.
[5]武冰洁.中外高校人文教育的典型分析[J].创新教育,2017,10(1):170-172.
[6]张俊洪,陈镪.麻省理工学院2013年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及其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4,38(1):1-5.
[7]马智芳.论人文教育的三种内涵及其现实危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25):16-20.
[8]张楚延.大学人文教育与人的解放[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1-7.
[9]胡显章,曹莉.大学理念与人文精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2.
[10]任宗哲,任保平.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推进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0,15(1):37-39.
[11]孙宗美,房三虎.高校人文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教书育·高教论坛,2012,35(9):10-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10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