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采用社区产后规范化访视模式对产褥期产妇和新生儿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3年1—6月于本社区休养的82例产妇纳入研究,根据访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开展产后常规访视,观察组采用产后规范化访视模式,对比两组的母婴健康情况。结果观察组恶露持续时间比对照组更短,宫底高度比对照组更低,且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患病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满意度更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实施社区产后规范化访视模式对提升母婴健康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产妇负性情绪,减少母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产后康复,社区访视,母婴健康,产褥期
0引言
在现代医学中,产后即为产褥期,是指从胎盘娩出到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的一段时期,通常持续6~8周,是产妇生殖器官和心理状态恢复的关键时期。产后是产妇的一段特殊生理时期,受甾体激素、分娩应激等因素影响,加之产后体质虚弱,产妇身心状态易发生改变,易引发产后抑郁、脱发、产褥期感染等常见并发症[1]。因此,产后康复极为关键,可直接影响产妇的产后恢复效果和新生儿的健康发育。王丽丹[2]的研究显示,实施社区产后访视可为产妇提供针对性服务,关注产妇独特生理状况及情感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医疗保健支持,能协助产妇更好地进行母乳喂养和对新生儿的照护。本研究旨在对社区产后规范化访视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做出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1—6月于本社区休养的8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访视模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年龄22~36岁,平均(28.86±4.29)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6.02±2.88)kg/m2;平均分娩孕周(38.92±1.56)周;初产妇26例,经产妇15例;顺产21例,剖宫产20例。观察组:年龄23~35岁,平均(28.71±4.12)岁;平均体质量指数(25.78±2.35)kg/m2;平均分娩孕周(38.85±1.24)周;初产妇28例,经产妇13例;顺产19例,剖宫产22例。对比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单胎足月分娩;②无妊娠并发症;③有固定家属照料;④产前检查资料完整;⑤产妇、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①患有严重内科疾病者;②存在精神、认知、沟通障碍者;③不配合产后访视或失访者;④新生儿存在先天性疾病;⑤新生儿宫内窘迫或出生窒息。
本研究获得了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开展产后常规访视:在产妇出院后,由社区医务人员在出院后的一周内进行上门访视,向产妇讲解产后注意事项和新生儿喂养方法,合理指导产妇的生活作息和饮食,耐心解答产妇、家属问题,并对母乳喂养情况及新生儿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解。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产后规范化访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访视时间:在产妇出院后,由社区医务人员安排进行3次左右的访视(不包括产后第28d的访视),分别于出院后的一周内、出院后的2~3周内各进行一次,另外还需进行一次不定时或按照产妇家属实际需求的访视。
(2)产后评估:全面评估患者机体状况和各项生理指标,包括会阴及子宫情况(如会阴伤口愈合情况、恶露量、子宫触痛反应等)、乳房情况(如泌乳情况、有无乳头红肿、有无乳房胀痛等)、产妇一般情况(如睡眠时间、饮食状况)。
(3)产后心理干预:积极与产妇进行交流,增加产妇熟悉度、信任度,观察产妇情绪变化;向产妇、家属讲解产后心理特点,强调产后抑郁的危害性、发生原因;认真倾听产妇述说,进行针对性疏导,鼓励产妇通过听轻柔音乐、呼吸放松训练等方式调节自我情绪;提醒家属注意产妇情绪变化,予以其充分的呵护、关怀。
(4)自我监测指导:为产妇、家属讲解产后自我监测要点,提醒其自我监测恶露排出情况,说明恶露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情况,以自行观察产后恢复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5)卫生保健指导:科普产后卫生保健知识,告知产妇注意个人卫生,做好会阴清洁,及时更换产褥垫、内裤;做好乳房护理,穿着棉质、舒适衣物;注意产后保暖,确保室内空气流通;每日确保充足睡眠时间,可按时洗头、洗澡;指导产妇进食,禁食刺激、辛辣、生冷食物。
(6)新生儿喂养指导:建议产妇产后母乳喂养,说明它的优势,如营养成分充足、有助于新生儿发育、利于产后子宫复旧等;指导产妇采取正确的喂养姿势,根据新生儿需求调整喂养次数、间隔,了解新生儿饱腹情况。
(7)新生儿护理:产后访视时,对新生儿进行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呼吸、睡眠、面色、进奶量、黄疸程度等;观察新生儿脐带脱落情况,提醒家属做好脐部护理,避免发生感染;为产妇、家属开展新生儿的照护指导。
(8)延续管理:预留产妇联系方式,通过电话、微信平台延长产后访视时间,为其提供延续性的妇女保健指导;询问产妇产后恢复情况、新生儿情况,解答产妇疑难问题;组建产后康复交流群,定时发布产后保健、新生儿照护知识,并通过群聊解答产妇集中存在的问题,延续管理8周。
1.3观察指标
(1)产后康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了解患者恶露持续时间,测量宫底高度,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2)心理状态:心理状态衡量工具为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SAS划界分为50分,SDS划界分为53分,分值与焦虑、抑郁程度呈正比。
(3)新生儿患病率:包括红臀、消化不良、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脐炎等。
(4)护理满意度:产妇采用10分制进行主观评价,结果分为非常满意(<6分)、基本满意(7~8分)、不满意(9~1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数+基本满意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选用统计学软件SPSS 23.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后康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恶露持续时间比对照组更短,宫底高度比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患病率对比
观察组新生儿患病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SAS、SDS评分对比
观察组的SAS、SD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产妇分娩后,其身体、心理、生殖器官均需要调适复原,需经历6~8周的产褥期,在这一阶段,产妇子宫逐渐复原,乳房分泌乳汁,身体各个系统功能逐渐恢复正常。在此期间,产妇身体各系统变化较大,容易出现感染及其他病理情况,同时还会受分娩出现应激反应、自我护理能力不足、缺乏新生儿照护经验等因素的影响[3-4]。产后访视及妇女保健涉及健康教育、产后评估、保健管理等多个方面。因此,在自我康复的基础上采用社区产后规范化访视模式,能够突破常规访视局限性,加快产妇产后康复进程。
本研究中,观察组恶露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更短,宫底高度较对照组更低,且产后并发症发生率、新生儿患病率较对照组均更低(P<0.05)。另外,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较对照组更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分析原因如下:实施全面的产后评估是社区产后规范化访视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能够充分了解产妇情况,制定相应的产后管理措施。产妇产后子宫有较大创面,会持续存在恶露,且宫底高度较高,若护理不当,发生产褥期感染、子宫复旧不良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通过自我监测指导、卫生保健指导、母乳喂养指导等干预措施,能够消除相关危险因素,促进产妇子宫恢复,缩短恶露持续时间,并对并发症起到预防作用。其次,进行产后心理干预、卫生保健指导等措施,能够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促使她们掌握自我护理要点。此外,在社区产后规范化访视模式中开展新生儿喂养、照护指导,能够降低新生儿患病率,使新生儿获得妥善照护,具有积极意义[5]。而社区产后延续管理的开展能够延长护理时效性,满足产妇整个产褥期的护理需求,从而提升康复效果并实现目标[6]。
综上所述,社区产后规范化访视模式的实施可显著提升产妇产后恢复效果,能够缩短恶露持续时间,促进宫底高度恢复,有效降低产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新生儿患病率,利于产妇心理状态的改善,进而提高产妇的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袁春梅.产妇产褥期社区护理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3):396-397.
[2]王丽丹.产后访视及妇女保健在产后康复中的应用探讨[J].智慧健康,2020,6(11):137-138.
[3]杜黎黎,王林,蔡璐.影响产妇产褥期抑郁症的相关危险因素[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5):1153-1155.
[4]邓潇,谢彤,舒宽勇.南昌地区产妇产后抑郁症筛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116-119.
[5]骆雷.产后访视及妇女保健在产后康复中的促进效果[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1,8(24):89-92.
[6]姜志凤.产后延续护理对产妇产褥期母婴健康的影响[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1):92-9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