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该院收治的13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7)、观察组(n=68)。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依从性,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SF)]、健康行为[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自我效能[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SECD-6)]评分。结果:观察组依从率为98.53%(67/68),高于对照组的88.06%(5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POMS-SF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HPLP-Ⅱ、SECD-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可提高依从性和健康行为、自我效能评分,降低心理状态评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关键词】需求导向,集束化护理,冠心病,心理状态,健康行为,自我效能
冠心病患者发作时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短促等症状,易引起心肌梗死[1-2]。部分患者因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且多伴有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致使疾病控制效果欠佳[3]。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整合多个具有循证证据的护理措施,可根据患者需求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4-5]。本文观察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35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6];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Ⅲ级;理解、沟通能力正常。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异常;合并恶性肿瘤;合并其他心脏疾病;既往有精神病史。患者及家属均知情本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211223001)。按照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7)、观察组(n=68)。对照组男35例,女32例;年龄46~64岁,平均(55.27±4.36)岁;病程1~7年,平均(4.05±1.30)年;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23例,Ⅱ级27例,Ⅲ级17例。观察组男33例,女35例;年龄44~63岁,平均(53.96±4.50)岁;病程1~7年,平均(3.76±1.24)年;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24例,Ⅱ级25例,Ⅲ级19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向患者介绍冠心病相关知识及用药注意事项;嘱患者多卧床休息,保证良好睡眠;嘱患者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禁烟戒酒,并予以运动指导;安慰患者,嘱其保持平稳、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1)成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学习集束化护理专业知识和冠心病护理内容等,考核通过后上岗。(2)制订护理方案。①调查需求: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疾病认知、用药、心理、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护理需求,整理归纳并记录。②资料查找:查阅既往病历资料和集束化护理相关文献,并结合患者护理需求,制订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方案。(3)实施护理方案。①健康宣教:每周一、三、五开展冠心病知识讲座或交流会,与患者互动,使其了解冠心病病因、诱发因素、治疗及护理内容等,30~40 min/次。②用药护理:告知患者冠心病治疗常用药物类型,嘱患者遵医嘱用药,并告知其常见不良反应的观察方法,当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需告知医师处理。③呼吸训练: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15~20 min/次,3次/d。④心理护理:与患者沟通,了解其目前心理状态及导致负性情绪的原因,予以针对性疏导;嘱家属多陪伴、支持患者;组建病友交流会,引导患者互相分享经验。⑤运动指导:评估患者病情,指导其适当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健美操等运动,15~25 min/次,1次/d,运动前后热身,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⑥饮食指导:根据患者病情和喜好制订饮食方案,遵循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的原则,禁食油腻、刺激性食物。⑦生活指导:嘱患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日常保持平稳情绪。两组均护理至出院。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依从性。采用Frankl依从性量表(FCS)评估,总分1~4分,4分:绝对依从,且积极配合;3分:依从,未表现出抗拒、不配合行为;2分:不依从,有轻微抗拒行为,1分:明显抗拒。依从率=(绝对依从+依从)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采用简式心境状态量表(POMS-SF)评估,包括正性(20个条目)、负性(20个条目)
2个部分,每个条目0~4分,总分=负性评分-正性评分,评分越高表明心理状态越差。(3)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健康行为评分。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Ⅱ)评估,包括健康责任、体育运动、人际关系、营养、压力管理、精神成长6个维度,总分52~208分,评分越高表明健康行为越好。(4)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效能评分。采用慢性病管理自我效能量表(SECD-6)评估,包括症状管理、疾病共性管理2个维度,共6个条目,每个条目1~10分,总分6~60分,评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依从性比较观察组依从率为98.53%(67/68),高于对照组的88.06%(5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POMS-S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POMS-SF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护理前后健康行为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HPLP-Ⅱ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HPLP-Ⅱ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护理前后自我效能评分比较护理前,两组SECD-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ECD-6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常规护理无法满足患者多方面的护理需求,且缺乏针对性,临床应用效果欠佳[7]。
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全面了解患者的护理需求,并将循证医学证实的护理措施集中在一起,能够有效提高护理质量[8-9]。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依从率高于对照组,POMS评分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冠心病病因、诱发因素、治疗及护理措施,能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及护理的配合度,从而提高依从率;同时鼓励患者讲述内心感受,通过家属陪伴及病友间的交流,可有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10]。
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护理后,观察组HPLP-Ⅱ、SECD-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在了解患者各方面的需求后,为其提供用药、心理、饮食、运动、生活等方面的护理措施,能有效促进患者养成健康行为习惯,提高自我效能[11]。
综上所述,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集束化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可提高依从性、健康行为评分和自我效能评分,降低心理状态评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参考文献
[1]张洋芳,刘明旺,闫宇新,等.从“气血津液-心肺同治”理论探讨冠心病合并房颤的病机和治疗[J].中国中医急症,2023,32(7):1171-1173.
[2]李军芳.心理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在冠心病合并焦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2):2183-2185.
[3]杨芳,沈菲,汪芸玏,等.基于问题导向的整体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遵医行为及疾病知识掌握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34):168-171.
[4]何二灵,邓善妮,周爱花.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阶段性干预在改善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管理中的应用[J].海军医学杂志,2022,43(4):406-410.
[5]李慧,邓晰明,张飞鹏,等.集束化干预措施在急诊外科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效果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8):1414-1416.
[6]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1,9(11):801-808.
[7]卫晓静,张红莉,谢彩霞.优质护理与常规护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4):2570-2572.
[8]王莉,梁冰,杨慧.基于循证的加速康复外科的集束化干预方案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J].癌症进展,2021,19(2):207-210.
[9]张侠,刘丽侠.集束化干预策略在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0,37(3):455-457.
[10]王利,张玲霞.集束化干预对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负性情绪及预后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20,37(4):634-636.
[11]袁衬香,张莉,梁国如,等.以自我效能理论为基础的集束化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20,26(5):97-10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1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