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比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髋部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术期指标水平,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HHS)]评分、日常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评分、创伤应激指标[肾上腺素(E)、β-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水平、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首次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HHS、BI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E、β-EP、Cor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IL-1β、CRP、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的27.50%(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髋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降低创伤应激指标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髋部骨折,关节功能,创伤应激,炎性因子,并发症
髋部骨折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和髋关节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1-2]。目前,临床常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但手术创伤性大,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预后较差[3]。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无需牵引和固定,创伤小,能够减少术中操作对骨折处周围组织损伤和血供破坏程度[4-5]。本文比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髋部骨折患者的效果。v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纳入标准:符合《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7)》[6]中相关诊断标准;经X线检查确诊;临床资料完整;一般情况良好,可耐受常规检查及治疗;单侧闭合性骨折,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基础性疾病;心、肝、肾等严重脏器病变;存在凝血功能异常、意识及智力障碍;既往存在髋部骨折病史;依从性差;中途退出或不配合研究;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2019A127)。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8~70岁,平均(59.20±6.80)岁;体质量指数20~23 kg/m2,平均(22.31±0.41)kg/m2;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1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0例,高处坠落15例,其他5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7~70岁,平均(59.40±6.70)岁;体质量指数20~23 kg/m2,平均(22.25±0.39)kg/m2;骨折部位:股骨颈骨折1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2例;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1例,高处坠落13例,其他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取仰卧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中实施持续牵引,C臂X线机下复位,在患侧大粗隆下3 cm左右处作一长约7 cm的股骨外侧直切口,分离股外侧肌下间隙,暴露大粗隆下股骨面,并在股骨粗隆下2 cm另作一切口,使用定位器置入长2.5 cm的导针,C臂X线机下确定导针位置良好后,实施扩孔处理,而后拔出导针,旋入粗螺纹钉和适宜钢板,使套筒钢板与股骨外侧壁紧密相贴,使用克氏针张力带加压固定,手术结束,留置引流管,缝合并加压包扎切口。
研究组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即患者取侧卧位,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麻醉起效后,在髋关节后外侧作一长约8 cm切口,逐层切开关节囊,在小粗隆斜上方行股骨颈截骨,取出小骨块,低转速打磨真臼,将圆韧带窝磨平后,按照臼杯理想方向扩髓,扩髓时将患肢屈髋屈膝内收下垂并内旋,使用股骨抬高器抬高股骨近端,显露股骨颈残端,直视下扩髓至3 cm,扩髓结束后冲洗髓腔,放置股骨假体和股骨头,注入骨水泥重建股骨距缺损,复位髋关节,冲洗手术切口,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
两组术后均予以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术后3 d即可拔除引流管,并在术后2周左右拆线。
1.3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7]。优:术后3个月,患者骨折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正常,无活动受限;良:存在偶发性骨折疼痛,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HHS)评分提高>80%;可:疼痛间歇性发作,下肢运动障碍有所改善,HHS评分提高30%~80%;差: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优+良)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包括首次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3)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术前和术后3个月,采用HHS评分评估患侧髋关节功能[8],总分为0~100分,评分越高显示关节功能恢复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日常活动能力,总分为0~100分,评分越高显示日常活动能力越好。(4)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创伤应激指标水平。术前和术后7 d,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半径8 cm,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肾上腺素(E)、β-内啡肽(β-EP)和皮质醇(Cor)水平。(5)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术前和术后7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6)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38/40),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围术期指标水平比较研究组首次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术前,两组HHS、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HHS、BI评分均高于术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手术前后创伤应激指标水平比较术前,两组E、β-EP、Cor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E、β-EP、Cor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两组手术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术前,两组IL-1β、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IL-1β、CRP、TNF-α水平均高于术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6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4/40),低于对照组的27.50%(1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讨论
髋部骨折患者临床常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操作简单,骨折断端复位精确[9],但其缺乏抗旋转作用,易出现螺钉松动和骨折端移位等情况,不利于围术期指标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HHS、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首次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充分显露股骨近端,便于股骨大小粗隆复位和股骨距重建,同时术中所使用骨水泥硬化可促使人工关节假体与股骨融合,从而传导应力至股骨远端,降低股骨近端重建部分骨质应力,防止术后关节功能障碍和骨折断面畸形愈合,显著保护骨膜下血运功能,在促进骨折愈合的同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10-11]。
研究显示,E、β-EP和Cor为应激反应指标,CRP、IL-1β、TNF-α为常见炎性因子[12]。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E、β-EP、Cor、IL-1β、CRP、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通过减轻术中髋关节及外旋肌群等组织损伤程度,在加快术后体征恢复的基础上,缓解术后创伤应激程度,减轻患者术后恢复期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髋关节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围术期指标水平,降低创伤应激指标水平、炎性因子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优于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参考文献
[1]任雪松,胡月涛.内固定手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疗效对比[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0,20(77):49.
[2]陈强.内固定术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27):16-17.
[3]王玥,朱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与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指标、髋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平衡能力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13):3193-3197.
[4]郝光明.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6):61-63.
[5]潘海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22):31-32.
[6]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骨与关节分会创伤骨科学术工作委员会.老年髋部骨折诊疗专家共识(2017)[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7,19(11):921-927.
[7]魏金星,岳晓东.THR与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及影响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因素的logistics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22,20(23):63-66.
[8]于彬.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比空心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5):99-100.
[9]王晓梅,张舒,寇伯龙.内固定术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外医药研究,2023,2(1):42-44.
[10]庞彬.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医治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21,11(6):84-85.
[11]唐重成.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3):31-32.
[12]毛团员,易倩,婷游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髋部骨折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J].透析与人工器官,2022,33(1):26-28.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81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