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心脏彩超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血流速度及波动速度状况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将本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治疗的90例慢性心衰患者(视为观察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左室射血分数分为正常组(n=23例)、下降组(n=67例);选取同期来院体检者视为对照组(n=90例),均实施心脏彩超检查,分析其临床鉴别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VEF较低,但是LVEDD、LAD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LVEF表达水平低于下降组,但LVEDD、LAD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级、Ⅳ级患者LVEF表达水平低于I级、Ⅱ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彩超检查可以清楚直观地体现慢性心衰患者心脏组织、血流速度与波动速度,能为临床医师鉴别区分疾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心脏彩超,慢性心衰,心脏结构,血流速度,血液波动速度,鉴别诊断效能
0引言
慢性心衰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危重病症,其病因多样且复杂,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心房负荷加重、心肌受损,进而造成心脏收缩功能失常,使得心脏无法满足正常的排血需求[1]。该疾病具有病情复杂、诊疗难度大以及预后效果不良等特点。因此,如何提升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已成为当前研究的关键课题[2]。在临床实践中,对该疾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各项体征、症状表现、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然而,由于该疾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准确诊断[3]。心脏彩超技术不断完善发展,已能够持续、精确地反映心脏组织及血流状况,且具备无创性特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4]。鉴于此,本文探索分析心脏彩超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结构、血流速度及波动速度状况的鉴别诊断效果,以期提高该疾病诊断效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22年1月—2023年6月治疗的90例慢性心衰患者(视为观察组)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左室射血分数分为正常组(n=23例)、下降组(n=67例);选取同期来院体检者视为对照组(n=90例)。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分级I级、Ⅱ级、Ⅲ级、Ⅳ级例数分别为16例、37例、23例、14例。三组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方面的差异性(P>0.05),见表1。纳入标准:①肺部检测显示双下肺存在湿啰音;②心电图、X线片等联合确诊为慢性心衰;③活动耐受力下降、脑钠肽异常增加;④病程时间≥1周。排除标准:①患有恶性肿瘤;②患有脑血管相关疾病;③精神系统异常;④患有血液系统相关疾病;⑤临床诊疗资料异常。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心脏彩超检查。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飞利浦,型号IU22),将超声探头频率控制在2~4MHz,引导患者维持左侧卧位姿势,在心脏搏动处放置超声探头,使得心尖四腔切面能够完全显示,动态化关注左房室与右房室血液流动情况、心脏瓣框架,对心脏瓣膜/房室内径、外侧壁/室间隔厚度进行检测。倘若图像冻结,应联合运用平面Simpsin方法检查对照组、正常组与下降组收缩期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值、舒张期左心室LVEF值。
1.3评判标准
分析患者心脏彩超相关参数。心脏彩超主要对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mension,LAD)展开分析,且对心动周期(3个)取其均值。其中LVEF正常范围在50%~70%;LVEDD正常范围:男性45~55mm,女性35~50mm;LAD正常范围<35mm[5]。分析观察组患者心脏彩超各项参数和心功能分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n(%)]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对照组心脏彩超参数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LVEF较低,但是LVEDD、LAD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正常组、下降组心脏彩超参数分析
正常组LVEF表达水平低于下降组,然LVEDD、LAD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观察组心脏彩超各项参数和心功能分级分析
Ⅲ级、Ⅳ级患者LVEF表达水平低于I级、Ⅱ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级、Ⅱ级、Ⅲ级、Ⅳ级患者LVEDD、LAD表达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慢性心衰临床发生率比较高,对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带来不良影响;该疾病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且心功能受损是其病情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7]。根据心衰发生部位可分为全心衰、左心衰、右心衰,其中左心衰较为普遍。倘若患者未获得科学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发展为全心衰,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8]。对此早诊断、早治疗对提升慢性心衰患者生存质量、保障生命安全具有积极意义。心脏彩超能动态化反映慢性心衰患者心脏房室内部结构、心脏搏动情况以及血液流动情况,还可精准评估LVEF表达水平,为临床治疗方案调整与完善提供一定参考依据[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LVEF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但LVEDD、LAD表达水平更高。可见,心脏彩超能提高心脏病变的临床诊断特异性。Ⅲ级、Ⅳ级患者LVEF表达水平低于I级、Ⅱ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践中,单纯依靠心脏彩超诊断依据不能精准分辨、鉴别不同因素所诱发的慢性心衰。分析其原因:①心脏彩超检测所得的LVEF、LVEDD以及LAD表达数据,经过其他临床指征定量分析也能够取得高度相似、比较详细的诊断依据,对此单纯依靠心脏彩超检测结果存在一定武断性。②慢性心衰发病因素比较复杂,如超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等影响因素,会导致单一心脏超声的漏诊率、误诊率上升。特别是一些患者LVEF正常,如果伴随多种基础性疾病,单一凭借心脏彩超难以提高慢性心衰的临床诊断准确率[10]。研究显示,该疾病患者在接受短期治疗后,正常者LVEF会显著下降,但下降者LVEF则会异常增加,导致正常者、下降者LVEF无明显差异。针对大部分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而言,其入院治疗前可能接受其他治疗方案,具体病情存在个体差异性,导致临床诊断、鉴别难度显著上升,为此导致单一心脏彩超诊断效率有所下降。所以,临床对慢性心衰的鉴别诊断,需联合各项生命体征、临床症状、发病原因、病史等诸多信息联合诊断,以期提高临床确诊率,降低漏诊、误诊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心脏彩超能直观展示慢性心衰患者心脏组织、血流速度及波动状况,为分辨诊断、制定诊疗方案提供参考。另外,为提高确诊率,还需结合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发病原因等信息进行系统化、综合性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汤佳美,奚佳颖,阚通,等.心脏彩超检查联合血清BNP、ALB、CysC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19):3655-3659.
[2]侯渊博,孙音,祝孟丽,等.慢性心衰患者外周血MMP-9、RDW、25(OH)D3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2,26(11):1642-1647.
[3]陈可斌,史超,寻增艳,等.心电图ST段压低、QTc、QTd及投影间夹角有助于判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同步化治疗的预后[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2,28(4):301-304.
[4]赵燕,乔旭东.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NT-proBNP水平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预后的评估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1,31(1):47-50.
[5]赵宜勇,张红,倪卫东,等.心脏彩超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2):206-209.
[6]张峰,周治贵.心脏彩超与h-FABP、cTnI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效果[J].贵州医药,2022,46(3):476-478.
[7]闫琼,王晶萍,吴晓明,等.心脏彩超检查联合血清白蛋白对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20,30(8):1512-1515.
[8]毛银娟,杨礼,刘保民,等.心脏彩超评估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伴左心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临床价值及与NYHA分级的关系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23):4474-4478.
[9]王伟.N末端脑钠素原、心肌肌钙蛋白Ⅰ对老年左心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2023,44(2):402-405.
[10]张晓娟,黄君,李崇文,等.老年多病因心衰与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及B型钠尿肽前体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10):1698-1700.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9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