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与冷圈套切术治疗结肠微小息肉的效果比较论文

发布时间:2024-11-02 14:28: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探讨在结肠微小息肉治疗中应用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和冷圈套切术,对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4月—2024年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90例结肠微小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信封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高频电凝电切术,观察组采用冷圈套切术,比对近期疗效、临床指标以及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息肉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息肉切除时间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术后1年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率及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镜下冷圈套切术,因其短时间内完成息肉切除、高完整切除率、不增加并发症风险以及低术后复发率的特性,展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该技术具有极高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关键词:结肠微小息肉,冷圈套切术,高频电凝电切术,近远期疗效,安全性
 
  0引言
 
  结肠息肉属于临床消化科中常见病症,指的是肠腔内有肠黏膜突出的息肉样病变,其发生与肠黏膜长时间受刺激或者出现炎症反应有关,以大便次数增加、便血、便秘等症状为主,且男性患病率较高,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1-2]。结肠微小息肉指的是结肠息肉直径≤5mm,由于此病恶变潜能和息肉大小有着密切关联,即息肉的直径越大则发生进展期腺瘤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及时确诊及切除息肉,对减少结直肠癌发生与降低患者死亡率起着重要作用。既往针对此病的治疗,临床常以开腹术来切除息肉,但因手术对患者机体带来的创伤较大,且术后发生结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风险较高,易延长患者康复时间,因此在应用中存在局限性[3-4]。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微创技术越来越成熟,针对结直肠息肉的治疗,高频电凝切除术和冷圈套切除术属于现今常用的治疗术式,其中高频电凝切除术借助高频电流所产生出热效应,可使得病灶组织尽快凝固及坏死,以此来实现切除息肉的目的,然而热效应易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影响到整体疗效;而冷圈套切术借助冷圈套器切除掉息肉,可防止碘灼热效应发生,且出血点大多为毛细血管,并不需要特殊进行处理,待切除掉息肉后即可对创面边缘进行清洗,应用安全性及疗效性相对较高[5-6]。此试验的开展是为分析高频电凝电切术和冷圈套切术对该类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年4月—2024年2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90例结肠微小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信封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为20~75岁,平均(47.54±6.78)岁;息肉直径为2~5mm,平均(3.04±1.21mm)。观察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为72~25岁,平均(47.71±6.85)岁;息肉直径为1~5mm,平均(3.11±1.25)mm。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结肠镜检查后证实为结肠息肉;满足结肠镜手术治疗相关指征;息肉直径未超过5mm;所有诊疗资料完整;了解且自愿加入试验;入组前有过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类药物服用史。
 
  排除标准:息肉表面存在严重溃疡;伴存有其他肠道炎症疾病;伴存有其他癌性病变;伴存有遗传性肠息肉疾病;伴存有凝血机制异常;伴存有精神疾病;伴存有结肠手术治疗史;中途失联或自行退出。
 
  1.2方法
 
  两组术前均完善肠道准备相关工作,在术前1d时指导患者进食一些流质类的食物,在手术开始前需禁食10h,如果患者在上午接受手术,则需在术前1d的21点将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H20030827,深圳万和制药),与1000mL的温开水相融合后,指导患者在1h内服完,在22点时服用第2袋,在术前5h及4h时服第3袋与第4袋;如果患者手术时间在下午,应在手术当日8点至11点分别服用1袋,直到大便颜色呈淡黄色或者清水样。
 
  对照组选择高频电凝电切术,仪器选择Teleflex Medical ECMC300型的高频电切装置,将功率设置为25~40w,体位取左侧位或者截石位,待取得满意全麻效果后,将润滑剂涂抹于患者肛门处,缓慢将肠镜插入(型号为CF-H260DL),直至回盲部后缓慢退出肠镜,详细观察全直肠与结肠息肉具体情况,待明确息肉的大小、位置以及四周组织关系后,将肠镜移动到远端息肉处并予以切除处理;对于无蒂息肉或者广基息肉,先将息肉托起后,在息肉的根部或者底部处将去甲肾上腺素注入,使得局部黏膜处于发白、肿胀状态后实施电凝切除;对于光滑小息肉使用热活检钳进行夹除;对于带蒂的小息肉,先将圈套器套入至息肉的根部进行3~4s电凝后予以电切处理;对于长蒂的息肉,先以钛夹夹断后再予以电切处理。在切除息肉后对创面进行1~3min的观察,待无出血现象发生后退镜。
 
  观察组则采取冷圈套切术,对于手术体位的选择、麻醉方式与息肉的探查方式均与对照组相同,在切除息肉过程中,先使用冷圈套器(SD-221L-25型)将息肉与周围2cm正常黏膜组织套住,之后将套圈器收紧直到勒除组织,待完成息肉切除工作后,需观察创面,在3min内无出血情况后退镜。两组所切除样本送至病理室进行检查,叮嘱患者术后需禁食,并卧床休息1~3d,适当给予其服用通便的药物,确保大便通畅。
 
  1.3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1)近期疗效,息肉切除情况,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迟发性出血及穿孔。
 
  (2)临床指标,包括息肉切除时间,住院时间。
 
  (3)预后指标,分析术后6个月及1年时疾病复发率。
 
  (4)生活质量,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选用SF-36量表,以0~100分表示生活质量低/高。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对比
 
  与对照组的切除例数及切除率相比,观察组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发生并发症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对比
 
  相较于对照组的切除时间,观察组较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所需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2.3两组患者远期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复发总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
 
  2.4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指标对比
 
  干预前,两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较,干预后两组指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
 
  3讨论
 
  结肠息肉属于消化系统常见病变,临床特征以腹部不适感或疼痛为主,常见类型包括增殖性、腺瘤性及炎症性等,相较于其他类型,腺瘤性发生癌变风险较高,严重威胁到患者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7-8]。目前,临床对于此疾病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统一定论,认为其发生多因素有关,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长,以腹部不适感或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大多伴有便秘、便血等情况发生[9-10]。现阶段,对此类患者,临床主要借助电灼热效应或者息肉圈套术作为治疗措施,但是对于直径未超过5mm小息肉的治疗效果,临床研究数据较少,且缺乏统一定论[11-12]。
 
  高频电凝切除术经借助高频电流所产生出的高热能对病灶进行电切,可使得组织黏膜坏死及凝固,此治疗技术作为常用的干预手段,在结肠息肉的治疗中应用频率较高,且治疗技术较为成熟,所取得的息肉切除效果较为理想,但在治疗期间因高频电流所致热损伤可能增加患者发生穿孔、出血等一系列并发症风险,易影响到术后康复效果[13]。而冷圈套切术作为新型的治疗措施,与电切除术相比,此治疗方式在治疗中未运用高频电,以冷切除进行治疗,可降低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迟发性穿孔等并发症风险,以活检钳对1~3mm微小息肉进行直接钳除或者以圈套器进行套扎切除,所需操作时间较短,且不易增加患者发生并发症风险,易被患者所接受[14-15]。
 
  由此试验可以看出,观察组息肉切除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这主要是由于冷圈套切术的操作较为便捷,且未运用电切电凝相关装置,可有效缩短息肉切除所需时间;观察组息肉完整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圈套到息肉边缘的距离将影响到息肉的完整切除效果,在高频电凝电切术中为了防止电切过程中对患者肠壁造成损伤,尽量避免过多的套取四周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息肉完全切除率;而冷圈套借助圈套器物理切割的特性,套取病变与四周2mm左右正常黏膜,能够最大程度上切除掉息肉组织,进而降低残留息肉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具备一定创伤性,易引发术后并发症发生,但整体安全性较高;在观察组术后1年内复发率以及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两组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试验说明采取冷圈套切术能最大程度上切除息肉,减少术后复发风险,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两种治疗手段均具备一定疗效。
 
  综上所述,对于结肠微小息肉的治疗,与高频电凝电切术相比较,采取冷圈套切术治疗后所取得的近远期疗效更为理想,可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晓,臧夫宁,黄蓓.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3,42(8):62-66.
 
  [2]许阳院,曾小冬,梅婷.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与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对比[J].基层医学论坛,2022,26(31):26-28.
 
  [3]孙海荧,孙英智,焦海洋,等.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与冷活检钳息肉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患者的临床效果[J].医疗装备,2022,35(6):82-84.
 
  [4]关斌,刘莹,张洪伶,等.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5):34-36.
 
  [5]翟春颖,柯小丽,徐耀华,等.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与冷圈套切除术治疗结肠微小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1,27(4):360-363.
 
  [6]程继超.结肠镜下不同电切方式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0):152-153.
 
  [7]茹晓翠.针对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术在结肠息肉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甘肃科技,2021,37(3):140-141,147.
 
  [8]李萍,吴智.评估结肠息肉治疗中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术的临床效果[J].当代医学,2020,26(22):177-178.
 
  [9]周慧琴.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及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40(3):53-54.
 
  [10]牛超,沈广威,吕艳.结肠息肉患者经无痛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学,2020,26(7):37-39.
 
  [11]胡阳,欧阳文,刘贞,等.结肠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与冷圈套切术治疗结肠微小息肉效果对比[J].山东医药,2020,60(1):58-60.
 
  [12]刘丽.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22):104-105.
 
  [13]九俊雷,王留针,冀二锋.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治疗结肠息肉临床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9):173-174.
 
  [14]傅亮,肖波,吴曦,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凝电切术及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比较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19):3759-3762,3783.
 
  [15]马学峰.结肠镜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评估[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5):62-64.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944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