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 CT 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4-09-11 13:42:2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观察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该院行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的118例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造影对比剂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注射50 mL碘海醇注射液)66例与对照组(注射70 mL碘海醇注射液)52例。两组均给予CT造影检查,比较两组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比剂显影CT值、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比剂静脉残留显影CT值、图像质量评分,以及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对比剂显影C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内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等对比剂残留显影C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3/66),低于对照组的21.15%(1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对比剂无明显差异,且可减少对比剂残留、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低剂量,对比剂,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是临床评估头颈部血管疾病的常用手段,造影对比剂可使血管或血管供血部位显影,辅助疾病诊断[1-2]。多排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可通过数学与药代动力学模型分析对比剂在机体中的动态变化,进而显示头颈部血管情况,但对比剂注射亦可导致过敏、肾损伤等多种不良反应[3-4]。
 
  近年来,在获取良好图像质量基础上减少对比剂用量,以降低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已成为临床研究热点。本文观察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本院行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的118例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中相关诊断标准[5],经多普勒超声、头颅CT等检查确诊;于本院完成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临床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恶性肿瘤;伴有严重免疫性、传染性疾病;伴有严重心、肾功能障碍;住院期间病情急剧恶化或死亡。按造影对比剂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66例与对照组52例。观察组:男41例,女25例;年龄49~65岁,平均(56.93±3.64)岁;体质量指数(BMI)19.1~24.5kg/m2,平均(21.76±1.33)kg/m2。对照组:男30例,女22例;年龄50~66岁,平均(58.06±3.82)岁;BMI 19.2~25.1 kg/m2,平均(22.14±1.45)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CT造影检查:使用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扫描仪(美国GE公司),嘱患者取仰卧位,平稳呼吸,调整仪器各项参数,设置轴扫管电压100 kV,电流20 mAs,注射对比剂至开始扫描延迟时间10 s,单次扫描时间0.33 s,周期时间1.16 s,层厚10 mm,采集模式1 mm×10 mm。使用一次性留置针静脉穿刺,观察组注射50 mL碘海醇注射液[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99,100 mL∶35 g]与30 mL生理盐水,流速5 mL/s,对照组注射70 mL碘海醇与30 mL生理盐水,流速5 mL/s。确定颈总动、静脉清晰显示单层为重点监控层,采用团注测试扫描技术获取时间-密度曲线峰值,进一步观察动、静脉延迟时间。时间窗:1/2动、静脉时间窗为造影平扫时间,扫描期调整螺距、范围等,颈总动脉时间-密度曲线峰值加2 s为头颈部动脉血管成像延迟时间,将5 mm扫描图像经厚度0.75 mm、层间隔0.5 mm模式进行图像重新构建,并录入后期处理图像。
 
  图像质量分析:所有图像均由2名资深影像科医师分别阅片,进行综合性评估,对有争议图像,需协商后给出一致结果。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比剂显影CT值。(2)比较两组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比剂静脉残留显影CT值。(3)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分。评分标准[6]:主干、分支显影欠佳,边缘毛糙,存在较大伪影,无法支持临床诊断,为不合格图像,计1分;主干、分支显影欠佳,边缘略毛糙,存在较大伪影,可勉强支持临床诊断,为较差图像,计2分;主干、主要分支显影尚可,分支远端显影不理想,存在少许伪影,可支持临床诊断,为可接受图像,计3分;主干、分支显影较清晰,存在少许伪影,可支持临床诊断,为良好图像,计4分;主干、分支显影清晰,边缘平滑锐利,无明显伪影,可支持临床顺利诊断,为优秀图像,计5分。(4)比较两组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比剂显影CT值比较     观察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对比剂显影C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两组头颈部血管成像对比剂静脉残留显影CT值比较观察组颈内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等对比剂残留显影C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
 
  2.3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两组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3/66),低于对照组的21.15%(1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
  3讨论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头颈部血管病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具有无创、便捷、分辨率高、扫描范围广等优势,已成为临床诊断及评估疗效的重要方案之一[7]。但检查过程中需静脉注射对比剂,部分患者无法接受血管性疼痛、肾损伤、对比剂渗出等造影不良反应,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8]。因此,减少对比剂使用剂量,减轻对比剂引起的脏器损伤等不良反应,对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具有重要意义[9-10]。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准确度依赖于图像质量,而图像质量与血管强化程度密切相关,注射对比剂可增强血管强化程度,当CT值达到300 Hu,即可完成诊断[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主动脉弓、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对比剂显影CT值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为两组CT值存在差异,但均超过300Hu,血管强化程度符合预期要求,可满足诊断条件,减少造影剂并未造成图像清晰度明显降低,因此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13]。但对照组使用对比剂剂量大,注射时间长,扫描对应层面时,部分对比剂处于滞留状态,未与血液及生理盐水完全融合,因此CT值较高[14]。本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颈内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锁骨下静脉对比剂残留显影CT值和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中减少造影剂注射量,可加速造影剂在机体循环中的清除速度,减少其在患者机体中的残留量,从而降低血管性疼痛、肾损伤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5]。
 
  综上所述,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检查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对比剂检查相符,且可减少对比剂残留、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肖钦,童海鹏,龚水根,等.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12):13-17.
 
  [2]温见春,张幸.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20,38(4):729-733.
 
  [3]衡海艳,蒋燕,杨红,等.CT血管造影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3,33(10):18-22.
 
  [4]李飞.低管电压低剂量低浓度造影剂在增强CT检查中预防造影剂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3):92-94.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诊治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8):572-578.
 
  [6]吴瑞祥,赵子健,盛茂,等.多排螺旋CT三低扫描模式在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21,18(8):55-59.
 
  [7]周霞,朱兵,朱少群,等.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与颈动脉超声在斑块诊断上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8):55-58.
 
  [8]Baradaran H,Gupta A.Carotid Vessel Wall Imaging on CTA[J].AJNR Am J Neuroradiol,2020,41(3):380-386.
 
  [9]Busto G,Morotti A,Carlesi E,et al.Pivotal role of multiphas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for collateral assess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J].Radiol Med,2023,128(8):944-959.
 
  [10]*建平,刘文涛,杨宝军,等.128层螺旋CT成像头颈部血管造影临床价值分析[J].贵州医药,2020,44(8):1302-1303.
 
  [11]张鑫,陈小余,杨娜,等.低剂量对比剂在多排CT头颈部血管造影中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21,19(8):38-41.
 
  [12]余甲乐,刘峰,邢杰,等.低管电压联合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22,30(4):327-332.
 
  [13]晁旺,赵晓静,李京凯,等.前置迭代重建技术对低剂量头颈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1,23(12):1280-1283.
 
  [14]黄爱娜,陆健,张涛,等.256层iCT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头颈部CTA的应用[J].放射学实践,2018,33(8):842-846.
 
  [15]余洁,张翱,文兵,等.低剂量扫描与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迭代重建CTA在颈部血管模型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32(8):1272-1276.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8935.html
本文标签: 低剂量 ,对比剂 ,多排CT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