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个案循环跟进护理模式应用于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患者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27 14:34: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摘要:目的探讨个案循环跟进护理模式应用于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100例,行常规护理)和观察组(100例,行个案循环跟进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个案循环跟进护理模式应用于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患者可提升康复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个案循环跟进护理模式,功能性鼻内窥镜术,鼻窦炎,康复效果,生活质量
 
  0引言
 
  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已成为处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等鼻部疾病的常见手术方式,作为治疗鼻部疾病的主要方式,在促进患者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同时术后护理对于患者康复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然而,患者术后的持续关注和个性化护理需求常常被忽视,这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或术后并发症的发生[2]。个案循环跟进护理模式作为一种强调全程、连续、个性化护理的新兴方法,旨在有效弥补上述缺点,以提高患者康复的效果和满意度[3-4]。目前针对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患者的实际应用效果尚未充分探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为微创手术,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短,而患者由于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较低,因此遵医依从性差,会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5]。本文旨在深入研究这种护理模式在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优化术后护理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和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患者200例。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47.92±5.88)岁;病变部位包括单侧41例、双侧59例;鼻窦炎分期包括Ⅰ期24例、Ⅱ期43例、Ⅲ期33例;学历包括小学22例、中学48例、大学30例。观察组:男55例,女45例;平均年龄为(48.01±5.79)岁;病变部位包括单侧43例、双侧57例;鼻窦炎分期包括Ⅰ期25例、Ⅱ期45例、Ⅲ期30例;学历包括小学25例、中学47例、大学28例。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不显著(P>0.05)。
 
  纳入标准:经影像学确诊为鼻窦炎;意识清晰;具有一定语言交流能力。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证;存在精神异常;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合并严重肝、肾、肺等脏器功能不全;拒绝配合此研究。
 
  1.2方法
 
  1.2.1对照组
 
  术后患者需要充分休息,同时保持头部较高的姿势,有助于减少肿胀和不适感。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密切观察,包括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情况以及术后出血情况等。给予适当的止痛药物以减轻术后疼痛。同时,注意检查术后出血情况,必要时进行止血处理。出院后进行定期随访。
 
  1.2.2观察组
 
  (1)健康档案: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基本信息、用药措施、术后机体恢复情况、受教育程度、微信号及其他联系方式等。
 
  (2)发现问题:出院后第2周,医护人员将通过微信进行视频访问,旨在评估患者对鼻窦炎相关知识、擤鼻方法,及日常饮食方面的了解情况。通过这次访问,目的在于明确患者在上述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缺乏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和指导。
 
  (3)跟踪问题:干预人员将在患者正确掌握相关知识和鼻腔冲洗措施的情况下予以充分的鼓励,并提醒其继续保持。对于那些存在认知理解问题或居家康复方面的挑战的患者,将进行深入的细节询问,包括了解患者鼻腔冲洗是否遗忘、遗忘的次数以及忘记的原因等,并将这些信息详细记录在患者的个人健康档案中。在患者正确理解知识和鼻腔冲洗措施的情况下,干预人员会提供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其继续坚持。
 
  (4)解决问题:干预人员通过家访的方式帮助患者解决存在的问题,与患者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法,并记录冲洗情况。对于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干预人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询问患者,以使其相信自己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如:患者反复抱怨,对于彻底治疗疾病没有信心时,干预人员可采用“您觉得我可以做什么能对您起到帮助作用”类似提问方式引导其形成自己负责的意识,从而一改以往只存在抱怨的行为,减少不良心理情绪对自身的刺激。此外干预人员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告知其在他身上看到的积极因素,并可适当将患者期待目标适度放大,并充分鼓励其将积极、自信的情绪不断释放,如干预人员可采用“我觉得您今天起色看起来很好”等语句,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5)个案循环跟进:干预人员通过微信视频、电话等形式与出院患者进行联系,并根据随访时存在的问题提问,若得到正面、积极效果则显示该解决措施明确有效,若效果不明显则继续询问其解决方案的具体落实情况,分析解决方案的可操作性,调整解决方案的具体措施。然后重复第(2)(3)(4)过程,最后将随访结果记录于健康档案内,日后可据此作持续化改进。
 
  1.3观察指标
 
  ①康复效果:显效为各项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为各项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为各项临床症状无任何好转,甚至加重[6]。②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评估生活质量,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7]。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
 
  2.2生活质量
 
  观察组护理后生理职能、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精力及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
 
  3讨论
 
  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和鼻腔解剖异常等鼻部疾病的手术方式[8]。虽然该手术方式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但患者术后鼻腔内膜上皮化需要约3~6个月,而此阶段患者鼻腔黏膜由于生长活跃,可诱发囊泡、肉芽等出现,若患者未能及时复查并实施相应处理,则极易造成疾病复发;若患者术后未能够有效冲洗鼻腔,则可造成术腔黏膜上皮化难度增加,最终影响预后。因此需给予患者有效干预以促进其机体恢复。
 
  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对行功能性鼻内窥镜术患者实施个案循环跟进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机体康复。分析原因主要为,该干预模式能够为患者建立个体化健康信息档案,明确患者出院居家康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为其制定个性化解决措施,使患者在日常康复自我管理中能够遵医嘱进行鼻腔冲洗,并定期复查。通过发现问题-跟踪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循环持续改进患者居家自护效果,从而明显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护理后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个案循环跟进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分析原因主要为,个案循环跟进护理模式干预能够让患者不断发现居家康复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且能够做到坚持定期鼻腔冲洗及按时来院复查,因而可有效降低皮下气肿、鼻腔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通过个案循环跟进,医护人员能够及时监测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早期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的可能性增大。这有助于防止并发症的恶化,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从而改善生活质量。通过循环跟进,医护人员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指导,面对手术患者可能存在焦虑、恐惧等心理压力,专业的心理支持有助于减轻这些负面情绪,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个案循环跟进护理模式应用于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后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生活的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红燕,金燕.系统护理模式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术后患者恢复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7):1935-1938.

       [2]梁晶,商淼.基于微信的用药指导在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8,24(36):4422-4424.
 
  [3]张惠荣,张晓岚,陈丽,等.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患者加速康复外科护理的临床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8,33(17):38-40.
 
  [4]李文君,蒋仁莲,吴修建,等.舒适训练联合纳吸棉在慢性鼻-鼻窦炎手术加速康复外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0,34(6):1006-1009.
 
  [5]肖克珍,李秀雅,杨虹.儿童急性鼻窦炎合并眶内并发症围术期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8,32(16):2638-2640.
 
  [6]万文锦,闫玉洁,黎娜,等.综合护理干预对鼻内镜鼻窦手术后口干症的改善效果观察[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9,33(3):134-137.
 
  [7]马明忠,周霞,伊纪亮,等.DIP内镜评分法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18,26(1):31-33.
 
  [8]林芳冰,魏林,吴晓茵,等.优质护理对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后的应用价值研究[J].智慧健康,2020,6(34):117-119.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839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