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小儿遗尿症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儿童 5 岁以后,每月至少发生 1 次在夜间睡眠中出现不自主漏尿症状且持 续时间 >3 个月,部分患儿可在睡眠中被唤醒排尿。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遗尿症占多数,约占 95% 以上;继发性 遗尿症的病因包括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神经疾病、精神行为异常、遗传及代谢性疾病等。遗尿症对患儿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 为此, 明确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故本文针对小儿遗尿症的影响因素、小儿遗尿症的治疗方法两大方面进行综述, 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小儿遗尿症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遗尿症; 膀胱容量; 控制唤醒训练; 中医治疗; 研究进展
小儿遗尿症是儿科常见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 发性遗尿症指 5 周岁以上,在夜间不能自觉醒来并起床 排尿,从未获得超过 6 个月的夜间尿控能力。继发性遗 尿症指有过 6 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后出现的尿床。无论哪 种类型的遗尿症,均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增加家庭 及社会的负担 [1-2]。遗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因此, 了解 小儿遗尿症的治疗方法及发病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 研究就小儿遗尿症的影响因素、小儿遗尿症的治疗方法进 行综述,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遗尿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依据。
1 儿童遗尿症发病因素
1.1 遗传因素 目前认为儿童遗尿症的发生是多因素共 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占 60%~80%,研究表明,家族 聚集性与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和临床因素共同作用于儿 童遗尿症的发生 [3] 。家族性遗传是导致儿童遗尿症发病最 常见的原因,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遗尿症的发生与遗传 基因有关,在控制遗尿症状的 4 个基因中,有 3 个基因与 遗传易感性有关,父母双方均有遗尿史或父母一方有遗尿 史的儿童,比父母一方没有遗尿史或父母双方均无遗尿史 的儿童,遗尿概率高 1~3 倍,对于父母均无遗尿但子代 遗尿症状明显或患儿发病年龄小于 2 岁者,其子代的发病 率也显著高于其他组 [4] 。父亲和母亲均有遗尿史且子代发 病率明显高于其他组,说明遗尿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家族聚 集性。
1.2 中枢神经系统因素 在神经精神疾病中,小儿遗尿 症发病率也较高。有研究表明,约 2/3 的小儿遗尿症患儿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 [5] ,这些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器质 性疾病如颅脑外伤、脑炎、颅内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脱 髓鞘病变如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炎、特发性运动神经元 病;下丘脑垂体病变如特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包括脑膜炎、脑炎等。由于小儿遗尿症的临床 表现复杂多样,所以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 要与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及遗传因素有关。中枢神经系统 脱髓鞘病变可引起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影响觉醒、抑制 排尿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儿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为病毒 性脑炎,可引起中枢髓鞘脱鞘或髓鞘溶解,导致下丘脑垂 体功能障碍,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而产生遗尿;下丘 脑垂体病变可引起中枢多巴胺和 5- 羟色胺分泌不足而致 遗尿 [6]。
1.3 膀胱功能异常因素 膀胱功能异常主要是功能性膀 胱容量减少和夜间逼尿肌过度活动等,功能性膀胱容量减 少指的是白天患儿膀胱充盈至最大耐受程度时的膀胱充盈 量或取排尿日记记录期内最大排尿量 [7] 。逼尿肌过度活动 可能与患儿睡眠时排尿中枢抑制效应有关,这会导致患儿 储尿期间,膀胱不能完全松弛,增加膀胱壁过度紧张,降 低储尿期的容量 [8] 。相关研究显示,通过排尿日记,比较 了 70 例 5~10 岁的遗尿症患儿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 常儿童的排尿量功能,结果发现,遗尿症患儿功能排尿量 明显小于正常儿童 [9] 。也有研究调查显示,检测遗尿症患 儿白天功能性膀胱容量和膀胱压力容积, 显示 35% 的遗 尿症患儿其功能正常,但夜间或睡眠时均存在夜间逼尿 肌过度活动,常伴有夜间功能性膀胱容量降低或小容量 排尿 [10]。
1.4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对小儿遗尿症的发病机制也有 一定的影响。患儿心理状态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均 有一定相关性。研究表明,遗尿患儿具有较高的焦虑水平 和抑郁水平,且焦虑和抑郁情绪对患儿遗尿症状有更显 著的影响 [11] 。大多数遗尿症患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焦 虑、抑郁、多动等不良情绪,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过分关 注,不愿意与人沟通,甚至逃避社会,表现出孤独、胆怯 等心理问题。也有部分患儿会出现社交焦虑,表现为对周 围人缺乏信任,过度依赖他人或害怕与人交往 [12] 。同时 一部分患儿会出现抑郁倾向,表现为不愿与他人交往,心 情压抑,兴趣索然等。遗尿患儿在白天经常表现出较差的 行为,如烦躁、紧张、易怒、爱哭等;而遗尿症状改善 后,患儿的行为亦可得到相应改善。此外,遗尿症儿童在 睡觉前不愿意去洗手间,而在白天需要上厕所时往往表现 出尿急症状。患儿在白天感到不安时,常通过尿床来缓解 自身的焦虑。由于患儿晚上有较多的尿意,可通过不自主 排尿来减少白天焦虑状态引起的睡眠紊乱,从而导致遗尿 症状加重。而情绪不稳定不仅会影响患儿的学习和生活质 量,而且还会造成患儿家庭及社会的负担。此外,遗尿患 儿长期处于不良情绪中也会对其性格发展造成影响,形成 不良性格 [13] 。有研究发现,遗尿症儿童在与父母沟通中 存在困难问题,主要原因是父母对遗尿的认知存在错误, 认为遗尿是一种不良行为 [14] 。另外,部分遗尿症儿童因 其自卑心理也会导致心理问题。心理因素在小儿遗尿症发 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重视小儿遗尿症的心理因素研 究。除了常规治疗外,还要对患儿进行心理干预及训练、 对患儿父母进行指导,通过对患儿心理问题的早期干预能 有效改善患儿遗尿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及社会 负担。
1.5 睡眠与觉醒因素 遗尿症的发生也与患儿睡眠与觉 醒质量有关,对夜间唤醒困难的遗尿患儿进行觉醒治疗, 可提高遗尿治愈率。调查发现,多数遗尿症患儿难以从 睡眠中醒来,且通过脑电图监测,遗尿症患儿存在睡眠深 度增加和觉醒能力下降 [15]。HUNSBLLE[16] 采用多导睡眠 图秒描记对遗尿症患儿和正常儿童进行了连续 4 个夜晚的 监测,发现遗尿症患儿慢波睡眠Ⅲ期 δ 波明显高于正常儿 童,说明遗尿症患儿存在深度睡眠状态。
2 小儿遗尿症的治疗
小儿遗尿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在睡眠过程中,小儿 膀胱中储存的尿液超过了小儿的控制能力,导致小儿出现 尿床的情况 [17]。遗尿患儿一般生长发育正常, 其属于睡眠 障碍,如果出现遗尿现象,一般情况下是由于患儿睡眠过 深或夜间睡眠过沉所致。遗尿患儿白天可以正常活动,但在睡眠觉醒周期交替时容易发生尿床。遗尿严重时会出现 情绪障碍、精神障碍、学习困难和行为异常等症状 [18] 。因 此遗尿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目前治疗小儿遗尿症 的方法包含西医 ( 药物治疗、控制唤醒训练、膀胱功能训 练、心理治疗、饮食治疗)和中医治疗(中药内服疗法、 中医外治疗法)。
2.1 西医治疗
2.1.1 西医药物治疗 在小儿遗尿症的治疗过程中,药物 治疗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其主要包括人工合成抗利尿 激素、抗胆碱能药物等。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是一种能够 减少尿量和控制排尿次数的激素,可分为促性腺激素释放 激素类似物和抗肾上腺皮质激素类似物,其中常用的药物 是醋酸去氨加压素,其属于高效类似物,可作用于集合管 V2 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管腔膜蛋白磷酸化,促 进水重吸收;同时还可抵御肽酶的降解,适用于夜间遗尿 患儿 [19] 。抗胆碱能药物可有效降低患儿膀胱内压力,增 加膀胱储备量,治疗遗尿症疗效方面作用显著。其中常用 的抗胆碱能药物包含托特罗定、奥昔布宁等,主要机制是 与 M2、M3 受体相结合,抑制膀胱逼尿肌的过度活跃,在 低功能性膀胱容量的患儿中效果显著;但该类药物会存在 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等不良反应 [20-21] ,因此对于存在便秘 的患儿不建议使用该类药物,可选择人工合成抗利尿激素 类药物治疗。
2.1.2 控制唤醒训练 现代医学认为,遗尿多与遗传因 素、精神因素有关 [22] 。首先,及时治疗原发疾病是根本 治疗手段,避免过劳或精神刺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其次,要进行饮食调养和体育锻炼;另外,遗尿症患儿家 长应该鼓励患儿多做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控制唤醒 训练也可用于小儿遗尿症的治疗,训练方法:夜间睡眠 时,将患儿固定在睡床上,如果尿急,可起床去厕所排尿 后再入睡。如睡前排尿困难,可在睡前 30 min 减少饮水 量或把尿排净。若患儿坚持了 2 周以上仍会发生尿床,可 改用其他的治疗方法。训练步骤:首先是固定患儿睡床的 时间和位置;其次是逐步减少睡床的次数;最后是调整睡 床的体位,使之成为正常睡眠体位。训练过程中要注意以 下几点:①注意不要强迫患儿;②建立规律的起床时间和 睡眠时间,如凌晨 2 点必须起床去厕所排尿等。
2.1.3 膀胱功能训练 遗尿症患儿膀胱受损,正常儿童膀 胱可储存 300 mL 的尿液,而遗尿症患儿膀胱尿液储存量 会减少,需对膀胱功能进行合理锻炼 [23] 。患儿家属白天 可多嘱咐患儿饮水,当膀胱储存一定量的尿液时,可锻炼 患儿排尿,指导其在排尿过程中暂停,憋尿几秒种后再进 行排尿。按照上述排尿训练,可帮助恢复患儿括约肌功 能,增大膀胱容量,达到患儿自主排尿的目的 [24]。
2.1.4 心理治疗 遗尿症患儿往往表现为易激动,对父母 的指责较敏感,父母应理解患儿的痛苦,注意保护患儿 的自尊心。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心理治疗:①在患儿症 状好转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其信心。②对于遗尿次 数减少或遗尿症治愈后遗尿次数减少患儿,父母可与其 进行交谈,告诉患儿遗尿症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要过 分紧张和担心,同时可逐渐增加饮水量和排尿次数,鼓 励患儿多喝水、饮料或其他液体食物 [25] 。③多与患儿交 流,了解其内心的想法。对患儿遗尿的恐惧、焦虑心理给 予心理疏导。遗尿患儿一般不愿意上学,为消除其心理 障碍,可采用鼓励法、奖励法使其逐渐喜欢上学。④训 练患儿养成按时排尿的习惯。刚开始可先在夜间睡眠醒 来后排尿一次,以后逐渐延长间隔时间,在患儿能控制 膀胱充盈后再延长间隔时间 [26] 。训练时要有耐心和恒心, 不能操之过急,以免引起患儿紧张和焦虑情绪而加重遗 尿症。
2.1.5 饮食治疗 日常饮食要均衡,避免食用过多的甜食 和含咖啡因的饮料,晚餐应清淡,少吃流质食物,临睡前 2 h 不吃水果。每天让患儿食用香蕉、苹果等水果,其中 含有大量水分和钾,有较好的利尿功效 [27] 。同时,香蕉 中含有抗利尿激素物质,可以减少尿液的生成。晚餐应清 淡,少喝汤和饮料,多吃蔬菜和水果,让患儿睡前 2 h 内 不饮水或进食水分较多的水果。若患儿长期遗尿应注意观 察患儿的情况,看看患儿是否存在贫血、消瘦或肥胖等情 况,若有要及时治疗。日常饮食要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及维 生素;另外,还要注意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生冷寒凉 食物。对于遗尿症患儿来说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尽量少吃 油炸食品及含有大量糖分的食物 [28] 。另外,还要保证充 足的营养,多吃蔬菜、水果和粗杂粮。平时生活要规律, 不要过于疲劳或睡眠过深,避免过度兴奋而遗尿;白天活 动要避免过度兴奋而影响夜间睡眠;晚上睡觉要使患儿保 持安静、舒适的环境;经常进行小便刺激以帮助患儿养成 控制排尿的习惯。
2.2 中医治疗
2.2.1 中药内服疗法 中医认为,遗尿是肾虚的一种表 现,主要由于内有虚火,上炎于膀胱所致。临床上主要表 现为五心烦热、盗汗、五更泄泻、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舌红少苔或无苔等 [29] 。中医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可采用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其中熟地黄、山萸肉、山药,山萸 肉配山药可补肾固精、清热解毒;熟地黄为君药可滋阴补 肾;丹皮、泽泻可泻火通淋;茯苓、茯苓配泽泻可健脾 渗湿止泻。张士峰 [30] 选择 60 例原发性遗尿症患儿进行研 究,对照组患儿使用行为治疗,治疗组患儿在行为治疗的 基础上联合六味地黄丸,口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疗效为 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0.0%, 说明六味地黄丸治疗遗尿症患儿可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 果。此外,醒脾养儿颗粒也可用于治疗遗尿症患儿,余 益萍等 [31] 探讨了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原发性遗尿症的 疗效,研究选取了 97 例遗尿症患儿,进行随机对照分组, 对照组患儿使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常规西药的 基础上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临 床疗效更高,且复发率更低,说明醒脾养儿颗粒能有效提 高遗尿症化患儿膀胱容量,改善肾阳虚症状和唤醒阈,其 疗效可能与降低血清环磷酸鸟苷含量,升高血清精氨酸加 压素、环磷酸腺苷含量,调节血清环磷酸腺苷与环磷酸鸟 苷平衡有关。
2.2.2 中医外治疗法 小儿遗尿症除中医内服疗法外,还 可以使用中医外治疗法,中医外治法包含穴位贴敷、推 拿、耳穴贴压等,具有不良反应少、患儿依从性好的特 点 [32] 。李霞等 [33] 选择 80 例遗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 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给予醋酸去 氨加压素片治疗,治疗组给予宣肺醒脑通督推拿手法配合 耳穴贴压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复发率及不良反 应发生及中医证候积分、夜间遗尿次数及膀胱功能,结果 显示,与对照组比,治疗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功能性膀 胱容量及尿流率升高,复发率、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中医 证候积分均降低,膀胱残余尿量减少,说明宣肺醒脑通督 推拿手法配合耳穴贴压,可改善遗尿症患儿遗尿症状,调 节膀胱功能指标,且临床疗效较高,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和 复发率较低。杨东雨等 [34] 诊治了 68 例遗尿症患儿,也采 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去氨加 压素治疗,试验组患儿采用温肾纳气穴位贴敷法治疗,分 析两种治疗方法对患儿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经 3 个疗程治疗后,试验组患儿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 明温肾纳气穴位贴敷法以中医外治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遗 尿症患儿,其治疗效果显著,具有安全、无痛的特点,患 儿依从性高。
3 小结与展望
遗尿症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与患儿的遗 传因素、中枢神经系统因素、膀胱功能异常因素、心理因 素、睡眠与觉醒等因素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 康及生活质量,给患儿家庭造成极大负担。近年来,小儿 遗尿症的治疗有了较大进展,其中西医治疗包括西医药物 治疗、控制唤醒训练、膀胱功能训练、心理治疗等,中医 治疗包括中医内服治疗与外治疗法,均可提高患儿的临床 治疗效果,改善遗尿症症状。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病 因不清、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未对症治疗等。因此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针对小儿遗尿症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基 础研究,了解小儿遗尿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加强中西医 结合治疗小儿遗尿的疗效观察及安全性评估,以期制定出 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在将来能为更多患儿提供安全、有效 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文建国 , 王庆伟 , 文建军 , 等 . 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夜遗尿症 患病率现状和回顾性调查 [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2007, 28(11):583-586.
[2] NEVéUS T, FONSECA E, FRANCPO I, et al.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nocturnal enuresis-an updated standardization docum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Continence Society [J]. J PediatrUrol, 2020, 16(1): 10-19.
[3] 文建国 , 王庆伟 , 文建军 , 等 . 411 例遗尿症儿童和青少年的家族史和家系分析 [J].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 2007, 28(5): 316-318.
[4] 纪艳萍 . 小儿夜遗尿症 112 例临床表型和遗传模式的关联性研 究 [J]. 山西医药杂志 , 2012, 41(5): 238-239.
[5] 魏艳 , 章丽丽 , 徐瑛 , 等 . 无锡市 5~6 岁儿童遗尿症患病率及影 响因素研究 [J]. 联勤军事医学 , 2023, 37(4): 314-317, 330.
[6] 黄明珠 , 于兵 , 张旭 . 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发病机制和影像 学研究进展 [J].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2016, 27(8): 594-596.
[7] 王文娟 , 司国威 , 刘亚凯 , 等 . 膀胱过度活动症儿童情绪和行 为异常相关因素分析 [J].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 2023, 28(4): 313317.
[8] 刘欣健 , 贾智明 . 儿童原发性遗尿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临床 小儿外科杂志 , 2018, 17(3): 231-235.
[9] KIM J M, PARK J W, LEE C S. Evaluation of nocturnal bladder capacity and nocturnal urine volume in nocturnal enuresis[J]. JPediatrUrol, 2014, 10(3): 559-563.
[10] 潘晓芬 , 刘玉玲 , 付四毛 , 等 . 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功能性膀胱容 量与遗尿程度的相关性 [J].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 2016, 27(5): 571-573.
[11] 潘晓芬 , 雷辛衍 , 林国模 , 等 . 6~11 岁原发性遗尿症儿童心理行 为问题及相关因素研究 [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 2016, 24(5): 525-528.
[12] 邹公民 , 李明丽 , 马泽南 , 等 . 对 126 例小儿遗尿症发生的相关 原因进行分析 [J]. 中外医疗 , 2019, 38(10): 62-64.
[13] 王丽民 . 心理疏导联合中医药疗法治疗 14 例儿童遗尿症疗效观 察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 2014, 6(2): 155-156.
[14] 李英 . 6~11 岁儿童原发性遗尿症心理行为问题调查及其相关因 素分析 [J]. 心理医生 , 2016, 22(26): 291-292.
[15] 曾传 , 房明东 , 苏晓龙 , 等 . 儿童原发性遗尿症发病机制研究进 展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 2020, 12(6): 487-491.
[16] HUNSBLLE J M. Increased delta component in computerized sleep electroencephalographic analysis suggests abnormally deep sleep in primary monosymptomatic nocturnal enuresis[J]. Scand J UrolNephrol, 2000, 34(5): 294-302.
[17] TRYGGVE N. Pathogenesis of enuresis: Towards a newunderstanding[J]. Int JUrol, 2017, 24(3): 174-182.
[18] 傅昱 . 儿童遗尿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J].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9, 46(4): 289-293.
[19] 范泽微 , 王辉阳 , 于力 . 去氨加压素治疗儿童夜遗尿症的临床与 护理评价 [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 2019, 25(5): 795-798.
[20] 邓会英 .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治疗进展 [J].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3, 40(5): 501-504.
[21] 吴涛 , 曾铁兵 . 托特罗定联合奥昔布宁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 效及对患者焦虑评分的影响 [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 2015, 8(11): 26-27.
[22] 曾传 , 房明东 , 苏晓龙 , 等 . 儿童原发性遗尿症发病机制研究进 展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 2020, 12(6): 487-491.
[23] 唐芳政 , 刘亚兰 , 张朝霞 , 等 . 膀胱训练对原发性遗尿症伴功 能性膀胱容量减少治疗的影响 [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 2020,14(23): 20-22.
[24] 王丽民 . 心理疏导联合中医药疗法治疗 14 例儿童遗尿症疗效观 察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 2014, 6(2): 155-156.
[25] 喻璨 , 罗泱 , 吴晓涓 . 探讨心理行为对单症状性夜间遗尿症患儿 的疗效 [J]. 心理医生 , 2017, 23(7): 148.
[26] 吴玄珠 . 温肾健脾止遗汤联合排尿功能训练治疗小儿遗尿症 脾肾亏虚型 32 例临床观察 [J]. 中医儿科杂志 , 2019, 15(5): 62-65.
[27] 李伟贤 . 探讨强化饮食护理干预对夜遗尿患儿康复的效果 [J].饮 食保健 , 2018, 5(44): 174-175.
[28] 张瑞莉 , 刘会范 .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患儿饮食调节联合行为治疗 42 例体会 [J]. 郑州大学学报 ( 医学版), 2010, 45(2): 320-322.
[29] 吴颖, 刘娜娜, 刘智艳 . 中医治疗儿童遗尿症近十年研究概况 [J]. 新疆中医药 , 2017, 35(5): 137-139.
[30] 张士锋 . 六味地黄丸治疗原发性遗尿症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抗 利尿激素的影响 [J]. 中医临床研究 , 2021, 13(4): 102-104.
[31] 余益萍 , 田永波 , 刘颖 , 等 . 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原发性夜间 遗尿症的临床观察 [J]. 中国药房 , 2017, 28(6): 738-741.
[32] 刘小梅 , 李海天 , 张曼 , 等 . 中西医结合内外合治儿童遗尿症疗 效分析 [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 2019, 11(3): 225-228.
[33] 李霞 , 彭建 , 刘娟 , 等 . 宣肺醒脑通督推拿手法配合耳穴贴压治 疗小儿遗尿临床研究 [J]. 河南中医 , 2023, 43(2): 267-271.
[34] 杨东雨 , 陈祺 , 郭霁星 , 等 . 温肾纳气穴位贴敷法治疗小儿遗 尿 ( 肾气不足型) 临床观察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20,18(5): 60-61, 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5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