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2-28 10:05: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的效果,以及对患者影像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宝应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42例,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38例,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观察至出院,并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COQOL)评分及影像学指标,以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单个椎体手术时间更短,术中透视次数更少(均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较于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ODI评分更低,且观察组更低;JOA评分、COQOL评分及病椎前后缘高度比值、病椎中部与后缘高度比值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病椎Cobb角缩小,且观察组更小;随访期间,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轻其疼痛程度,并能够重建伤椎高度,纠正Cobb角,改善后凸畸形,促进患者术后各项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手法复位;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属于一类较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在老年群体中较为多发,患者发病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强度、骨密度降低,保守治疗多需患者长期卧床,这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其心理压力也随之加重。经皮椎体成形术为该疾病临床常用手术方式,其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并矫正伤椎畸形,但该手术方式对病情程度较为严重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疗效欠佳,无法达到理想治疗效果[1]。有研究表明,可将手法复位应用于经皮椎体成形术前,充分拉伸患者伤椎韧带的同时对其进行按压,不仅可促进患者伤椎高度的恢复,还可解除椎体压迫情况,更有助于改善患者伤椎弯曲情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的应用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宝应县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42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34例;年龄59~81岁,平均(71.47±3.10)岁;骨折原因:交通意外、摔倒、无明确外伤史分别为17、21、4例;骨折节段:T11、T12、L1、L2、L3分别为6、13、14、7、2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31例;年龄60~81岁,平均(71.48±3.12)岁;骨折原因:交通意外、摔倒、无明确外伤史分别为13、22、3例;骨折节段:T11、T12、L1、L2、L3分别为7、12、11、6、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纳入标准:①符合《实用骨科学》[3]中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相关诊断标准;②经X线、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③均为单椎体骨折。排除标准:①存在明显手术禁忌证;②合并重度椎体滑脱;③合并脊髓、神经根损伤。研究经宝应县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铺巾,透视下将手术切口定位于伤椎两侧,切口长度3~5 mm,于正位透视患者左侧椎弓根外缘10:00方向、右侧椎弓根外缘2:00方向进行穿刺,并将经皮穿刺针(苏州爱得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型号:I型)调整至正位穿刺针顶点位于椎弓根内缘的状态,侧位透视确定针尖达椎弓根基底部、针尖超过伤椎椎体后缘3 mm时将内芯取出,更换为导针、工作导管,在多次透视下将已调配好的骨水泥分次注入至患者病椎体内,并实时观察骨水泥置入后的弥散情况;弥散程度满意后停止注入,待骨水泥固化后将推杆拔出,缝合切口,术毕。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手术方式同对照组,手术开始前进行手法复位:协助患者取俯卧位,并将软垫垫于其腋下、耻骨联合处,使腹部悬空,采用移动式C型臂X射线影像系统(德国奇目公司,型号:8 000)明确伤椎体表投影,1名医护人员站立于患者头侧将其双肩适度抬起,另1名医护人员则站立于尾侧牵引患者双下肢,同时进行适度、持续牵引,同时,手术医师应将双手掌叠压于伤椎棘突后侧,进行垂直加压复位,矫正后凸畸形。两组患者均观察至出院,并随访6个月。

  1.3观察指标①手术相关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单个椎体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②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4]、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5]、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评分)[6]、生活质量综合评定表(COQOL)评分[7]。其中VAS疼痛评分分值0~10分,得分越高疼痛越严重;ODI评分分值0~45分,得分越高脊柱功能障碍越严重;腰椎JOA评分分值0~29分,得分越高腰部功能越好;COQOL评分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③影像学指标。根据X线侧位片结果测量并计算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的病椎前后缘高度比值、病椎中部与后缘高度比值、病椎Cobb角。④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随访期间两组骨水泥渗漏、肺部感染、褥疮等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骨水泥渗漏、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发生情况)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各项评分及影像学指标)首先采用S-W法检验证实均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相较于对照组的单个椎体手术时间,观察组更短,相较于对照组的术中透视次数,观察组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

  2.2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ODI评分、腰椎JOA评分、COQOL评分比较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ODI评分均降低;腰椎JOA评分、COQOL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变化幅度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

  2.3两组患者病椎前后缘高度比值、病椎中部与后缘高度比值、病椎Cobb角比较与术前比,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病椎前后缘高度比值、病椎中部与后缘高度比值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病椎Cobb角缩小,且观察组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

  2.4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相比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3.33%(14/42)对比10.53%(4/38)],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

  3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病后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伤椎后凸畸形等,严重或可出现下肢麻木情况。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类应用较为广泛的微创类手术,可将骨水泥注入至患者病变椎体内,以此达到强化椎体的目的,但由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其在接受该手术方式治疗时仍存在一定的伤椎高度丢失、骨水泥渗漏等风险,影响患者术后恢复。

  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在进行手术操作前先通过手法复位来矫正伤椎力线,将椎内压力降低,确定伤椎受力最佳角度、力度,可快速精准地复位,缩短手术时间,进一步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另外,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是在调节前纵韧带的前提下进行手术操作,患者伤椎受力范围相对较大,可更为均匀地拉伸椎体前缘骨质结构,更好地恢复伤椎的高度和脊柱的生理弧度,使骨水泥在密度更均匀地在伤椎内进行弥散,手术治疗效果较佳,可显著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促进其腰背部功能的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之提高[8]。通过观察两组手术期指标发现,观察组患者单个椎体手术时间更短,术中透视次数更少,且术后6个月的VAS疼痛评分、ODI评分更低,JOA评分、COQOL评分更高,表示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轻其疼痛程度,促进其术后各项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病后,因其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骨小梁也因力学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结构性失稳,患者伤椎高度丢失,出现不同程度的脊柱后凸畸形,导致病椎前缘高度比值、病椎中部高度比值、病椎Cobb角等影像学指标异常。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可使患者伤椎处于充分拉伸状态,依靠前纵使韧带起到韧带整复作用对伤椎进行复位,使其已嵌插的断端充分分离,扩大椎体内间隙容积,降低伤椎内压,骨水泥可在伤椎内充分弥散与骨松质紧密结合,椎体应力均匀,伤椎高度得到重建,Cobb角获得更好地纠正,患者术后康复速度较快,并能够避免发生因长期卧床所致的各类并发症[9]。本研究中,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病椎前后缘高度比值、病椎中部与后缘高度比值均高于对照组,病椎Cobb角小于对照组,随访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示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重建伤椎高度,纠正Cobb角,改善后凸畸形,安全性更高,与周建华[10]研究结果存在相似之处。

  综上,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减轻其疼痛程度,并能够重建伤椎高度,纠正Cobb角,改善后凸畸形,促进患者术后各项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强,周煜虎,段明明,等.手法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20,26(1):132-135.

  [2]张宁,蔡飞,李长红,等.手法复位结合弯角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单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21,18(21):79-83.

  [3]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465-470.

  [4]舒翱蔚,舒祥云,陈文文.高黏度骨水泥PV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VAS评分ODI指数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14):1987-1988.

  [5]苏珣,陈宏,李玲玉.中医益气温阳活血方联合椎体成形术分次灌注骨水泥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脊椎功能评分的影响[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2,21(6):628-632.

  [6]孙兵,车晓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2,28(6):623.

  [7]杨益,赵海,王隆辉,等.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对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新发椎体骨折风险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9,19(18):3568-3572.

  [8]乔少林,袁伶俐,张井泉,等.手法复位高粘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2,37(11):1157-1160.

  [9]肖峰,肖宏,尹泽龙,等.过伸牵引手法复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0,35(1):49-50.

  [10]周建华.手法复位联合PVP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31(2):294-2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387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