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黔剧艺术创作的审美阐释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29 16:56: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本文以分析黔剧经典剧目文本创作为主 , 阐释了其在继承中国戏曲母体特征的同时又极具地域性 、 民俗性特点 。 文中通过阐释黔剧文本创作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继承 , 黔剧对中国戏曲文化价值观的传承 , 黔剧文本创作中的贵州地域空间展现 、 民俗特征展现 、 黔剧文本创作的演变与发展趋势等内容 , 力争解析黔 剧艺术创作的审美特点 。

  黔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 , 与其产生的 母体中国戏曲有着一定的渊源 。它自然就继承和发展了 中国戏曲的部分艺术风格 。早在清朝嘉庆年间 ,颜词徽 在其所著的 《望眉草堂诗集》 中便记载了贵州地区的戏 曲演出活动,“一部歌伶将进酒 ,两行宫烛夜弹词 ” 的文 字可以看出此类演出以唱腔配合弹唱为主要内容 。 随 后 ,在光绪年间 ,四川清音等等曲种纷纷在贵州地区传播 开来 ,这些词曲融合本地地域性风格也促进了贵州弹唱的本地化路线 。

  一、黔剧文本创作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继承

  (一)黔剧对中国戏曲表现手法的继承

  中国戏曲除京剧 、昆曲 、川剧 、豫剧这些以四大声腔发 展而来的大剧种外 ,其 余 省 份 的 地 方 性 小 剧 种 都 与 黔 剧 相似 ,它们的前身大多与说唱音乐有关 ,都具有乡村走 进城市并在城市生根发芽的共同特点 。贵州扬琴最开始是在贵州省各地区不同县城流行 ,直到省会贵 阳 市 成 立贵州省黔剧团,这就是很典型的地方戏曲从乡村走向城市的实例 。
\

  经过一代一代艺人的摸索与实践 ,1950 年大定县的 扬琴艺术家以贵州扬琴曲调演出了秦腔剧本 《穷人恨》, 这是贵州黔剧的第一次舞台演出 , 在此基础上 ,1952 年 秋 ,文 琴 艺 人 移 植 婺 剧 剧 本《百 日 缘》,配 以 贵 州 扬 琴 唱 腔,又将贵州扬琴的传统曲目《搬窑》整理改编成文琴戏 , 模仿京剧 、川剧的表演和锣鼓 ,用戏剧形式排演 。这次演 出标志着黔剧艺术的成熟 ,被黔剧界认为是黔剧的诞生 。 由此可见 ,最早的黔剧剧本大多是将其他戏曲曲种中的 经典剧目进行借鉴或者移植 ,在此基础上利用贵州文琴 作为主要乐器进行地方化的处理 ,从而实现经典文本的 再生产 。 目前黔剧所存传统剧目有四百余种,大多改编自 中国古典戏曲与小说 ,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这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黔剧与戏曲之间的渊源 。

  在唱腔音乐调式方面,黔剧演唱的调式均采用中国民 族调式音阶为创作基础 。 中国民族调式以宫 、商 、角 、徵 、羽为主音,就是首调唱名法的 1、2、3、5、6 音 。黔剧创作时调式的使用也是遵循 一定规律进行的 ,根据唱腔板式分 类大致可以总结为:二板类唱腔以使用 D 调为主 ,扬调类 和苦禀类唱腔以使用 G 调为主 ,反调类以 D 调为主有时 也使用 E 调,二黄类以 G 调为主 。另一类是小调类,其唱 腔是特殊的一个种类 , 因曲谱的来源均是贵州省各地区 汉族的民歌 、小调 ,所以这部分的音乐调式较多 ,无规 律可循 。

  (二)黔剧对中国戏曲文化价值观的继承

  中国戏曲文化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在于题材的选择和 剧本的内容 。从古至今戏曲的剧本选题多以民间故事 、传 说为主 。纵观中国戏曲史不同时期的戏曲题材创作都以 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为支撑 ,这些题材与内容均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人们的心理因素 、道德伦理和人与社 会的自然科学观念 。这些戏曲在千年的演化过程中,依靠 一代代艺术家的创造与实践 ,本身就具有综合性 、程式 化 、虚拟性与教化性的演出特点 ,这些特点也被贵州黔剧所继承与发扬 。

  第一,中国戏曲具有综合性特点 。相比于西方艺术,中 国艺术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综合性 。 比如中国水墨 画 ,除了绘画本身 ,往往画卷上还有题诗与盖印 ,题诗 本 身就蕴含着书法艺术 ,因此中国水墨画是诗 、书 、画 、印的 结合;再比如中国的戏曲艺术 ,讲究唱 、念 、做 、打 ,往往是 舞 、乐相结合 。综合性这一特点也被黔剧所继承 ,黔剧往 往是运用贵州文琴 、二胡等乐器 ,唱腔多采用韵文 。此外 正如上文所述 ,黔剧的经典剧作大多是由秦腔等其他剧 种引入的剧目 ,故而也就造成了其在 一定程度上借鉴了 其他剧种的表现方式以及乐器 ,也导致了黔剧相比中国其他剧种而言,在表现手法上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

  第二,中国戏曲是程式化的演出风格 。 中国戏曲一个 显著的特点便是程式化的演出 ,即所表演的剧目中的唱 、念、做、打等内容均有严格的规定,比如陈凯歌指导的电影《梅兰芳》中 ,就有中国著名戏曲大师梅兰芳曾经 想 要 为 人物加身段 ,遭到自己恩师十三燕的反对 ,认为这出戏的 表现方法是经过许多年传承下来的 ,不允许轻易改动 ,为 此师徒二人甚至决裂;电影《霸王别姬》中 ,梨园行的袁四 爷曾经多次质问京剧名角段小楼“楚霸王亮相回营 ”这 一 出中 ,楚霸王到底是走七步还是走五步 ,由此可以看出中 国戏曲是有着严格程式化规定的 。这一点也被贵州黔剧 所继承 。 比如贵州黔剧经典文本经常会按照中国戏曲的 方式开门见山地由上场人物简要介绍剧情与 主 要 角 色 。 也会召开研讨会将重要的黔剧剧目 ,如《秦娘美》中的《寻 尸辨骨》等优秀片段 ,选入贵州省艺术学校黔剧班教学剧 目 ,在另 一层次上将其经典作品的处理方式一代代传承下去,从而使其程式化进一步加强 。

  第三,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板块式结构不同 。贵州 黔剧与中国戏曲一样 ,多为串珠式结构 ,即演出文本的内 容相对集中于主要角色上 , 每 一 幕戏均重点展示其内心 世界的变化过程 ,这也就导致了贵州黔剧是一门“角 儿 ” 的艺术 ,正所谓“戏随人走 ,景随人迁”,剧目中的一切 因 素均为主要人物进行铺陈 , 突出其特点 。贵州黔剧中有 许多是以主角名字命名的戏,如《秦娘美》《张秀梅》《奢香 夫人》。 这样的剧作结构使得整个剧目的演出相对完整 、紧凑 。

  二、黔剧文本创作中的贵州地域特征

  (一)地域空间展现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部地区 ,在特定的时期 ,其周边省 份流行着以扬琴说唱为主的艺术模式 ,这样的艺术生态 环境也孕育了贵州黔剧的前身“贵州扬琴”。 自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 70 多年以来,各地区地方戏曲院团先后崛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黔剧在文本 、唱腔 、舞美 、表演方式等方面逐渐趋于成熟 ,被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其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世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

  由于历史原因 ,贵州省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 ,在这里 生活着汉族 、苗族 、侗族 、彝族 、畲族等少数民族 ,有着丰 富的自然景观与民俗景观 。黔剧作为发端于贵州地区的 一种戏曲曲种 ,在其文本创作中必然会展现贵州省的地 域特征 。相比于中国的其他曲种,黔剧的这一特点较为突 出 。除了唱腔中以贵州贵阳地区的方言俚语作为主要表 现方式外 ,在文本创作中可以发现有大量内容是对贵州地区空间地域以及民俗特征的展现 。

  黔剧中对于贵州空间地域的展现这一特点在黔剧的 文本创作过程中尤为突出 。从整体 来讲,中国戏曲主要反 映帝王将相与才子佳人的故事 ,其中的故事文本往往被 各个曲种所借鉴运用 。 比如中国戏曲经典题材 “ 赵氏孤 儿 ”这个故事 ,发端于《春秋》,后来因被元代纪君祥 改 编 为元杂剧《赵氏孤儿大报仇》后迅速得到推崇 ,先后出 现 了戏曲《赵氏孤儿》;近年来王涌泉将其改编为新编豫剧 , 郑怀兴根据这一故事又创作了新编越剧《失子记》。 再比 如曹雪芹的“红楼梦 ”这个故事也是几经改编 ,出现在 了 许多戏曲曲种之中 。这种情况实际上说明戏曲中的故事 相对较少且具有明确的地域性特征 ,尤其是考虑到戏曲 演出本身具有虚拟性的特点 ,舞台道具都是极为简单的 , 往往也就是一桌两椅 ,比如戏曲中的经典篇目《战滁州》, 出场人物除了徐达与其恩师将领脱脱之外 ,双方指代几 个兵卒 ,所谓的滁州城也不过是用 一 桌两椅代替 ,很难有 较强的地域性空间的展现 。 中国戏曲中对于地域性空间 的展示往往是通过人物身份揭示出来的 ,毕竟传统戏曲 多取材于王侯封将拜相的历史故事以及才子佳人的爱情 传说 。比如经典剧目《赵氏孤儿》,是取材于春秋时期晋国 发生的下宫之役 ,剧中人物有赵庄姬公主 、晋灵公这两位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贵州黔剧的地域特征展现较其他曲种更为明显,这一定程度上与黔剧的创作内容有较大关系 。

  第一,人物与背景塑造凸显贵州地域特色 。正如上文 所述 ,黔剧早期的文本多为借鉴其他曲目的文本 ,后有大 量文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创作出来的反映贵州 人民在民主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故事 ,故而黔 剧有着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有极强的创新性与时代性 。纵 观十部剧作 ,其中就有四部是关于近代革命斗争以及社 会主义改造的 ,具有鲜明的贵州地域特征:《姊妹崖》讲述 了红军长征时期英雄九江牺牲自己拯救姊妹崖当地百姓 的故事;《湄水长歌》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 ,以中国著名的 气象学家竺可桢为代表的一批浙江知识分子克服各种艰 难困苦在湄水办学的经历 , 突出了老 一 辈科学家的坚持 与奉献精神;《天渠》 展现了获得时代楷模称号的黄大发 带领百姓修渠致富的真实事迹 。这几部黔剧经典作品或 取材于贵州当地真实的历史人物与事迹 ,或在创作过程 中着重表达了本区域的风土人情 ,剧中人物的衣着服饰 与语言特征也均具有贵州地域特色 。 比如《姊妹崖》一 开 场 ,红军战士九江就通过宾白“大队红军已北上 ,腿 受 重 伤留乌江 ”表达出了自身所处的空间地域 ,随后爱慕九江 的当地少女小兰追寻九江而来 , 老村长受到白军威胁前 来通知大家开会时候 ,小兰谎称自己肚子不舒服 ,老村长 用贵州方言询问道“哪家不到 ,儿喽 ,莫怪国民政府 下 你 的罗丝拐拐(脚)”,又询问小兰上完洗手间是否松活了(舒 服了);《秦娘美》中当舅爹逼迫娘美嫁给自己儿子的时候 要求娘美的母亲将纺车嫁妆准备好 。这些方言和情节都很好地表现出了黔剧贵州的空间特色 。

  第二 ,舞台布景也很好地凸显了贵州的地域特色 。 《腊梅迎香》讲述了被称为当代女愚公的邓迎香在脱贫攻 坚大潮中带领群众致富的事迹 。剧中的舞台布景非常符合贵州的地域特色,开篇可以看到舞台上运用写意的处理方法搭建的庭院以及远处烟雾迷蒙的山脉 。有评论指出: “ 在舞台呈现方面,《腊梅迎香》极具贵州特色 ,秀丽的山 川 、多彩的民族风情 、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等 ,犹如 一 幅淡雅的水墨国画铺展于舞台之上 。黔剧的音乐也十分 悦耳动人,《腊梅迎香》在保留黔剧音乐特色的同时 ,融入 现代音乐以及布依族民歌等元素 ,给人沁人心脾 、悦耳动听之感。 ”

  第三,角色服装设计具有贵州特色 。贵州是多民族聚 居地区,黔剧内容有许多是表现少数民族题材的故事 。在 角色的服装设计上 , 贵州黔剧也是特别注重利用服饰设 计强化故事内容以及本地区的地域色彩 。无论是 《秦娘 美》《腊梅迎香》 都将贵州少数民族的服装特色很好地凸 显出来 。剧中少数民族女性角色几乎都是头戴银饰,男性角色则身着民族服装 。

  如同前文所讲述的 《张秀梅》《秦娘美》《奢香夫人》等 戏也均是发生在贵州大地上的故事 ,整体来讲 ,相比于其 他戏曲曲种 ,贵州黔剧注重从本土汲取题材进行创作 ,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

  (二)民俗特征展现

  贵州作为中国境内多民族聚居的辖区 ,有着丰富的 民俗文化与资源 ,这些民俗文化也深刻地表现在了贵州 黔剧的文本创作中 。 由上文可知,像《秦娘美》《奢香夫人》 代表作品均是反映少数民族同胞生产生活的剧目 ,其中洋溢着浓郁的民俗文化特征 。

  《秦娘美》这部戏中,开头段落展现了娘美与珠郎两人 相遇的情形 。根据目前遗留下来的演出片段可以看到,娘 美与珠郎是在月圆之夜的歌会上相识的 ,这很符合中国 侗族的婚恋风俗习惯 。众所周知,中国侗族以其歌唱能力 闻名天下 ,其合唱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就像大多数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一样(比如广西壮族刘三姐),侗族男女青年也往往在音乐歌唱中进行婚恋,双方有比试音乐技能邂逅求偶的习俗 ,娘美与珠郎就是这样相识的 。 最初珠郎和娘美也是默默不语遭到了众人的调侃 ,之后 借由他人之口表达出了娘美之所以不开口是因为侗族自 古就有养女随舅的习俗 ,舅舅最近正在逼迫娘美嫁给她 的表哥 。母亲也对娘美说从你头上还没有插上梳子起你 就是舅爹(舅舅)家的人 ,并且指出这条规矩是天经 地 义 自古就如此:“我们侗家老规矩从古到今 ,鸡生蛋蛋孢崽 , 该嫁表亲。 ”通过这些对话 ,展现了侗族相对落后的婚姻 民俗 。随后娘美与珠郎对着铜钱起誓,邀请四海龙神等神 明见证自己的爱情 ,这些都是侗族文化中常常出现的民 俗表达 。 民俗的展现能够很好地凸显 一个曲种的地域特 色,让观众可以沉浸式地融入演出当中 ,这也是贵州黔剧吸引观众的重要一点 。

  三、黔剧文本创作的演变与发展趋势探究

  (一)现代性趋势

  黔剧剧目《秦娘美》《奢香夫人》《搬窑》《珍珠塔》《姊妹 崖》《贞女》《天渠》《腊梅迎香》《湄水长歌》《失子惊疯》这十 出戏因其代表了黔剧艺术的特色 ,可被誉为是黔剧十大 经典剧目 。从这些剧目的主题可以看出 ,黔剧由最初《秦 娘美》这样的民间故事题材逐渐转变时代风格 ,以歌颂优 秀的人物事例为主 。例如近几年来创作的剧目 《湄水长 歌》, 讲述的是抗战期间浙大西迁贵州湄潭办学的历史 ; 《天渠》取材于“时代楷模 ”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为村民修 水渠的事迹;《腊梅迎香》是讲述脱贫攻坚历史进程中 ,一 位被誉为“当代女愚公 ”的邓迎香的成长故事 。上述实例 都可以看出 ,黔剧在几十年的剧目发展中随时代背景的发展而逐渐转变题材风格 。中国戏曲孕育着中国人民在历经千年发展过程中的所思所想 ,除了前文所提到的题材多是王侯将相 、才子佳人之类外,其中也蕴含着强烈的平民意识 。中国戏曲作为 一种大众娱乐手段 ,其创作与流行开来主要是在宋末元 初 。宋代物质文化极大繁荣 ,市民阶层兴起 ,大量的南剧 文本创作开始走向市场化 ,加之元朝时期汉族知识分子 因为身份的原因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做官 , 为了 生存而流落民间,创作了大量元杂剧 。南剧与元杂剧后来 逐步融合 ,促成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故而 ,中 国戏曲主要面向的观众是市民阶层 ,反映他们的所思所 想 , 因此贵州黔剧中表现古代题材的许多经典剧目都有着反抗压迫强调个体自由的主旨 。

  《秦娘美》改编自侗族优秀剧目,表现了侗族姑娘娘美 与侗族小伙珠郎二人之间的爱情悲剧 。这部剧的内容颇 似戏曲中的桥段:出现了恩爱的情人 ,不合时宜“养女 从 舅 ”的封建礼教 ,二人又如《倩女离魂》《梁山伯与祝英台》 等剧作中男女主人公一样为爱情私奔 , 随后遇到了代表 恶势力的封建地主银宜 ,最终在群众的帮助下击败了银 宜,弘扬了真爱至上的价值观 。比如《秦娘美》中面对贵州 侗族养女随舅的不合理婚俗 ,侗族的青年男女群情激愤 , 纷纷发言谴责;随后当娘美与珠郎决定私奔之时 ,这些青 年男女纷纷将自己身上的银首饰交给二人 ,表现了侗族 群众对于老旧婚俗的反抗 ;在娘美对抗杀害珠郎的地主银宜的时候,当地百姓也是纷纷帮忙 。

  《奢香夫人》改编自彝族故事,其人物原型是中国明朝 年间古水西诺苏部族主穆君主 、贵州宣慰使 、诰封大明顺 德夫人奢香 。剧中的奢香夫人是一个典型的隐忍负重却 又忠于朝廷的女性政治家 。她央告贪官指挥司使马晔,求 其减免受灾严重的水西地区,却反遭对方殴打 。部族中的 头领查克龙以此为借口试图率部反叛朝廷 ,奢香夫人顾 全大局 ,秘密前往都城向朝廷献上舆图 ,揭露了贪官的恶 行,化解了 一 场兵灾。《奢香夫人》中 ,剧目一开始便交代

  出了奢香夫人为了让百姓减免赋税而远赴他乡觐见总督,遭到了总督的侮辱 。但她没有选择以暴制暴以率军起义 的方式反抗中央政府,而是不远千里进京告御状 。此剧的 主题宣扬了奢香夫人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 希望中央政府惩治贪官污吏的诉求 。黔剧中的《张秀梅》 这部戏则描写了清朝年间苗族英雄张秀梅为百姓争取幸 福 ,率领群众抗争的故事 。忠君爱国 、惩戒贪官这样的主 题在中国戏曲中是屡见不鲜的 ,历史上著名的“包公 戏 ”以及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这样的主旨 。

  《搬窑》剧中的女主角王宝钏是宰相府的千金小姐,爱 上了贫穷的郎君薛平贵 , 为表决心毅然搬出相府前往薛 平贵的破窑居住 。薛平贵为求功名参军远征,宰相则借机 作梗 ,撒谎说他早已战死于西北边疆 ,企图诱骗女儿嫁给 他人 ,可是王宝钏不为所动地 ,坚守自己的爱情誓言 。可 以说《搬窑》这部戏包含着明显的中国戏曲中才子佳人终 成眷属的因素 ,不由得让人想起王实甫的名作《西厢 记 》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 。

  如今表现现当代题材的文本则较多与中国革命与建 设的历史进程相关,在剧中突出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其 剧作主题大多是关于中国革命(如《姊妹崖》)以及社会主 义建设(如《天渠》《腊梅迎香》)。 这相比于中国其他曲种 是难能可贵的 ,也是贵州黔剧的一大特色 。故此可以看 出,黔剧在其主题表达方面与其母体中国戏曲一样 ,讲究 真善美的统一 、有着强烈的教化意义 。这种强烈的教化意义也是中国戏曲能够经久不衰的关键所在 。

  (二)文化价值观演变

  由上述论述可以看出,贵州黔剧文本在创作过程中继 承了中国戏曲传统的除暴安良 、追求爱情等精神内核 ,在 表现方法上也是以综合性 、程式化 、串珠式结构为主 。值 得 一 提的是 ,贵州黔剧中的许多剧目是讲 述 中 国 新 民 主 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剧目 ,里 面 反 映 了 当下中国百姓的所思所想 ,其价值观符合当下的社会主流 。

  此外 , 贵 州 黔 剧 受 到 贵 州 当 地 的 人 文 风 情 与 自 然 景 观 的滋养 ,取材本地区发生的故事与传说 ,通过唱腔 、舞 台布置 、故事内容以及服饰设计等元素体现出 了 贵 州 当 地 的 空 间 地 域 特 色 ,洋溢着浓厚的民族风情 。相比于中 原地区的戏曲曲种则增添了 一 份神秘与 想 象 ,可 谓 是 一股清流 。

  中国戏曲是中国的国粹 ,其中许多经典剧目均是来 源于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以及才子佳人的传说 。 中 国戏曲在文化内涵上继承了中国文学的一大特征就是文 以载道 、美善与共 。不同于西方美学重形式 ,中国文学艺 术往往将善与美相关联 。正因为如此,中国戏曲中往往表 现了善恶有报的因果逻辑 ,通过 一个个戏曲故事 ,传达出了真善美一体的价值内涵,这一点也被黔剧所继承 。
\

  为了积极探索新时代黔剧艺术人才成长规律 ,创新 人 才 培 养 机 制 ,营 造“人 尽 其 才 ,才 尽 其 用 ,人 人 皆 可 成 才 ”的良好氛围 ,相关院校应该积极推出各种学习培训机 会,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 ,为黔剧储蓄后 备力量 。新时代戏曲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 程 ,不仅仅涉及与戏曲本身有关的演员 、编剧 、作曲 、导 演 、灯光 、舞美 、剧务 、舞台监督等专业门类 ,还涉及政策 规划 、教育体制 、培养机制 、管理保障等方方面面 。新时代 戏曲人才队伍建设的推进工作要把握好五个 关 键 词 :一 是“新 时 代 ”,就 是 如 何 与 时 代 相 适 应 的 问 题 ;二 是“戏 曲”, 把握戏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三 是“人才”,戏曲最突出的是表演艺术人才 ,要研究戏曲人 才成长的特殊规律 ;四是“ 队伍”,是一批“角儿”、一 批 艺 术家的问题 ,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的问题 ;五是“建 设 ”, 就是创造什么样的条件和氛围去支持 、促进戏曲的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

  四、结语

  黔剧作为贵州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应该具有 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如何使黔剧给人们以 美的艺术享受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也是关 乎黔剧生存问题的关键点 。其一,本文简要梳理了黔剧从 古至今的发展史;其二 ,文章分析了当今黔剧经典剧目文 本创作的地域性特征和文本价值观演变 ,肯定了黔剧继承中国戏曲文化的母体,又有自己的地域风格 。

  参考文献 :

  [1]杨一.文化生态学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路径研究—— 以黔剧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1):40-47.
  [2]钟宾彬 .黔剧起源及传承[J].明日风尚,2018(12):351.
  [3]潘 心 阳 . 黔 剧 的 历 史 渊 源 与 现 代 传 承 [J].中 国 戏 剧 ,2016(04):52-53.
  [4]殷干清 .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掠影[J].中国音乐学,1997(S1):4-8.
  [5]秦 枫 ,桂 梅 . 贵 州 扬 琴 与 黔 剧 声 腔[J].民 族 艺 术 研 究 ,1993(05):36-44.
  [6]杨红 .论民间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建构—— 以“十七 年 ”时期贵州少数民族戏剧 活 动 为 中 心[J].民 族 文 学 研 究,2022(04):131-138.
  [7]孙婷 .贵州黔剧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特色—— 评《贵州戏剧史》[J].热带作物学报,2021(12):3750.
  [8]李诗雨 ,刘昊佳 .贵州黔剧本土化教育路径研究[J].文化产业 ,2021(10):114-115.
  [9]姚宁馨 .浅谈黔剧《天渠》中唱腔音乐的应用[J].艺术评鉴,2019(20):1-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8199.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