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仰卧位颈椎微调手法结合 Mulligan 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3-11-09 15:24: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仰卧位颈椎微调手法结合 Mulligan 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患者颈部椎动脉( VA ) 、基底动脉 ( BA ) 、小脑后下动脉( PINCA ) 血流速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 65 例, 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 32 例)和研究组( 33 例) 。对照组患者使用 Mulligan 动态关节松动术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 基础上联合仰卧位颈椎微调手法治疗。每隔 1 d 治疗 1 次,共治疗 6 次。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症状与功能评分及 VA 、 BA 、PINCA 血流速变化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肩颈痛、头痛、日常生活 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 VA 、BA 、PINCA 血流速度均加快,且研究组快于对照组(均 P<0.05 )。 结论 仰卧位颈椎微调手法结合 Mulligan 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 VA 、BA 、PINCA 血流速度,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颈性眩晕是颈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引发的椎动脉供 血不足导致的眩晕,属于颈椎病中常见类型之一,临床表 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觉障碍等,对患者的日 常生活、工作、学习造成严重影响。临床针对颈性眩晕主 要采取手术与保守治疗,传统外科手术因创伤较大、恢复 期长、治疗费用高等因素,导致患者接受度不高;而保守 治疗多以牵引、手法复位为主,辅以物理因子、药物、运 动等相关手段进行治疗,但治疗周期相对较长,疗效不 明显,不利于控制病情的长期稳定 [1] 。因此探讨有效的治 疗方案对于提升颈性眩晕的治疗效果意义重大。中医理 论认为,颈性眩晕属于“眩晕”范畴,眩晕为标,颈病为 主,主要是经脉空虚、血气不足造成的 [2] 。推拿通过点、 按、扳、旋转等手法放松患者肩颈部肌肉和缓解疼痛等症 状。 Mulligan 动态关节松动术是根据小面关节的解剖特点 确定按压位置并恢复关节正常位置的特殊推拿手法,通过 小面关节松动术、动态小面关节松动术等技术滑动小关 节,纠正关节错位,从而缓解疼痛 [3] 。但是单一的康复方 法患者病情恢复慢,因此临床多联合不同的方法以提升治 疗效果,仰卧位颈椎微调手法以“骨正筋柔、筋骨并重” 为指导思想,对于问题部位精准施力,可以有效解除肌 肉筋挛,减少肩颈疼痛,促进椎动脉血液循环,缓解眩晕 症状 [4] 。因此,本研究旨在分析仰卧位颈椎微调手法结合Mulligan 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及对患者血 管流速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无锡 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 65 例,采用随机数字 法将其分成对照组( 32 例)和研究组( 33 例)。对照 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15、17 例;年龄 26~68 岁,平 均( 53.47±7.52 )岁;病程 7~70 d,平均( 38.73 ± 3.22 ) d。研究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16、17 例;年龄 27~69 岁,平均(52.69±7.46 )岁;病程 7~68 d,平均 ( 38.67±3.18 ) 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西医符合 《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 [5] 中关于颈性眩晕 的诊断标准者;②中医符合《中医诊疗指南评价方法与应 用》 [6] 中“眩晕”辨证标准者;③影像学检查见颈椎小关 节错缝、失稳、退变者;④椎动脉扭曲试验阳性者等。排 除标准:①伴有严重功能障碍者;②头颅部外伤后眩晕 者;③颈椎椎体骨折、骨结核、骨肿瘤者等。本研究经院 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 Mulligan 动态关节松动 术进行治疗,具体方式包括:①小面关节松动术。患者取坐位并在医师指导下主动旋转颈椎,同时医师推动颈椎 小关节沿眼球方向产生斜向上节律性滑动。②反向小面关 节松动术。若经小面关节松动术治疗无效时,则采用与小 面关节松动术相同手法,但推动方向与之相反。③动态小 面关节松动术。评估患者活动受限方向,患者双手握紧毛 巾两端,使毛巾边缘紧贴病变节段棘突,两手沿颈椎侧弯 或后仰平面用力拉紧毛巾,同时配合颈椎前屈、后伸、侧 屈、旋转等主动运动。20~30 min/ 次,以上治疗方法每隔1 d 治疗 1 次,共治疗 6 次。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 基础上采取仰卧位颈椎微调手法,患者俯卧位,两脚伸 直,两手放至身体两侧,治疗医师站立于患者头侧并将双 手分别置于患者的额顶部和颈部后正中线两侧 2~3 cm 处 肌肉,感受肌肉的紧张度,使用一指禅推法充分松解颈患 者肩部肌肉,再对颈椎后关节紊乱的节段进行微调。治疗15 min 后,患者改为仰卧位,两手交叉放在腹部,颈椎自 然放松,治疗医师用两手托住第 4 颈椎棘突处,指腹轻轻 向上托 3~5 次,然后沿着颈椎向枕后牵拉,借助患者的体 质量进行来回拔伸,反复 3~5 次,接着一手拇指抵住患椎 棘突旁,另一手按住前额向另一侧旋转颈椎,作 1 个控制 5° 左右的微调扳动,左右各 1 次,25 min/ 次,隔天 1 次, 共治疗 6 次。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显效:治疗后眩晕、肩颈 疼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颈部活动提示正常;有效:治 疗后眩晕、肩颈疼痛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但未消失,颈部 活动提示正常;无效:治疗后眩晕、肩颈疼痛等临床症状 和治疗前未见明显差异 [7] 。总有效率 =(显效 + 有效)例数 / 总例数 ×100%。②症状与功能评分。采用颈性眩晕症 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 [8] 对患者症状及功能恢复状况进 行评分,主要包括眩晕(0~16 分),颈肩痛(0~4 分),头 痛(0~2 分),日常生活工作(0~4 分),心理及社会适应 能力(0~4 分),分值越高提示临床症状越轻。③血流速 度。采用超声经颅多普勒血流分析仪(江苏亿康电子科技 有限公司,苏械注准 20182230620.型号:EK- 1000B)评 估患者治疗前后颈部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小 脑后下动脉(PINCA)血流速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表示,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经 S-W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以 (x ±s) 表示,采用 t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

  2.2 两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两组 患者治疗后眩晕、肩颈痛、头痛症状、日常生活工作、心 理及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

  2.3 两组患者血流速度比较 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治 疗后 VA、BA、PINCA 血流速度均加快,且研究组快于对 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

  3 讨论

  颈性眩晕患者病程较长,且易发展为颈椎退行性病变,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目前临床西医治疗颈性眩晕大 多选择药物治疗,常见药物有前庭神经镇静剂(地西泮、 利多卡因等) ,抗胆碱药(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等) ,血 管扩张类药(尼莫地平、长春西汀等) ,虽然短期治疗效 果尚可,但是停药后易于复发 [9]。

  中医传统理论对于颈性眩晕认识由来已久,认为该病 症属于“眩晕”的范畴, 髓海不足、肝肾亏虚、气血两亏、 正气不足为病之本,风、寒、痰、湿、瘀等阻滞经络,气 血运行不畅,血不上行濡养头目而发眩晕。此外,颈性眩 晕还与颈部经络痹阻不通密切相关,尤其是督脉气血运行 不畅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眩晕的发生。有研究认为,恢复颈椎自然的生理解剖结构是解决颈性眩晕的关键所在[10]。 故此,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纠正眩晕症状成为临 床关注的热门课题。

  仰卧位颈椎微调手法与 Mulligan 动态关节松动术均为 临床常用的推拿手法。Mulligan 动态关节松动术强调在负 重体位下操作,能够恢复钩椎关节及上下关节突等小关节 的正常解剖位置。该手法除了松动并调整关节位置外,还可 同时达到软组织松解的效果,缓解脊神经与周围软组织的 状态,塑造并维持颈椎生物力学内外平衡,从而改善眩晕症 状 [11]。仰卧位颈椎微调手法注重对症施治, 手法精准深透 而柔和,治疗原理在于患者仰卧在治疗床上,可以使全身 肌肉放松,此时医师能更好地发挥手法的治疗作用,对病 变部位精准施力,促使颈部变性软组织、关节恢复正常生 理功能,能有效改善狭窄的椎间隙,调节紊乱的小关节, 调整软组织张力,促使椎动脉骨性通道畅通,从而改善颈 椎动脉的血供, 促使脑组织血流灌注, 缓解临床症状 [12] 。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 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日常生活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能 力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提示使用仰卧位颈 椎微调手法结合 Mulligan 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颈性眩晕有 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

  经颅多普勒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检测颅内动脉血流 动力学变化的辅助检查手段,可以量化分析椎动脉颅内段 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临床的诊断依 据;同时还可以直接对椎-基底动脉系统进行血流动力学 监测。VA、BA、PINCA 血流速度是反映颈椎血液循环的重 要指标。当颈椎出现移位、骨质增生、退变,以及椎体周 围软组织水肿、粘连、痉挛等情况均会造成椎体正常解剖 学位置改变,从而造成椎动脉受压,降低血流量,影响脑 组织供血,出现眩晕症状。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 患者 VA、BA、PINCA 血流速度均加快, 且研究组快于对 照组, 提示给予仰卧位颈椎微调手法结合 Mulligan 动态关 节松动术后双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显著提升, 有利于改善脑部微循环, 增加脑组织供血, 缓解眩晕症状。 推拿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辨证施治,利用旋转复 位法、整体调整脊柱法、颈部软组织松解法等手法,以达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13]。

  综上,颈性眩晕患者行仰卧位颈椎微调手法结合 Mulligan 动态关节松动术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效果, 促使 椎动脉血流速度恢复, 改善脑部微循环, 提升脑组织供血, 改善临床眩晕症状。但本研究选取样本量相对较少, 研究与 观察时间较短,存在一定局限性,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参 考 文 献

  [1] 杨雨薇 , 陈小波 , 祝郑飞 , 等 . 颈性眩晕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J]. 中医临床研究 , 2022. 14(30): 26-29.
  [2] 董正坤 . 针刺醒脑开窍联合中医辨证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J].光明中医 , 2021. 36(6): 942-944.
  [3] 崔永刚, 庄敏, 许梦雅, 等 . Mulligan 动态关节松动术对肩关节周围炎的治疗效果 [J]. 河南医学研究 , 2021. 30(10): 1781- 1783.
  [4] 柯焕平 , 陈志斌 , 陈凯玲 . 浮针疗法配合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J]. 中外医学研究 , 2021. 19(27): 115- 117.
  [5] 曾建勇 , 范洪武 , 张云涛 , 等 . 颈性眩晕的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 [J]. 临床与病理杂志 , 2015. 35(8): 1564 - 1569.
  [6] 李洁 . 中医内科临床治疗学 [M]. 长春 :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43-46.
  [7] 侯树勋 , 邱贵兴 . 中华骨科学 [M].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7:434.
  [8] 程肖芳 , 曹雪梅 , 刘书田 . 内热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改良ESCV 评分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J]. 针灸临床杂志 , 2017. 33(3): 34-36.
  [9] 谭依立 , 吕振 , 洪毅 . 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J].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 2022. 32(7): 648-653.
  [10] 关玉东 . 穴位手法推拿对颈性眩晕患者症状积分及脑组织血流 动力学的影响 [J]. 中医临床研究 , 2022. 14(34): 108- 110.
  [11] 高新 , 吕亚南 . 动态关节松动术结合点穴经筋疗法治疗颈性眩晕 的临床效果 [J]. 广西医学 , 2016. 38(2): 246-247.
  [12] 罗金寿 , 程少丹 , 陆念祖 , 等 . 仰卧位拔伸理筋手法配合温胆汤 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 2011. 19(12): 43-44.
  [13] 何静 , 王新军 .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J]. 新疆中医药 ,2020. 38(3): 107- 1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66738.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