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对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时的有效性及对患者血压、通气频率、自主循环恢复率的影响,为临床提 高心肺复苏术有效性, 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11 月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113 例心脏骤 停行心肺复苏术( CPR )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肺复苏时是否建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分为有创动脉血压组( 61 例)和无创动脉血压组 ( 52 例) 。比较有创动脉血压组和无创动脉血压组患者心肺复苏时各项观察指标(收缩压、舒张压、按压频率、按压分数及救治后的自 主循环恢复率);将有创动脉血压组救援过程中收缩压 >80 mmHg ( 1 mmHg=0. 133 kPa )且舒张压 >30 mmHg 的患者纳入达标组,其余 纳入未达标组,比较达标组和未达标组患者心肺复苏时各项观察指标;将有创动脉血压组患者根据置管部位分为桡动脉组、足背动脉组 及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足背动脉组及股动脉组患者心肺复苏时各项观察指标。结果 有创动脉血压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自主 循环恢复率均显著高于无创血压组;有创动脉血压组中达标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自主循环恢复率均显著高于未达标组;股动脉组患 者舒张压、自主循环恢复率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和足背动脉组(均 P<0.05 ) ;两组患者按压频率、胸外心脏按压分数、通气频率,有创 动脉血压组中达标组与未达标组患者按压频率、胸外心脏按压分数、通气频率,以及有创动脉血压组中桡动脉组、足背动脉组、股动脉 组患者收缩压、按压频率、胸外心脏按压分数、通气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 结论 通过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下的 实时数据反馈, 可有效反映 CPR 质量, 施救人员能够维持高质量有效按压, 且穿刺部位为股动脉时可更有效反映患者血压情况, 患者的 自主循环恢复率更高。
关键词: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术,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无创动脉血压监测
高质量的胸外心脏按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决定因素, 快速、正确的按压深度,避免过度通气,减少按压中断, 胸廓充分回弹等是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关键环节。目前临床 上主要依靠施救者本人感受或团队成员观察和经验来判 断按压质量,但这样的监测和评估不够客观、准确、及 时。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重症监护室常用的一种监测 技术,是将动脉导管置入到患者动脉内进行血压监测,不 受人工加压、袖带宽度、松紧等因素的影响,能够准确有 效显示动脉血压变化 [1] 。胸外心脏按压时产生最佳的冠脉 灌注压是心肺复苏时的首要决定因素,其是心肺复苏质量 评价的“金标准”,能够直接反映按压时的效果,可是在 临床上大部分患者难以获得冠脉灌注压 [2] 。有创动脉血压 维持在 80/30 mmHg( 1 mmHg=0. 133 kPa)以上水平,可以 保证按压深度与冠状动脉有效灌注,因而在胸外心脏按压 时,通过有创动脉血压的实时数据,可有效反映心肺复苏 术(CPR)的质量 [3] 。本研究旨在探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对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时的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5 月至 2021 年 11 月 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 113 例心脏骤停行 CPR 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肺复苏时是否建立有创动脉血压监 测分为有创动脉血压组( 61 例)和无创动脉血压组( 52 例)。有创动脉血压组患者中男性 34 例,女性 27例;年 龄 28~72 岁,平均(59.91±10.99)岁;急性生理学与慢 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 APACHE Ⅱ)评分 [4] 为 13~24 分,平均( 18.51±5.10)分。无创动脉血压组患者中男性 29 例,女性 23 例;年龄 28~73 岁,平均(63.10±9.25 ) 岁;APACHE Ⅱ评分为 15~25 分,平均( 19.21±4.20)分。 纳入标准:符合《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2019 年)》[5] 中心脏骤停诊断标准者;原发病前无心脏器质性病变者; 穿刺部位未存在感染者等。排除标准:慢性病晚期,如 癌症晚期、尿毒症晚期、肝硬化终末期者;心脏三支病变 者;非心脏停搏心律失常者等。本研究经昆山市第一人民 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监测方法 要求所有心肺复苏实施者按照《2015 年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 [6] 进行 高质量的胸外心脏按压,按压深度 5~6 cm ,按压频率 100~120 次 /min,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 30 ∶2.按压 要求需有力、不间断(中断时间 <10 s ),抢救过程中根据 医嘱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每 3~5 min 给予肾上腺素),复苏团队中均安排一人观察、提醒及记录。有创动脉血压 组在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记录 有创动脉置管位置(桡动脉、股动脉和足背动脉),其 中桡动脉置管时均进行 Allen’s 试验,Allen’s 试验阳性者 选择足背动脉穿刺或股动脉穿刺,所有操作均在 B 超定 位下进行,显示目标动脉后固定位置穿刺,见回血后拔 除枕芯。穿刺时间 <10 min,穿刺成功后,有创动脉血 压控制 ≥ 65 mmHg。桡动脉、足背动脉或股动脉在穿刺 成功后均应立即连接带冲洗装置的心排量及压力监测传 感器 Acumen IQ Sensor ( Edwards Lifesciences LLC. ,型 号:AIQS6),传感器的高度应与右心房在同一水平,一 般放在腋中线第 4 肋间。24 h 更换 1 次压力袋内的肝素 钠盐水(配置浓度为 24 U/mL),通过患者监护仪 Patient Monitor ( Philips Medizin Systeme Boeblingen GmbH. ,型 号:M8102A)采集数据。无创动脉血压组患者采用患者监 护仪 Patient Monitor 监测救治过程中的数据,每 5 min 监 测 1 次动脉压,控制平均动脉压≥ 65 mmHg,尽量缩短 抢救中的调整时间。两组患者救治过程中的所有数据实时 传输至飞利浦中央监护台,研究员负责回看和记录。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有创动脉血压组和无创动脉血压 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并进行比较,包括收缩压、舒张压、 按压频率、胸外心脏按压分数、通气频率(人工或机械通 气次数除以总复苏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②有创动脉 血压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将救援过程中收缩压 >80 mmHg 且舒张压 >30 mmHg 的有创动脉血压组患者纳入达标组 ( 27 例),其余纳入未达标组(34 例),比较达标组和未达 标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③将进行有创动脉血压的患者根 据置管部位分为桡动脉组( 21 例)、足背动脉组(20 例) 及股动脉组(20 例),比较桡动脉组、足背动脉组及股动 脉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本 研究计量资料数据经 S-W 法检验证实服从正态分布,以 ( x±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重 复测量方差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有创动脉血压组和无创动脉血压组患者各项观察指 标比较 有创动脉血压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自主循环 恢复率均显著高于无创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两组患者按压频率、胸外心脏按压分数、通气 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2.2 有创动脉血压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达标组患者 收缩压、舒张压及自主循环恢复率均显著高于未达标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两组患者按压频率、 胸外心脏按压分数、通气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 P>0.05),见表 2.
2.3 桡动脉组、足背动脉组及股动脉组患者各项观察指 标比较 股动脉组患者舒张压、自主循环恢复率均显著 高于桡动脉组和足背动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3 组患者收缩压、按压频率、胸外心脏按压分 数、通气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见表 3.
3 讨论
心肺复苏质量是决定心脏骤停患者生存率的直接影响 因素,临床中常用的心肺复苏操作是触摸动脉搏动,但是 该方法受到施救者的主观影响较大。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中, 成人按压深度为 5~6 cm,按压频率为 100~120 次 /min,并 保证按压持续,减少按压中断,可以有效提高心肺复苏质 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7] 。若进行心肺复苏时未准确达到监 测按压深度,则会导致胸外按压质量受到影响,降低心肺复苏效果。无创动脉血压监测具有无创、操作简便及设备 要求简单的优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无法持续监测并 及时反映患者的血压变化,且其监测值易受到袖带宽度、 松紧度及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同时创伤患者疼痛、 休克等因素也会影响监测结果 [8]。
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将动脉导管置入到动脉内, 通过直接测量动脉血压,持续观察患者血液循环过程。医 护人员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快速掌握血压变化情况,了解患 者的心血管功能,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综合评价医务人员 胸外按压质量中具有重要价值[9]。另外,随着救援者体力下 降,无法维持有效的血流灌注,有创动脉血压可以一定程 度上提示更换救援者, 以保证有效按压质量的延续性 [10] 。 本研究结果显示,有创动脉血压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及 自主循环恢复率均显著高于无创血压组;两组患者按压频 率、胸外心脏按压分数、通气频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 义,提示有创动脉血压组和无创动脉血压组患者在按压频 率、减少按压中断时间及通气频率上均得到同质化的救援 措施,但是在收缩压、舒张压及自主循环恢复率上,有创 动脉血压组较无创血压组高,说明有创动脉血压监测的心 肺复苏的质量更高。分析原因在于,采用有创动脉血压监 测,心肺复苏实施者能够目击患者心电监护的动态变化, 当按压中断时,心电监护仪会启动报警,能够迅速激发医 务人员心肺复苏操作的紧迫感,保证按压的有效性 [11]。
在实际进行 CPR 时,随着救援者体力的下降或者不同 施救者的经验不同,按压深度都会远远低于指南要求的标 准;由于临床上无法普遍监测心肺复苏中的按压深度,这 必然导致患者按压深度不足或过深。有创动脉血压水平的 高低与自主循环恢复率存在密切联系,心肺复苏时,有创 动脉血压要维持在 85/30 mmHg 以上,本研究中有创动脉 血压监测下达标组有创动脉血压更接近 85/30 mmHg,所 以提高了自主循环恢复率,因此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下行 CPR 可以有效评价按压深度与冠脉灌注情况, 持续动态的 血压数值及时向按压者提供信息反馈有助于提供高质量的 心肺复苏 [12]。本研究结果显示, 达标组患者收缩压、舒张 压及自主循环恢复率均显著高于未达标组;两组患者按压 频率、胸外心脏按压分数、通气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在达标组和未达标组患者接受相同质量的按 压频率、按压分数和通气频率情况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 可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率。
在有创动脉血压组中动脉血压监置管位置有桡动脉、 股动脉及足背动脉,其中股动脉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 85.00%,高于桡动脉组的 38. 10% 和足背动脉组的 45.00%,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动脉组患者舒张压、自主循环恢 复率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和足背动脉组,分析原因可能 为,股动脉处获得血压值更接近主动脉的数值,股动脉组 舒张压较足背动脉组和桡动脉组能够维持较高的水平,为 施救者提供更明确的信号,促使施救者维持较好的冠脉灌 注;足背动脉组和桡动脉组的收缩压、舒张压的达标率较 股动脉组低,故在桡动脉和足背动脉监测下,即使没有股 动脉组的舒张压达标率高,自主循环恢复率也可维持较高 的水平,这可能与桡动脉和足背动脉离中心动脉较远,相 同情况下实际测得值低于股动脉,施救者没有得到积极的 反馈,能否维持较高的灌注压受施救者自身的因素影响较 大,故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在桡动脉血压监测和足背动脉 血压监测下的心肺复苏, 即使血压没有达 80/30 mmHg,也 无需降低对患者的预期,积极抢救也可以维持较高的自主 循环恢复率 [13]。
综上,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可对患者血压数据进行实时 反馈, 能有效反映 CPR 质量, 施救人员能够维持高质量有 效按压,且穿刺部位为股动脉时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率更 高,改善患者的预后。
参考文献
[1] 张春花 , 邓卓军 , 李静 , 等 . 严重创伤患者有创动脉血压和无创血压监测的比较及对病死率的影响 [J]. 河北医药 , 2016. 38(4): 514-516.
[2] 江倩华 , 冯锡烜 , 刘书雁 .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 2018. 28(18): 93-95.
[3] 杨彩丽 .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在 EICU 的应用及护理 [J]. 中国实用医药 , 2016. 11(13): 215-216.
[4] 张亮, 刘万周, 程涛. 降钙素原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 [J]. 新乡医学院学报 , 2016. 33(7): 629-63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4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