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 γ- 干扰素释放试验( IGRA ) 对不同年龄段肺结核辅助诊断的价值, 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江门市结核病防治所接收的 500 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年龄段分成青年组( 18~44 岁, 142 例)、中年组( 45~59 岁, 113 例)、老年组( ≥ 60 岁, 245 例) 。所有疑似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结核感染 T 细胞斑点试验( T-SPOT.TB ) 及痰涂片检测, 分析 3 组疑似患者的一般资料;以痰涂片检测为金标准, 比较 T-SPOT.TB 检测对不同年龄段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值, 以及不同年龄段确诊肺结核患者 T-SPOT.TB 检测斑点形成细胞数量。结果 3 组疑似患者性别、体质量指数( BMI ) 、合并肿瘤疾病患 者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500 例疑似肺结核患者 T-SPOT.TB 检测结果显示,老年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青年组、 中年组(均 P<0.05 ) ;青年组与中年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T-SPOT.TB 检测对老年组肺结核的诊断敏感度、准 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低于青年组,阳性预测值显著低于中年组;401 例金标准确诊的肺结核病例中,经 T-SPOT.TB 检 测结果显示,老年组斑点形成细胞数量为 71 个( 47 ,160 ) /106PBMCs ,低于中年组的 142 个( 65,254 ) /106PBMCs 与青年组的 188 个 ( 102,241 个) /106PBMCs ,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结论 T-SPOT.TB 检测对于中青年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 值较老年肺结核高,临床应用 T-SPOT.TB 检测诊断肺结核时应考虑年龄因素。
关键词: 肺结核; γ- 干扰素释放试验; 年龄; 结核感染 T 细胞斑点试验; 斑点形成细胞数量
肺结核是威胁全世界人群健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 全国第 5 次结核病调查中提出,全国≥ 15 岁人口中活动 性肺结核患者已经高达 499 万人,疾病负担严重 [1] 。因 此,尽早筛查、诊断肺结核,对防止其传播具有重要意 义。目前,结核病的诊断主要采用临床症状、影像学、微 生物学、病理学等多种手段,但由于部分患者临床与影像 学表现不典型,微生物学检测阳性率低或病理学标本取材 困难等因素,导致结核病早期诊断仍然较为困难 [2] 。随着 近年来医学技术的发展,γ- 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为结 核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结核感染 T 细胞斑点 试验(T-SPOT.TB)作为 IGRA 的一种,其主要原理是利 用结核分枝杆菌株系表达的抗原,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产 生 γ 干扰素(IFN-γ)来进行诊断,且有研究发现,其阳 性率可达 87.31%,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3] 。本研究通过 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段疑似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 进一步评估 IGRA 对不同年龄段肺结核的诊断价值,为临 床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 江门市结核病防治所接收的 500 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的不同分成青年组( 18~44 岁,142 例)、中年组(45~59 岁,113 例)、老年组( ≥ 60 岁,245 例)。纳入标准:存在咳嗽、咳痰≥2 周,咯血或血痰等 任何 1 项症状者即判断为肺结核可疑患者;无其他肺部疾 病者;临床资料完整者等。排除标准:乙型或丙型肝炎病 毒感染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合并恶性肿瘤疾病 者。本研究经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痰涂片与 IGRA 诊断, 其中痰涂片方法参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痰涂片镜 检质量保证手册》 [4] 中的标准化操作程序执行,利用显 微镜对标本进行观察,选择 100 个视野,当视野中可发 现 3 个及以上的结核分枝杆菌时,则判断为肺结核阳性。 而 IGRA 诊断主要以 T-SPOT.TB 试剂盒进行测定,在实 际的检测中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方法如下: 采集患者 6 mL 的外周静脉血液,经抗凝处理后,用淋 巴细胞分离液辅助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将 其制备成 2.5×106 个 /mL 的细胞悬液。每份待测样本需 要 4 个细胞培养孔,每孔均加入 0.1 mL 的细胞悬液,以 细胞培养液作为阴性对照,植物血凝素为阳性对照,早 期分泌抗原靶点 6 ( ESAT-6)、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滤过蛋白 10 ( CFP- 10)为刺激抗原,后将微孔板放入到 5% 二 氧化碳(CO2 )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于第 2 天取出培养 板,采用磷酸盐缓冲液洗板 4 次,加入 50 μL 酶标二抗 工作液,于 2~8 ℃ 温度下反应 1 h;再次洗板 4 次,加入 50 μL 显色底物液,闭光显色 7 min 后,使用蒸馏水终止 反应,干燥后对反应结果进行观察,并应用酶联斑点分析 仪计数着色斑点。结果判定标准:①若阴性对照孔斑点数 ≤ 5 个 /106 PBMCs 时,且任意 1 个检测孔斑点数- 阴性对 照孔斑点数 >6 个 /106 PBMCs 可判定为阳性;②阴性对照 孔斑点数≥6 个 /106 PBMCs 时,任意 1 个检测孔的斑点 数≥2 倍阴性对照孔斑点数可判定为阳性 [5]。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不同年龄段疑似患者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体质量指数(BMI)、合并肿瘤疾病等。② 对比不同年龄段疑似患者痰涂片与 T-SPOT.TB 检测对肺 结核的诊断结果。③以痰涂片检测为金标准,统计对比 T-SPOT.TB 检测对不同年龄段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诊断价 值,敏感度 = 真阳例数 /(真阳 + 假阴)例数 ×100%,特 异度 = 真阴例数 /(假阳 + 真阴)例数 ×100%,准确度 = (真阳 + 真阴)例数 / 总例数 ×100%,阳性预测值 = 真阳 例数 /(真阳 + 假阳)例数 ×100%,阴性预测值 = 真阴例 数 /(假阴 + 真阴)例数 ×100%。④对比不同年龄组确诊 肺结核患者 T-SPOT.TB 检测中斑点形成细胞数量。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 [ 例 (%)] 表示,组间两两比较行 χ2 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 χ2 趋势检验;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 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 Mann Whitney U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 Kruskall-Wallis H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疑似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 组疑似患者的性别、 BMI、合并肿瘤疾病的占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 P>0.05),见表 1。
2.2 不同年龄段疑似患者痰涂片与 T-SPOT.TB 检测对肺 结核的诊断结果 500 例疑似肺结核 T-SPOT.TB 检测结 果显示,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中 T-SPOT.TB 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76.76% ( 109/142 )、73.45% ( 83/113 )、62.86% ( 154/245 ),老年组阳性率均显著低于青年组、中年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981、3.879,均 P<0.05 ); 青 年组与中年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见表 2。
2.3 T-SPOT.TB 检测对不同年龄段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诊 断价值 T-SPOT.TB 检测对老年组疑似肺结核患者的诊断 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低于青 年组,且阳性预测值显著低于中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均 P<0.05 ); 而青年组与中年组的诊断价值指标比 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2.4 不同年龄组确诊肺结核患者 T-SPOT.TB 检测中斑 点形成细胞数量比较 401 例确诊肺结核病例 T- SPOT. TB 检测显示,青年组斑点形成细胞数量为 188 个( 102, 241 )/106 PBMCs,中年组为 142 个(65,254 )/106 PBMCs, 老年组为 71 个(47,160 )/106 PBMCs。青年组与中年组 比较显著升高(Z=4.556),青年组与老年组比较显著升高 ( Z=7 .451 ),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显著升高(Z=5 .662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
3 讨论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导致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病灶主要发生在肺组织、气管、支气管部位,是 一种常见且难以进行病原学诊断的疾病 [6] 。痰涂片是目前 诊断肺结核的主要方法,也是评估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 但该方式具有耗时长、部分患者采样困难的不足,从而给 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7]。
肺结核的发生是由机体对感染的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的 迟发型变态反应,在人体初次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使 机体 T 淋巴细胞致敏, 转变为记忆 T 淋巴细胞, 若是机体 再次接触结核分枝杆菌就迅速生成效应 T 淋巴细胞同时还 会产生并且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发挥免疫学效应作用,而 其中重要的因子就是 INF-γ。而基于这一发病机制, 临床中 衍生出 T-SPOT.TB 这一免疫诊断方式, 其中 T-SPOT.TB 利 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将结核杆菌 ESAT-6、CFP- 10 在体 外与 PBMC 共孵育, 通过检测分泌 INF-γ 的效应 T 细胞数 量判断机体有无结核杆菌感染 [8]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 长,免疫系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衰退,其机制涉及免疫器 官、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各种水平,如树突细胞对抗原摄 取及其成熟能力、外周 T 细胞数量的稳定与分化、增殖及 效应分子的分泌能力等 [9] 。鉴于此,本研究选取了不同年 龄段的疑似肺结核患者, 通过分析其性别、BMI、合并肿瘤 疾病发现, 3 组疑似患者的性别、 BMI、合并肿瘤疾病的占 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上述一般资料不会影 响 T-SPOT.TB 检测的准确性;本研究进一步观察了各个年 龄段的 T-SPOT.TB 检测结果, 发现随着年龄升高, 假阴性 例数逐渐增多。但由于本研究未纳入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 群, 也未能对假阴性的患者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分型, 因此, 对于这些因素是否是辅助确认 T-SPOT.TB 阴 性的原因,仍需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
此外,本研究中, 老年组 T-SPOT.TB 检测诊断敏感度、 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显著低于青年组, 且阳 性预测值显著低于中年组, 说明相较于老年人群, T-SPOT. TB 检测对中、青年人群的辅助诊断价值相对较高。可能 是随着年龄增长,胸腺的萎缩、骨髓造血干细胞与外周血 免疫细胞数量的减少、免疫细胞分化增殖及发挥免疫反应 的能力降低, 导致 T 细胞绝对值及其功能的下降, 使老年 人群对于 T-SPOT.TB 检测的敏感性降低。同时,在潘丽萍等 [10] 研究中还表明,在老年结核病例中,随着年龄的 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从而对结合抗原的应答能力 也趋于下降,因此表现出结合抗原刺激后释放 INF-γ 的斑 点数降低,甚至不反应。在本研究中,老年组斑点形成细 胞数量显著低于中年组与青年组,说明老年肺结核患者中 T-SPOT.TB 的诊断敏感性低于中、青年患者。
综上, 将 T-SPOT.TB 检测用于辅助诊断肺结核患者有 着较高的诊断价值,但在实际临床诊断上,相较于老年群 体,T-SPOT.TB 用于中、青年疑似肺结核群体的诊断敏感度 与准确度更高, 因此,对于老年疑似肺结核患者的T-SPOT. TB 检测结果应结合全方面检测结果,谨慎解读。
参考文献
[1]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 , 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办公室 . 2010 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 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 [J]. 中国防痨杂志 , 2012, 34(8): 485-508.
[2] 邵丽佳, 胡轶, 陈伟, 等. γ- 干扰素释放试验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 2016, 26(3): 352-353, 357.
[3] 尹美玲 , 李明 , 崔花芹 , 等 . 结核 γ 干扰素释放试验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价值 [J]. 临床输血与检验 , 2019, 21(6): 589-592.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 : 痰涂片镜检质量保证手册 [M]. 北京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2004: 5- 18.
[5] 田瑞雪, 马丽萍, 武红莉, 等. γ- 干扰素释放试验对老年肺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 [J]. 实用老年医学 , 2018, 32(2): 140- 14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 “十三五”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 [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 2017, 24(5): 1-5.
[7] 吴多池 , 黄守凤 , 郭爱珍 . γ- 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临床意义 [J]. 广东医学 , 2011, 32(10): 1317- 1319.
[8] 傅志辉, 骆虹妹, 何约明, 等. γ- 干扰素释放试验在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J]. 中外医学研究 , 2018, 16(30): 43-44.
[9] 胡开明 , 王席 , 陶芳 , 等 . γ 干扰素释放试验在不同年龄肺结核患者中阳性程度比较 [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 2021, 42(16): 2024- 2027.
[10] 潘丽萍, 贾红彦, 刘菲, 等. γ- 干扰素释放试验对不同年龄组疑似 肺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 2015, 38(12): 892-8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9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