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金芪益肾方对特发性膜性肾病(肾虚湿瘀证) 患者肾功能及血脂代谢的影响。 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2018 年 1 月到 2021 年 6 月山西省中医院收治的 50 例特发性膜性肾病(肾虚湿瘀证)患者分为对照组( 25 例,予以醋酸泼尼松、环磷酰胺及基 础治疗)和观察组( 25 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金芪益肾方治疗)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 6 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 疗前后肾功能、血脂代谢、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 照组;与治疗前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 24 h 尿蛋白定量( 24 h UTP ) 、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 1 ( TGF-β 1 )、胱抑素 C (CysC) 、低密度脂蛋 白胆固醇( LDL-C )、总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尿素氮( BUN )、血肌酐( Scr ) 及抗磷脂酶 A2 受体抗体(PLA2Rab)水平 均显著降低, 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肾小球滤过率( eGFR ) 均显著升高, 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 P<0.05 ) ;两组患者不良 反应总发生率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 结论 金芪益肾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肾虚湿瘀证)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代谢, 减轻足细胞损伤与肾脏组织炎症损伤,改善肾功能,提高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特发性膜性肾病; 肾虚湿瘀证; 金芪益肾方; 血脂代谢; 肾功能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自身免疫性 肾小球疾病,具有起病隐匿、病情迁延反复、病程长等特 点,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可能诱发肾功能 衰竭。醋酸泼尼松、环磷酰胺是临床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 常采取的方式,以缓解患者病情,显著减少患者尿蛋白生 成量,减少或避免肾功能持续损伤,从而改善肾功能,控 制疾病进展,但停药后易反复发作,且长期用药可引发 一些不良反应 [1] 。中国医学将特发性膜性肾病归属于“水 肿”“尿浊”“慢肾风”等疾病范畴,且其发病多以肾虚为 本,湿热瘀血为标,故患者经中医临床辨证多为肾虚湿瘀 证型,治疗应遵循利水渗湿、益气清热、活血化瘀等原 则 [2] 。金芪益肾方主要是由黄芪、金樱子等多味中药材组 成,其可祛湿消肿、补肾益气、活血化瘀等功效,可用 于肾脏疾病的治疗 [3] 。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特发性膜 性肾病(肾虚湿瘀证)患者加用金芪益肾方治疗的临床效 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2018 年 1 月到 2021 年 6 月山西省中医院收治的 50 例特发性膜性肾病(肾 虚湿瘀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 25 例。对照 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14、11 例;年龄 27~76 岁,平 均( 54.28±10.84 )岁;病理分期 [4] :Ⅰ期 13 例,Ⅱ期 12 例;病程 3~13 年,平均( 3.58±0.38 )年。观察 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13、12 例;年龄 25~76 岁,平均 ( 54.45±10.28 )岁;病理分期:Ⅰ期 14 例,Ⅱ期 11 例; 病程 3~12 年,平均(3.51±0.4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西医《肾脏病诊疗指南(第 3 版)》[5] 中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者;符合中医《中医内科 学》 [6] 中“水肿”“尿浊”“慢肾风”的诊断标准,并辨证 为肾虚湿瘀证;伴有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者;近 1 月内未进行相关药物治疗者等。排除标准:严重肝、心 功能障碍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不典型性膜性肾病者 等。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且所有患者均签署 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予以对照组患者基础治疗:饮食指导、 控制血压、血脂等,同时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华中药业 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42021526,规格: 5 mg/ 片), 40~60 mg/ 次,1 次 /d,并逐步减量,每 2 周减少 5 mg 直 至减为 10 mg 维持治疗;注射用环磷酰胺(瀚晖制药有限 公司,国药准字 H20093391,规格: 0.1 g/ 支),1 g/m2 ,与 氯化钠溶液(250 mL)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 1 次 / 月,若 病情明显减轻改为 1 次 /2 月。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观 察组患者加用金芪益肾方治疗,组成:黄芪、金樱子各30 g,当归、丹参、桑白皮、茯苓各 20 g ,党参、苍术、 炒白术各 12 g,芡实、防风、五味子各 10 g,山萸肉 6 g, 加水煎至 300 mL,150 mL/ 次,1 剂 /d。两组患者均治疗 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完全缓解:治疗后患者的白 蛋白及血肌酐水平恢复正常,24 h 尿蛋白定量(24 h UTP ) < 0.3 g ,且水肿、高血压、蛋白尿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部分缓解:治疗后患者的白蛋白及血肌酐水平有所改善,24 h UTP 较治疗前下降 >50%,且在 0.3~3.5 g 之间,临 床症状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的 24 h UTP 较治疗 前下降≤50%,且含量 >3 .5 g,白蛋白及血肌酐水平较 治疗前无明显改变,且临床症状未消除 [5] 。临床总有效 率 = 完全缓解率 + 部分缓解率。②肾功能。治疗前后采 集两组尿液标本(采集 24 h 尿液,混合均匀后,取其中
5 mL)、空腹静脉血 5 mL,对血样进行离心( 3 000 r/min,10 min),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24 h UTP、 血清尿素氮(BUN)、血肌酐(Scr)水平,并计算肾小球 滤过率(eGFR ),eGFR=186× ( Scr ) - 1. 154 × (年龄) -0.203 ×0.742 (女性)。③血脂代谢。血液采集、血清制备方法同②,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 (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④相关细胞 因子。血液采集及血清制备方法同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实验法检测血清抗磷脂酶 A2 受体抗体(PLA2Rab)、转 化生长因子-β 1 ( TGF-β 1 )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 血清胱抑素 C(CysC)水平。⑤不良反应。治疗期间统计 两组患者头晕、恶心、腹泻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 χ2 检验;本研究计量资料数据经 S-W 法检验证实服从正态分布,以 ( x ±s) 表示,采用独立 t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 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例(%)]
组别 |
例数 |
完全缓解 |
部分缓解 |
无效 |
总有效 |
对照组
观察组
χ2 值
P 值 |
25
25 |
3(12.00) 7(28.00) |
11(44.00) 14(56.00) |
11(44.00) 4(16.00) |
14(56.00)
21(84.00)
4.667
<0.05 |
2.2 两组患者肾功能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 24 h UTP、血清BUN、Scr 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 显著低于对照组; 而 eGFR 水平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比较 (x ±s)
组别 |
例数 |
24 h UTP(g) |
BUN(mmoL/L) |
Scr(μmoL/L) |
eGFR[mL/(min · 1.73m2)]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治疗后 |
治疗前 治疗后 |
治疗前 治疗后 |
对照组 |
25 |
4.18±0.56 |
2.68±0.34* |
5.89±0.52 4.14±0.47* |
84.95±7.56 76.25±7.43* |
73.56±7.64 |
80.48±8.65* |
观察组 |
25 |
4.14±0.58 |
1.15±0.36* |
5.82±0.63 3.42±0.36* |
84.82±7.67 70.22±6.57* |
73.65±7.82 |
89.36±9.46* |
t值 |
|
0.248 |
15.449 |
0.428 |
6.081 |
0.060 |
3.040 |
0.041 |
3.464 |
P 值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2.3 两组患者血脂代谢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 血清 TC、TG、LDL-C 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 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3。
表 3 两组患者血脂代谢比较 ( x ±s , mmol/L) |
组别 |
例数 |
TC |
TG |
LDL-C |
治疗前 治疗后 |
治疗前 治疗后 |
治疗前 治疗后 |
对照组 |
25 |
8.18±0.57 5.36±0.45* |
4.07±0.58 3.47±0.28* |
4.71±0.23 |
4.08±0.18* |
观察组 |
25 |
8.11±0.62 3.87±0.24* |
4.11±0.51 1.13±0.16* |
4.68±0.57 |
3.55±0.04* |
t值 |
|
0.416 |
14.608 |
0.259 |
36.280 |
0.244 |
14.372 |
P 值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注:与治疗前比, *
P<0.05 。TC :总胆固醇; TG :三酰甘油; 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2.4 两组患者相关细胞因子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 两组血清 PLA2Rab、TGF-β1、CysC 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 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 表 4。
表 4 两组患者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x ±s) |
组别 |
例数 |
PLA2Rab(RU/mL) |
TGF-β1(ng/L) |
CysC(mg/L)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治疗后 |
对照组 |
25 |
52.13±6.57 |
44.64±4.39* |
359.47±41.52 |
317.19±31.18* |
0.88±0.15 |
0.66±0.14* |
观察组 |
25 |
52.22±6.45 |
35.17±4.18* |
356.54±45.31 |
225.93±26.87* |
0.85±0.18 |
0.41±0.12* |
t值 |
|
0.049 |
7.811 |
0.238 |
11.086 |
0.640 |
6.779 |
P 值 |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注:与治疗前比, *
P<0.05 。PLA2Rab:抗磷脂酶 A2受体抗体; TGF-β1 :转化生长因子-β1 ;CysC:胱抑素 C。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对 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 20 .00% ( 5/25,其中头晕 2 例,恶心 1 例,腹泻 2 例),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 发生率为 12 .00% ( 3/25,其中头晕 1 例,恶心 1 例,腹 泻 1 例),两组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149,P>0.05 )。
3 讨论
由于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周期长,对药物的敏感性不 一, 目前无公认最佳的治疗方案。作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醋酸泼尼松可抑制巨噬细胞与白细胞的聚集,缓解特发性 膜性肾病患者炎症反应;而环磷酰胺作为强效的免疫抑制 剂, 其作用机制与抑制 B 淋巴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密切相 关;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具有协同增效的特点,可保护 患者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但长期服用容易导致胃肠道 反应及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7]。
中医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主要是因肾失温煦,固摄 无权,导致水液运化失司,形成湿邪,久病不治,使得瘀 滞阻络,缠绵难愈,进而发病。金芪益肾方中黄芪、桑白 皮、茯苓可发挥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补益心脾的功效;金 樱子可发挥固精、益肾的功效;当归、丹参可活血止痛、 行气补血;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养血;炒白术和苍术可 燥湿健脾;芡实固肾涩精、补脾止泄;防风祛风解表、清 热;五味子养阴固精、保肝护肝;山萸肉补益肝肾、涩精 固脱,以上诸药协同共行祛湿消肿、补肾益气、活血化瘀 之功 [8] 。脂质代谢紊乱是特发性膜性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 之一,持续存在的血脂异常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加速肾 脏病进展。本研究中,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的临 床总有效率显著升高,患者的血清 LDL-C、TC、TG 水平 均显著降低,而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经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金芪益肾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肾 虚湿瘀证)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代谢,缓解病情进展,疗 效显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足细胞是组成肾小球滤过膜的关键成分,膜性肾病 的发病与足细胞损伤密切相关;M 型磷脂酶 A2 受体抗体 可通过结合足细胞 M 型磷脂酶 A2 受体形成原位免疫复 合物,导致肾小球足细胞损伤,基底膜破坏,其水平与疾 病损伤程度呈正相关;TGF-β 1 由肾小球系膜细胞分泌, 其水平升高则促使细胞外基质蛋白合成,并使其沉积,从 而使得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扩张,改变肾小球血流动力 学,损伤肾组织,并诱导足细胞凋亡;而肾小球可滤过 CysC,可通过其水平变化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从而对肾损伤进行判定 [9] 。24 h UTP、BUN、Scr、eGFR 为常见的肾功能指标,其中 24 h UTP、BUN、Scr 水平升高,表 明肾功能受损;eGFR 水平能够反映患者肾脏清除机体代 谢废物的能力,其水平降低提示肾功能损伤 [10] 。现代药 理学表明,黄芪含有黄芪多糖、皂苷、黄酮等多种有效成 分,可以通过改善细胞代谢、调节免疫、抑制炎症反应、 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而促进血白蛋白的合成,改善脂质代 谢,改善肾脏的血流动力学,保护肾功能 [11] ;芡实中的 芡实多糖可通过改善机体细胞的能量代谢,抑制氧化应激 反应,进而减少蛋白质及含氮化合物的分解,促进肾脏病 理损伤好转,改善预后 [12] 。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 者 24 h UTP、血清 PLA2Rab、BUN、Scr、TGF-β 1 、CysC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eGFR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表 明金芪益肾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肾虚湿瘀证)可有 效减轻足细胞损伤、从而减轻肾脏组织炎症损伤,改善肾 功能。
综上, 金芪益肾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肾虚湿瘀证) 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血脂代谢,减轻足细胞损 伤与肾脏组织炎症损伤,改善肾功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左建娇 , 赵政 , 孙汝 , 等 . 芪苓通络方联合甲泼尼龙与环磷酰胺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中高危患者临床观察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8, 36(11): 2723-2725.
[2] 李伟 , 李晓倩 , 朱智峰 , 等 . 金芪茯膜汤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肾虚湿瘀证 32 例 [J]. 中国临床研究 , 2020, 33(12): 1684- 1687.
[3] 高海娟 , 雷根平 , 李静静 , 等 . 芪地固肾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临床分析 [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2020, 26(1): 72-75.
[4] 温文斌 , 赵银娥 , 马艳梅 , 等 . 成年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病理分期及临床相关性 [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5, 38(5): 363-365.
[5] 徐刚 . 肾脏病诊疗指南 [M]. 3 版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2013: 21-31.
[6] 周仲英 . 中医内科学 [M].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2007: 329-3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2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