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在慢性原发性闭角型 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2-09-05 16:55: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研究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 OCTA )对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ACG )的早期诊断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治提 供有效指导。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8 月至 2021 年 6 月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 50 例(患眼 50 只) 慢性 PACG 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其作为 PACG 组, 后参照 Hodapp 分级, 根据视野平均缺损( MD )情况分为早期 PACG 组( 22 例, MD<-6 dB)、中晚期 PACG 组( 28 例, MD ≥ -6 dB);另回顾性分析同期于院内进行体检的 50 例(右眼 50 只)健康人群的右眼体检资料,将其作为健康参照组。对所有 研究对象均进行 OCTA 检查。比较 3 组研究对象眼压、 MD,以及 OCTA 相关检查指标 [ 视盘区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 ) 开口距离、黄斑 区血管密度、黄斑全层厚度、黄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 ) 层厚、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盘周毛细血管( RPC ) 量化血流密度情况 ] 。结 果   与健康参照组比,早期 PACG 组与中晚期 PACG 组患者眼压均显著升高,且中晚期 PACG 组显著高于早期 PACG 组; MD 均显著增 大, 且中晚期 PACG 组显著大于早期 PACG 组;与健康参照组比, 中晚期 PACG 组患者视盘区 RPE 开口距离显著延长, 且显著长于早期 PACG 组,而中晚期 PACG 组患者黄斑区血管密度显著缩小,且显著小于早期 PACG 组;早期 PACG 组与中晚期 PACG 组患者黄斑全层 厚度、黄斑 RGC 层厚、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及 RPC 量化血流密度均显著低于健康参照组,且中晚期 PACG 组显著低于早期 PACG 组(均P<0.05 )。 结论   慢性 PACG 患者可随疾病进展出现眼压升高, 视野缺损逐渐加重的现象, 而 OCTA 检查可结合眼压、视野、黄斑情况、 视盘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及 RPC 血流密度情况对慢性 PACG 患者进行早期诊断,为临床诊断与评估慢性 PACG 病情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  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  视力

慢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primary angle -closure     病初期不易被发现,诊断难度较大,多数患者发现该疾
glaucoma, PACG)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致盲性疾病,在发  病时,其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功能已受到较为严重的损害;此外,也有研究表明, PACG 的致盲性是不可逆转 的 [1] 。因此,采取有效的方法对 PACG 进行早期诊断,对 其后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可发现 前房角狭窄或者关闭,可以作为青光眼临床诊断的重要检 查,但不能评估视网膜和视神经的微血管异常 [2] 。光学相 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OCTA)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新型眼 底影像检查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生物组织成像技术,具有 较高的分辨率,检查过程中可不经接触就能实现视网膜神 经纤维层、视盘神经纤维厚度及其血流密度的无创检查, 在对青光眼的诊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3] 。因此,本研究旨 在探讨 OCTA 对慢性 PACG 的早期诊断价值,为临床早 期诊治提供有效指导,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8 月至 2021 年 6  月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 50 例(患眼 50 只)慢 性 PACG 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 PACG 组,后参 照 Hodapp 分级 [4] ,据视野平均缺损(MD)情况分为早 期 PACG 组(22 例,MD<-6 dB)、中晚期 PACG 组( 28  例,MD ≥ -6 dB );同时回顾性分析同期于院内进行体检 的 50 例(右眼 50 只)健康人群的右眼体检资料,将其 作为健康参照组。其中健康参照组中男、女分别为 26、24 例;年龄 34~69 岁,平均( 46.25±2.38 )岁。PACG 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 23、27 例;年龄 35~67 岁,平 均(46.55±2.06)岁。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组间可比。PACG 组患者纳 入标准:符合《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 识(2014 年)》[5]  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临床检查确诊 者;静态房角镜检查发现 180° 或更大范围虹膜小梁网接 触(静态房角镜下半圈以上后部小梁网不可见),伴有眼 压升高,并出现青光眼性视神经改变;眼压 >21 mmHg ( 1 mmHg=0 . 133 kPa )者;均为单眼病变者;眼底均有 典型的青光眼性视乳头凹陷、萎缩者等。健康参照组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裸眼或矫正视力 ≥ 1.0 者;眼压 ≤ 21 mmHg,且双眼底的杯盘比(C/D)差 <0.2 者;标准 自动视野计检查视野正常者;球镜度数为 -6~+5 D 者;均 选右眼体检资料进行研究等。排除标准:存在光源过敏 者;既往进行过眼内手术者;近期使用过抗青光眼药物治 疗者等。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检查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视力、眼压、屈 光度、裂隙灯及验光等眼科常规检查。后进行 OCTA 检 查视网膜和视盘的血管成像,采用 OCT 光学相干断层 扫描仪(美国 Optovue 公司,型号:RTVue XR)对视网 膜实施 3 mm×3 mm 的 Angio retina 扫描,对视神经实施4.5 mm×4.5 mm 的 Angio Disc 扫描,从而获取视盘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黄斑区情况及盘周毛细血管(RPC) 量化血流密度等。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 3 组研究对象眼压、MD 情况。② 比较 3 组研究对象 OCTA 检查相关指标。包括视盘区 RPE 开口距离、黄斑区血管密度、黄斑全层厚度、黄斑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 )层厚、视神经纤维层厚度、 RPC 量化血流密度。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1.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 析,计量资料均首先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若检验 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则以 ( x ±s) 表示,3 组间比较采用 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 SNK-q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研究对象眼压、MD 比较  与健康参照组比,早 期 PACG 组与中晚期 PACG 组患者眼压均显著升高,且 中晚期 PACG 组显著高于早期 PACG 组,MD 均显著增大, 且中晚期 PACG 组显著大于早期 PACG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1。

表 1    3 组研究对象眼压、MD 比较 (x ±s)
组别 眼数 眼压 (mmHg) MD(dB)
健康参照组 50 12.71±1.85 - 1.47±0.13
早期 PACG 组 22 22.23±2.36* -5.93±0.02*
中晚期 PACG 组 28 28.43±4.21*# - 17.35±2.87*#
t   2 642.311 989.110
P 值   <0.05 <0.05

2.2    3 组研究对象 OCTA 相关检查指标比较  与健康参 照组比,中晚期 PACG 组患者 RPE 开口距离显著延长, 且显著长于早期 PACG 组;而中晚期 PACG 组患者黄斑 区血管密度显著缩小,且显著小于早期 PACG 组;而早 期 PACG 组与中晚期 PACG 组患者黄斑全层厚度、黄斑 RGC 层厚、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及 RPC 量化血流密度均 显著低于健康参照组,且中晚期 PACG 组显著低于早期 PACG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见表 2。

表 2    3 组研究对象 OCTA 相关检查指标比较 (x ±s)
组别 眼数 RPE 开口距离
(μm)
黄斑区血管密度
(%)
黄斑全层厚度
(μm)
黄斑 RGC 层厚
(μm)
视神经纤维层厚度 RPC 量化血流密度 (μm)                            (%)
健康参照组 50 1 630.45±145.55 36.14±2.61 303.44±10.52 54.57±5.45 116.44±10.21            55.28±4.68
早期 PACG 组 22 1 670.21±122.11 34.54±4.12 286.85±11.24* 51.14±6.12* 80.33±3.21*                      45.62±5.22*
中晚期 PACG 组 28 1 757.14±101.25*# 31.92±3.16*# 246.13±21.34*# 46.85±4.12*# 48.63±3.36*#                     36.62±3.32*#
t   8 363.717 6 067.388 140.997 4 811.586 7 634.447                  5 893.984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注:与健康参照组比, *P<0.05 ;与早期 PACG 组比, #P<0.05 。OCTA: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技术;RPE:视网膜色素上皮;RGC: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PC :盘周毛细血管。

2.3    典型病例分析  患者邓某某,女,74 岁,眼科检查: 右眼视力(Vod) 4.7,右眼眼压(Tod): 22 mmHg,角膜 光滑透明,前房轴深约 3.0 CT,周边深约 1/4 CT。瞳孔直 径 3 mn ,对光反射灵敏,晶体透明,眼底检查右眼 C/D= 0.9 ,视乳头边界清,色苍白。诊断为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后对患者视神经实施 4.5 mm×4.5 mm 的 Angio Disc 扫描, 扫描后自动显示视盘 RPC 层各区域情况,可见视盘区微血 管分布不均且毛细血管分布稀疏, 见图 1-A、B、C;纤维层厚度明显降低,见图 1-D;RPC 血流密度明显减小, 见图 1-E。
\

3     讨论

青光眼是致盲性较高的一种眼病,仅次于白内障,主 要由于眼压升高损害视神经、视野, 最终导致患者失明 [6]。 部分青光眼患者可因青光眼发作或年龄等因素的影响,造 成屈光间质浑浊等症状, 从而影响眼底检查, 但 PACG 仍 是以视盘改变、视野损伤等为主要特征, 且若不及时治疗, 眼压会逐渐升高,进而对视神经产生持续损伤,从而造成 视野严重缺损,严重损害视功能。因此本研究中 3 组研究 对象的眼压、MD 水平均出现显著的差异,且以中晚期组 患者差异最大。长期以来,视野检查是诊断该疾病的重要 方式,但有研究发现, 有 30%~50% 的患者出现视网膜神经 节细胞丢失时,其视野检查结果才会出现异常,因此,导 致其对慢性早期 PACG患者的诊断存在较高的漏诊率;而 且传统对视盘血管的观测需要用到血管荧光造影,但检查 过程中会导致全身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作为需多 次重复的常规检查, 其临床应用受限 [7]。OCTA 检查是一种 全新化的非侵入检查方式,其可对患者眼部同一横断面进 行多次扫描,以此来获得光学相干层析(OCT)信号,并通过这些信号的变化来探测血管腔中红细胞的运动,随后 合并对应层面的横断面( en-face)图像,由此得到视网膜 脉络膜三维血管图像,并能量化血流密度。相比于传统的 血管造影技术,OCTA 检查采用了全新的成图模式,不仅 能实现对患者眼部疾病的病变范围进行有效观察,而且还 能掌握病变的深度;此外,该技术在新生血管长度、口径 大小、面积变化等信息分析中具有突出作用 [8] 。本研究采 用 OCTA 对 50 例健康人群和 50 例 PACG 患者进行检查, 结果显示, 与健康参照组比, 中晚期 PACG 组患者 RPE 开 口距离显著延长, 且显著长于早期 PACG 组, 但健康对照 组与早期 PACG 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原因在于, RPE 开口是神经管的入口和视盘的重要结构, 可能是真正 的视盘边缘,受眼压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视神经纤维层厚度会随着病情不断加重而变薄,而有 研究显示,在黄斑区,有超过 50% 的神经节细胞体,该 处神经节细胞厚度可达 8~10 层,而通过测量黄斑区厚度 可对丢失的 RGC 进行评估,同时黄斑区厚度测量的变异 性要明显优于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测量 [9] 。本研究中,早 期 PACG 组与中晚期 PACG 组患者黄斑全层厚度、黄斑 RGC 层厚、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显著低于健康参照组, 且 中晚期 PACG 组显著低于早期 PACG 组, 从而证实黄斑区 厚度变化亦可作为慢性 PACG 患者病情变化的评估标准。 近期,也有相关研究认为青光眼的进展与血液灌注的变化 有关 [10] 。本研究同样关注了黄斑区血管密度与 RPC 量化 血流密度发现, 与健康参照组比,早期 PACG 组与中晚期 PACG 组患者 RPC 量化血流密度及中晚期 PACG 组患者黄 斑区血管密度均显著缩小, 且中晚期 PACG 组均显著小于 早期 PACG 组, 究其原因为, 视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改变可 导致视盘周围血管密度下降, 且 RPC 位于神经纤维层内, 并且其缺乏与神经纤维束的吻合,在青光眼病程中,RPC 层血管网极易丧失;同时, 在慢性 PACG 发作后, 远期仍 然可能出现神经节细胞的凋亡,导致神经纤维层相应减少, 因此,导致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变薄,血管密度也相应缩小。

要注意的是, 虽然 OCTA 技术在慢性 PACG 疾病检查中有突出优势,但在实际检查中还应注重以下要点:①采 用OCTA 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前,首先应对患者的屈光间质、 角膜进行有效分析,同时还需检查晶状体、玻璃体的浑浊 情况,避免对实际的检查结果造成影响。②与其他检查设 备相比,OCTA 技术设备中采用了追踪实时校准设备,同 时还具有 MCT 运动校准功能,但在实际检查中,其还受 检眼固视不稳、眼球震颤等因素的影响;另外对于视力极 差的患者也不适用 OCTA 检查。③从 OCTA 技术成像特征 来看,其在检查成像中会产生一定的投射伪影,在无血管 的外层视网膜上,会透射出浅层大血管,但却影响了外层 视网膜检测的信号,因此,临床检查诊断中,应注重投射 伪影算法应用,较为准确的去除投射伪影,以提升整体检 查的精确度。

综上, 慢性 PACG 患者可随疾病严重程度出现眼压升 高,视野缺损逐渐加重的现象,而 OCTA 检查可结合眼 压、视野、黄斑情况、视盘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及 RPC 血流 密度情况从而对慢性 PACG 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为临床诊 断与评估慢性 PACG 病情提供了新的思路, 值得临床推广 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瑾 , 孙嘉悦 , 刘涛 .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 眼科新进展 , 2019, 39(4): 389-393, 400.
[2]    梁之桥 , 游舒棋 , 张瑜 , 等 . 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眼前节结构差异的对比研究 [J]. 中华 眼科杂志 , 2021, 57(9): 672-678.
[3]    方林 , 陈臻 , 张希瑞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术在早期青光眼诊断中的优势 [J]. 中国医疗设备 , 2021, 36(11): 150- 154.
[4]    赵灿 . 青光眼视野缺损分级方法 [J].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2013,31(3): 292-297.
[5]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 . 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2014 年 )[J]. 中华眼科杂志 , 2014, 50(5): 382-383.
[6]   傅顺杰 , 朱煌 .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方法进展 [J]. 国际眼科杂志 , 2016, 16(9): 1651- 1654.
[7]    朱研 , 易佐慧子 , 杨燕宁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在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应用 [J]. 武汉大学学报 ( 医学版 ), 2017, 38(1): 53-56.
[8]    黄薇 , 蒋沁 , 曹国凡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青光眼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J]. 国际眼科杂志 , 2017, 17(4): 665-668.
[9]    仲妍 , 车慧欣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OCTA) 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检测价值 [J]. 眼科新进展 , 2018, 38(4): 352-356.
[10]  陈小玲 , 焦亚 , 贺文山 , 等 .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血管密度和视网膜厚度的测量 [J]. 中华实验 眼科杂志 , 2020, 38(5): 396-4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426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