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手法复位外固定与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论文

发布时间:2021-09-16 11:19:0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外固定与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3 月至2020 年 4 月该院收治的 102 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2)与观察组(n=60)。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手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骨折复位优良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和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位优良率为 91.67%(55/60),高于对照组的 71.43%(3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手法复位外固定与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效果各具优势,前者住院时间短、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快;后者骨折愈合时间短、复位优良率高。

【关键词】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术复位;手法复位;关节功能;

0  引言

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其可分为背屈运动和跖屈运动,日常生活中的跖屈运动不够稳定,可明显增加关节扭伤、骨折的风险。根据暴力的方向、大小及受伤时足的位置不同,可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 [1]。最常见的是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是临床针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本文比较手法复位外固定与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效果。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3 月至 2020 年 4 月本院收治的 102 例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符合《实用骨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 [2];经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确诊。排除标准:合并开放性骨折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合并肾功能不全者。患者对本研究内容了解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n=42)与观察组(n=60)。对照组男 29 例,女 13 例;年龄 21~59 岁,平均(35.10±2.20) 岁;骨折程度:Ⅱ度 28 例,Ⅲ度 10 例,Ⅳ度 4 例。观察组男 41 例, 女 19 例;年龄 21~61 岁,平均
(35.02±2.02)岁;骨折程度:Ⅱ度 38 例,Ⅲ度16 例,Ⅳ度 6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患者取侧卧位,伸直健康侧,患侧在上并保持屈髋、屈膝和肌肉松弛的状态,固定患者小腿,握住患者的足背和足跟上缘,用食指及中指顶住外踝,拇指顶住内踝,保持手法拉伸 5 min。抗拔伸牵引法主要是针对Ⅳ度骨折患者,用一只手握住小腿下段, 另一只手握住其足趾,两手协同用力做相反方向的拔伸牵引。Ⅲ度骨折患者,需先将外踝骨折复位再做拉伸,握住患者的根骨后侧的同时向后推患者的胫骨下端,屈伸踝关节即可复位。Ⅱ度骨折患者适度内旋即可复位。术后依据 CT 扫描对患者复位情况进行评估,达到预期效果后进行 4~6 周的石膏外固定,依据患者具体恢复情况予以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观察组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患者取平卧位,进行硬膜外麻醉。针对Ⅱ度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前外侧入路,在切口视野内应完全暴露外踝和腓骨的远端,清理干净骨折区域后,进行复位操作, 并进行张力带钢板固定;对于Ⅲ度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后外侧入路,在骨折端暴露外踝和腓骨,先用螺丝钉固定后踝,再复位骨折端并进行固定;针对Ⅳ 度踝关节骨折患者,先将患者的腓骨外踝固定,沿垂直骨折线方向使用克氏钉钢丝张力带进行临时固定,接着在患者内踝行前内侧入路,清理干净骨折区域,再接着将空心拉力螺丝钉拧入内踝进行加压固定,最后极度背屈踝关节,使后踝通过周围韧带和软组织的牵拉进行复位,待其完毕后进行常规缝合和抗感染。达到预期效果后进行 4~6 周的石膏外固定,依据患者具体恢复情况予以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2)比较两组骨折复位优良率。参照 Mazur 评分系统评价 [3],总分为100 分,<65 分为差;65~86 分为一般;87~92 分为良,>92 分为优。优良率 =(优 + 良)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 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住院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骨折复位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复位优良率为 91.67%,高于对照组的 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
                      
3  讨论

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是因受伤时足处于旋后位置,距骨或小腿内旋时距骨受到相对外旋的外力导致的骨折 [4-5]。
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是临床针对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两种治疗方法,两者都能取得一定疗效,应根据骨折移位程度、类型和患者的需求决定实际采用的治疗方式 [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骨折复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但住院时间、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分析原因为,手术治疗可最直接有效的重建踝关节的稳定性,复位优良率佳,但手术过程也是对踝关节的创伤性修复,需要较长时间进行术后切口的恢复及骨折部位的稳定,延长了患者的康复时间。手法治疗有着操作便捷、创伤性小、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对术者操作有极高的要求,且需要有丰富的经验以保证踝关节复位和稳定,如手法复位失败或后期骨折位置发生变化,会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外固定与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患者效果各具优势,前者住院时间短、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快;后者骨折愈合时间短、复位优良率高。

参考文献

[1]倪纲,黄伟杰,滕跃,等 . 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17(1):83-86.
[2]晋少汀,葛宝丰,徐印坎 . 实用骨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1-62.
[3]岳鹏举,刘宇,徐东阳 . 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J]. 中国医药科学,2016(4):163-165.
[4]徐军奎,姬维娜,蔡杰,等 . 可吸收钉板与金属钉板内固定治疗Ⅱ度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比较 [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8,33(6):641-642.
[5]余智, 韩森东 . 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行经腓骨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J]. 临床外科杂志, 2019,27(11):973-976.
[6]刘进 . 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J]. 心理月刊,2019,14(10):17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328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