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眼三针联合青风丸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釆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为眼三针联合青风丸口服治疗,对照组为口服弥可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视野、视盘OCT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视野平均光敏感度显著增加,能够更为有效地控制眼压,视盘部神经纤维层厚度改善。结论眼三针联合青风丸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神经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眼三针;青风丸;开角型青光眼
本文引用格式:陈艳,田一伟,赵洪洋.眼三针联合青风丸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217-218.
0引言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是由于眼压升高从而引起视乳头损害以及视野缺损的一种眼部常见疾病。目前无明确的病因,本病具有遗传因素,随年龄增长,发病几率增加。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病率高,且早期不易检出,很多就诊患者,一经临床发现时已经处于严重的视功能损害阶段,由于神经细胞的不可再生特性,现代医学亦无法恢复已经丧失了的视功能,尽可能地预防或减缓患者视神经的损害,保存现有视力势在必行。通过眼三针联合青风丸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观察其眼压、视野、视盘神经纤维层厚度等视功能检测指标,来评价本疗法对视神经保护作用的有效性。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经我院眼科确诊为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患者60例77眼,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38眼),其中男性12例16眼,女性18例22眼,年龄19~69岁,平均(53.76±15.12)岁,对照组30例(39眼),其中男性13例17眼,女性17例22眼,年龄19~70岁,平均(54.94±14.97)岁,病程最短0.5个月,最长8年。整个实验过程采用简单随机对照法操作。按研究对象就诊时间的先后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采用2005年李凤鸣主编《中华眼科学》[1](第二版)对POAG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1)前房角开放;(2)青光眼性视野改变;(3)眼压>21 mmHg(2.79 kPa);(4)青光眼性视乳头损害和(或)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以上4项中(1)(2)项必备,(3)(4)中须具备1项。
1.3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
1.3.1视野的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前后视野MS差值大于或等于8 dB;有效:治疗前后视野MS差值大于或等于4 dB;无效:视野MS无增大或继续缩小。
1.3.2视盘OCT的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RNFL平均厚度及GCIPL平均厚度增长10%以上;有效:RNFL平均厚度及GCIPL平均厚度无变化-增长10%;无效:RNFL平均厚度及GCIPL平均厚度减少。
1.3.3眼压的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眼压平均值降低10%;有效:眼压平均值降低0%~10%;无效:眼压平均值未降低。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对部分指标的检验采用秩和检验等方法分析。
2实验方法
2.1治疗组
2.1.1治疗前准备
(1)针具:无菌针灸针,规格:0.25 mm×25 mm,贵州安迪药械有限公司。
(2)取穴原则。取穴:睛明、承泣、上明。穴位:睛明-目内眦角的内上方约1分处凹陷中;承泣-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上明-眉弓中点,眶上缘下。
2.1.2操作规程
(1)穴位消毒:用75%酒精棉球消毒医者手指及患者穴位处皮肤[3]。
(2)操作技术:患者取仰卧位,按照取穴原则选取穴位,采用捻转进针法,睛明穴:毫针与内眦部皮肤呈90°,垂直直刺0.8寸。承泣穴:毫针与眼睑下皮肤约呈70°,向眼球的后上方缓慢刺入0.8寸。上明穴:进针将针尖眶尖方向直刺0.8寸。针刺时以眼球底部和后部产生热感为佳。
(3)疗程:进针后留针30 min。1次/d,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1.3口服中药青风丸
石决明24 g,白蒺藜10 g,决明子15 g,防风6 g,羌活6 g,蝉蜕6 g,蒙花6 g,白术10 g,白芷6 g,细辛3 g,生地20 g。上方共为细末蜜制为丸,每丸约9 g,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3个疗程。
2.2对照组
弥可保片(每片含甲钴胺500μg),1片/次,3次/d,由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生产[4]。
2.3基础用药
维持原有降眼压药物,均为局部用药,将眼压控制在10~21 mmHg。
2.4检测指标及疗程
对符合纳入标准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治疗前进行眼压、视野、OCT等检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于治疗结束后复查眼压、视野、OCT等检查,对比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变化。两组患者均10 d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3个月、6个月后随访[5]。
3结果
3.1视野平均敏感度(MS)比较
矫正视力>0.1的患者进行视野检查。治疗后两组患者患眼的MS值均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2眼压分析
两组治疗后的眼压比较,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t=-0.11,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后治疗组眼压更低;治疗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经配对样本t检验,t=3.34,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眼压降低,说明治疗组治疗有降眼压作用;比较对照组治疗前后眼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0.05,P=0.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眼压无明显变化,见表2。
3.3视盘部RNFL平均厚度比较
治疗组治疗前后视盘部RNFL平均厚度增加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4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眼三针联合青风丸对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功能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该疗法有降眼压、提高视野平均光敏感度、改善视野、增加视盘部神经纤维层厚度的作用[6]。
随着生活水平及疾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开角型青光眼而致视神经萎缩的患者明显增加,患者的视功能损伤在不知不觉中,为眼科常见的隐形致盲杀手。本套方案采用眼三针联合青风丸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观察其对视神经保护,突出了中医药优势,是一种治疗及控制其发展的理想方案[7-8]。
参考文献
[1]李凤鸣.中华眼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94,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吴娟,蒋慧.中医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有效性.医药前沿,2017,7(8):342-343
[4]严立群,魏伟.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法对青光眼术后视神经的保护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8):42-44,112.
[5]吴虎强,张安婷,王楠楠,等.针刺配合常规降眼压药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眼压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7):65-68.
[6]孙成成.针刺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分析[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7.
[7]Omer Karti MD,Bora Yuksel MD,Umut Duygu Uzunel MD,et al.The assessment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parameters in subjects with a positive family history of glaucoma[J].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tometry,2017,100(6):663-667.
[8]王蕊.针刺对青光眼眼压控制及患者眼功能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7,17(5):958-9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