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对比分析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与夹闭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3 09:20:1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对比分析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与夹闭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01至2019年03月收治的72例预行手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其分为36例夹闭组、36例介入组。夹闭组患者给予夹闭手术治疗,介入组给予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介入组和夹闭组的术后1、3、6个月恢复情况均有明显变化,术后1年回访发现,介入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夹闭组(P<0.05);夹闭组的栓塞效果明显优于介入组,而死亡率明显高于介入组(P<0.05);对比介入组和夹闭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现(P>0.05);介入组的手术时间活动明显长于夹闭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夹闭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夹闭组(P<0.05),介入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夹闭组(P<0.05)。结论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和夹闭手术治疗各有利弊,但介入治疗的死亡率较低,复发率较高,而夹闭手术虽然复发率低,疗效更佳,但其对患者的伤害更大,所需恢复时间更长。

关键词: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夹闭手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郇心乐,陈宏尊,张玉.对比分析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与夹闭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4):140-141.

0引言

脑动脉瘤属于颅内动脉血管壁上的一种瘤状突出疾病,主要与脑动脉内产生局限性异常扩大而有关,该疾病发病的几率仅排在高血压、脑血栓之后,具有极高的危险性[1-2]。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及夹闭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疾病,前者具备创伤小、安全性高的优点,后者具备治疗费用低、复发率低的优点,两者各有优势[3]。为探讨何种治疗方法更具有优越性,本文就对比这两种方法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现结果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6年01至2019年03月收治的72例预行手术治疗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其分为36例夹闭组、36例介入组。夹闭组有男17例、女19例;年龄25-58岁,平均(41.52±1.31)岁;患病部位:前交通动脉10例、胼周动脉6例、床突上段7例、大脑中动脉M1段6例、小脑后下动脉4例、其他部位3例。介入组有男19例、女17例;年龄25-59岁,平均(41.58±1.35)岁;患病部位:前交通动脉9例、胼周动脉8例、床突上段7例、大脑中动脉M1段6例、小脑后下动脉4例、其他部位2例。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发现P>0.05。研究征得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同意的情况下签署《知情同意书》,受我院伦理委员会监督。

1.2方法。夹闭组患者给予夹闭手术治疗,在患者行全身麻醉、给予肝素化抗凝后,手术具体步骤:①在高倍显微镜下,选取枕下远外侧入路或者经典翼点入路;②打开临近脑池,吸出脑脊液降低颅内压,暴露载瘤动脉,随后进一步对动脉瘤进行分离,使用合适的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③检查患病周围部位的神经和穿支血管,确定夹闭动脉瘤的位置是否良好。对术前Hunt得分较低、术中脑组织水肿较轻者,可将脑膜进行严密缝合;对术前Hunt得分较高、术中脑组织水肿较重者,可对其硬脑膜进行人工硬膜减张缝合,随后进行去骨瓣减压。术后于头皮下置引流管,并严密缝合头皮关闭手术切口。介入组给予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在患者行全身麻醉、给予肝素化抗凝后,医护人员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手术具体步骤:①对患者行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了解患者脑动脉瘤的具体部位、大小等情况;②随后精确测量脑动脉瘤,包括对瘤颈宽度、瘤直径;③导管引经患侧的颈内动脉,适当塑形微导管后进入动脉瘤腔。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各项手术情况和术后生活质量及术后恢复情况。①采用Rankin评分系统对患者术后1个月至1年12个月的恢复情况进行评分,完全无症状为0分,无明显障碍,能够完成日常的生活及工作为1分;轻度残障,但无需帮助也能够完成日常事务为2分,中度残障,部分日常生活需要照料为3分;中重度残疾,不能独立行走日常生活需要帮助为4分;重度残疾,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为5分,死亡为6分[4]。②观察1年后对患者的复发情况,并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角色限制等,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③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情况和栓塞效果及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不良反应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的分析处理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若检验结果为P<0.05,则说明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介入组和夹闭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由表格1中可知,介入组和夹闭组的术后1、3、6个月恢复情况均有明显变化,比较介入组和夹闭组的0-2分患者所占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回访发现,介入组患者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夹闭组(P<0.05)。

2.2比较介入组和夹闭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由表格2可知,夹闭组的栓塞效果明显优于介入组,而夹闭组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介入组(P<0.05);对比介入组和夹闭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现(P>0.05)。

2.3比较介入组和夹闭组的各项手术情况及术后生活质量。由表格3可知,介入组的手术时间活动明显长于夹闭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夹闭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夹闭组(P<0.05),介入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夹闭组(P<0.05)。

\

 
3讨论

脑动脉瘤属于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可导致患者残疾或者死亡,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临床上传统的夹闭手术能够在显微镜的操作下直视患者的脑动脉瘤情况,准确判断瘤颈和载瘤动脉的关系,及时处理患者出血,精确夹闭动脉瘤,基本夹闭完全,很少出现残留现象,术后复发率低[5]。

综上所述,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和夹闭手术治疗各有利弊,但介入治疗的死亡率较低,复发率较高,而夹闭手术虽然复发率低,疗效更佳,但其对患者的伤害更大,所需恢复时间更长。

参考文献

[1]徐江林,张宪哲,李勇豪,等.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J].河北医药,2016,38(24):3755-3757.
[2]徐建,刘佰运.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272(16):75-78.
[3]张昌伟,王朝华,徐丁,等.双微导管技术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7,16(2):134-136.
[4]赵心同,李真保,方兴根,等.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对大脑中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6,13(1):8-12.
[5]康翠娟.分析优质护理服务在脑动脉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3):2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705.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