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从五行生克探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法的优点与矛盾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2 15:07: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笔者通过细读《脾胃论》,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从五行生克来分析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法的立法来源、优点及矛盾,以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该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

关键词:五行生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脾胃论

本文引用格式:童巧玲,林勇,赵文.从五行生克探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法的优点与矛盾[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9):292.

0引言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法在《脾胃论》中被李东垣用于多个方药中,其中有的方药甚至成为了后世名方,对临床某些疾病的治疗颇有疗效。本文通过对书中某些条文的理解,从五行生克来讨论该法的立法来源、优点及矛盾。

1立法来源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1]“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脾胃亏虚,不能承受其母正常的生发之气,故出现火克土,此时心火为阴火,为邪火。《脾胃虚实传变论》中[1]“又云:阴虚则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为内热。”胃为戊土,燥热之土。劳倦伤脾,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气失于升降,郁而生内热。[1]“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1]“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由此可知,阴火非独指心火、胃热,其本质是元气不足,邪火失其制约。阳根于阴,元气不足,则阴偏盛,阴盛不仅失潜藏之职且上乘阳道,余阳随之飞跃于上而成阴火[1]。“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升则万化安。”,[1]“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故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法。

\

 
2优点

纵观全书,李东垣的多个方药中都体现了这个方法。以黄芪、人参、甘草、陈皮等甘温之品补脾胃,脾胃健则元气充足。以升麻、柴胡行少阳春生之令,[1]“……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使行阳道,自脾胃中右迁,少阳行春令,生万物之根蒂也。更少加柴胡,使诸经右迁,生发阴阳之气,以滋春之和气也。”再少佐苍术、防风等辛散之药以续升阳之力。元气充足,阳气升发,则阴邪自行消散,阴阳各归其位,阴气恢复潜藏之职,阴火随之消退。若火势亢盛,则予苦寒之品以折火势,如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的黄芩、黄连,调中益气汤后的生地黄、黄柏。土为万物生化之源,自然界里,生长于土地中最多见的是花草树木,土虚日久木如何能生长茂盛?土虚初期,肝木尚未受损,反乘此机会以克土,则土更加亏损。肝木体阴而用阳,李东垣除喜用柴胡疏肝升阳,还惯用甘酸之品以补肝阴,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清暑益气汤等方中的当归、白芍药。所以李东垣补脾胃、升阳法可分两种情况,一:土虚木亢初期除补土升阳外,还用柴归芍安抚旺木,以防其克土,而有碍补土之力;二:土虚日久,肝木亦虚,失其升发,反而郁于内,参芪补土之余,亦可补肝木之气,归芍补肝木之血,肝木气血充足,恢复升发之力,再加升柴以助升阳,有锦上添花之势。土生金,土虚则金源匮乏,同时阴火亢盛,金反而被克制。参芪补土也可补肺金,甘寒之品既可泻阴火,又可清肺金之热。肺金得健,肾水有源,肾水随阳升之力而上行克制阴火,并引导阴火下行潜藏。李东垣用药之法既以补脾胃为主,又通过药物搭配而调理五脏,主次分明,分合有道。

3矛盾

《脾胃胜衰论》[1]“今饮食损胃,劳倦伤脾,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当先于心分补脾之源,盖土生于火,兼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是先治其标,后治其本。”。[1]“虚则补其母,当于心与小肠中以补脾胃之根蒂者。甘温之药为之主,以苦寒之药为之使,以酸味为之臣佐……次以甘温及甘寒之剂,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是治其本也。”。由上可知,李东垣治疗时以“于脾胃中泻心火之亢盛”为治其本,可心火的亢盛是由于脾胃的亏虚所致,病机以土虚为本,治疗却以泻火为本,岂不是治法与病机相矛盾。心为脾之母,所以李东垣多次提到“于心分补脾之源”,在《脏气法时升降浮沉补泻之图》中[1]“夏浮,咸补甘泻夏脉洪在人为心热补寒泻与小肠左寸是也。”于心而言,药物五味上以咸为补,四气上以热为补。而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方中并无咸味之品,也无大热之药,不符合上文的“咸补”、“热补”。心为火,火为阳,夏季自然界中阳气旺盛,人应自然,易出现心火亢盛之势,此时以咸入肾,肾水充足上以克制心火,使心阳虽旺却不至于出现亢盛病理之势,符合[2]“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以咸补之”之法。这种以泻为补的思路体现在李东垣使用甘寒之品上,其使用芩连既泻了心火,又因此解除了心火对脾胃的克制,从而达到以泻邪火来补心火,补脾之源。可这又与后面的“于脾胃中泻火之亢甚”有什么区别。

4结语

自然之中,五行之气相互融合,所以人体之内五脏六腑之气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所以一脏病变,势必会牵连他脏。土虽然为万物之母,但是孤土不生,对于脾胃亏虚之证,李东垣的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法不仅补脾胃,同时通过五行生克来调理余脏腑,达到阴阳调和。然而在关于补脾源与泻阴火方面,李东垣的描述又存在前后矛盾之处。对于此,我们学习时应独立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提升自己。

\

 
参考文献

[1]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2,10,4-5,4,32,5,32,45,14,11,7.
[2]邹运国.中医四小经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1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649.html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