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论古代经络实质与血管功能解剖的联系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18 16:19:3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经络理论成型于《灵枢》时期,随后不断结合临床实践,理论内涵在广度和深度已经大不同前,造成目前现代经络实质的论述难有定论。古代针灸经络理论内容较现代原始简单,是经络体系构建形成的源头,通过对古代经络体系的发掘整理,证明最初的经络实质在结构和功能上基本对应现代的血管系统,在生理学和病理学有极密切联系。

关键词:经络实质;血管;灵枢

本文引用格式:杨坤,杨铭.论古代经络实质与血管功能解剖的联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267,270.

0引言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1]。《灵枢经·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2]。这表明经脉,络脉,孙脉在组织结构上具有连续统一性和上下级分支属性。《灵枢经·经水》云:“经脉者受血而营之”[2]。初步认为经络是血液循环的通道。又《灵枢经·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2]。在功能上经脉推动血液循环并以血液中营养物质濡养筋骨关节。《灵枢经·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2]。在分布上遍布人体内外,且解剖联系上重点关联与脏器和四肢关节。综上,古代经络描述的基本功能结构分布均和人体血管有极高契合度,具有承载血液,调节循环,营养躯体,遍布周身的特点。


\

 
1经络和血管的生理学联系

1.1经络认知和血管解剖联系


《灵枢经·经水》言:“人身不过八尺,皮肉在此,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2]。特别说明经脉的长短,以及其中运行的气血盛衰清浊,都可以通过解剖人体而发现其固定的规律。古代经络实质的总结探讨依托于客观原始的宏观解剖。古人通过解剖和临床观察了解到经脉的基本功能是“受血而营之”,并且认识到脉管中的血有清浊、气有多少之分。根据《灵枢经》中记载,结合当今成熟的人体解剖学体系,脉管系统主要是血管循环为主,淋巴循环为辅,其中淋巴循环也被视为静脉循环的辅助,结合经络的功能可推论古代经络实质是血管系统。

1.2经络分布与血管的分支循行联系

《灵枢经·经脉》所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内,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2]。《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中认为:“络脉为脉的下位概念,是脉的分支,与经脉相对,作为脉的分支,络脉的数量众多”[3]。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络脉,孙脉为主要结构分支;心血管系统,可分为大血管,中小血管,毛细血管,都具有上下从属概念,本质上归属于同一脉管体系。其中主动脉弓、头臂干、颈总、颈内外动脉分支路线;上腔、头臂、颈内外静脉分支走形;锁骨下动静脉到腋动静脉到肱动静脉分支走形,都是和十二经脉重要循行路线重和。诸如:肺经“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的描述,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的描述;大肠经“下入缺盆络肺”及小肠经“入缺盆络心”的描述都和上述血管走形分布非常接近。

1.3经络虚实与血管搏动关系

《灵枢经·经脉》:“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2]。又《灵枢经·四时气》云:“气口候阴,人迎候阳”[2]。脉口即是“寸口”,医家又称之为“气口”,气口→属手太阴肺经→候阴经之气,人迎→属足阳明胃经→候阳经之气[4]。气口正在桡动脉搏动处,人迎在颈总动脉搏动处,与之对应的还有趺阳脉即足背动脉搏动处,气街为髂总动脉搏动处,《灵枢经·刺节真邪》云:“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2]。审切循扪按的操作针对的是浮于体表的络或者可于体表可触及搏动的经。例如《灵枢经·九针十二原》曰:“血脉者,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2]。《灵枢经》对于“血脉”的论述与现代医学对于血管的论述极为相似,“血脉”可以作为血管的中医专用解剖名词[5]。血管搏动点或者静脉汇聚处为大络和大穴所在。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动脉和动脉的搏动,可以归属于经脉的范畴;而肉眼可以看到的浅层血管即是络脉,浅表血管主要是各级浅静脉,可以归属于络脉的范畴[6]。

2经络与血管的病理学联系

2.1经络与血管“颜色异常”的联系


《黄帝内经素问·经络论》云:“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 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此皆常色,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7]。经及阴络皆有常色,伏藏体内,深不可察,故与脏气相通对应,阳络出于体表,可视可触。所以当气温降低,机体受寒冷刺激后,反射性的络脉收引紧缩,络脉内气血运行缓慢,即表现为“凝泣”状态,面现青紫色;如若气温升高,机体受热刺激后,血气濡润,运行滑利,而面现赤黄[8]。过寒过热时经络气血过度应激就是疾病的体现,与经络相通的脏腑则受风寒湿热的侵袭。正常人体在寒冷或者湿热的环境下,皮肤末梢血管受植物神经支配产生收缩舒张反应,血管充盈或者血流量降低会导致皮肤颜色潮红或者发白。如肢端小动脉痉挛导致的雷诺病,受寒冷及情绪刺激四肢末端产生红-白-红的变化。当贫血或缺氧严重就会产生苍白及青紫发黑等颜色变化,对应的器官血流量不足导致功能受损甚至衰竭。经络的气血运行异常和血管平滑肌运动导致的血流量变化呈现病理上的相关性。

2.2经络与血管“温度异常”的联系

《灵枢经·寒热病》言:“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之络,以补手太阴。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2]。现代医学认为体温过高,机体散热时末梢血管扩张,植物神经功能兴奋汗腺分泌旺盛,可以起到退热的功效。针对邪热亢盛,可选三阳经于体表可见的、颜色形态异常的络脉刺络放血。张子和认为,血汗同源“出血与发汗,名异而实同”放血即发汗,发汗可泄热。放血对于疟疾身热、咽喉肿痛具有疗效,使邪热与邪毒随血出而泻于体外,达到治疗的效果[9]。曹世强用刺络放血疗法治疗40例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认为其退热机制可能与刺络放血有以下作用有关:①阻断发热过程中内热源的形成,从根本上打断了内热源→下丘脑前列腺素(PG)合成→体温调节点上移→发热的连续演变过程。②刺激体表感觉神经,反射性地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阻止中枢内PG的合成,使体温调节点回到正常水平而起到解热作用。而解热镇痛药的作用只是单纯地阻止了中枢内PG的合成,从而使刺络放血疗效明显高于解热镇药[10]。

3结论与探讨

经络实质必须契合于相应的针灸理论。古代针灸理论的建立依托于原始血管解剖,以血管功能结构为基石,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现代血液循环是以心脏为主,脉管承接,顺延解剖走形,濡养脏器及内外组织,并且详细区分动静脉循环方向,剖析微循环结构,重视结构及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古代经络体系以脏腑为中心,经络连接内外上下,经脉有阴阳,气血有清浊,结合临床实践及病理总结重视功能的完整统一。虽然在解剖本质上经络和血管应该对应,但是受限于古代解剖水平,缺乏动静脉及末梢微循环的系统区分解剖,不能完善全身血液循环的解剖关系。所以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内涵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确实的血管走形,一部分是临床实践总结出的功能联系。后者广泛包含当时并不完全明白的神经、淋巴、内分泌功能,承接现代针灸理论及现代经络实质研究。因此研究经络实质时不能忽视古今的解剖认知水平,必须客观认识其中的差距。

\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8:5.
[2]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
[3]赵京生.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习振文,李娟,郭应强.《灵枢》针灸脉诊之管窥[J].甘肃中医,2010,23(12):1-2.
[5]马宁,杨传华.《灵枢经》血脉考[J].中医杂志,2011,52(05):416-418.
[6]董桂兰.经脉与络脉差异的认识[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04):204-205.
[7]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
[8]汪晓军,马赟,熊娜娜,等.从《素问·经络论篇》探析中医经络色诊理论[J].新中医,2010,42(09):125-126.
[9]刘慧慧,甘君学,谢洲.《千金翼方》刺络放血之说[J].四川中医,2014,32(01):37-40.
[10]曹世强.刺络放血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发热40例[J].河北中医,2004(03):2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441.html
本文标签: 经络实质 ,血管 ,灵枢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