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ARDS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给予上述患者综合优质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①上述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时间(9.5±2.2)d、俯卧位治疗时间(6.5±1.3)d以及住院时间(28.5±3.3)d。②治疗后观察组PaO2(74.1±7.2)mmHg、PaCO2(50.2±3.6)mmHg、血PH(7.5±0.1)mmHg、氧合指数(400.5±10.2)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t=8.87,9.35,7.95,9.68,9.78)。③上述30例患者,共出现3例并发症,并发症几率为10.0%。结论ARDS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综合护理效果显著,值得肯定。
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俯卧位通气;急性呼吸窘迫症
本文引用格式:李玉峰.ARDS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护理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299+301.
0引言
在机械通气时选择俯卧位通气治疗,能有效提升功能残气量、促进分泌物量、改善氧合功能。为探究ARDS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护理效果,本文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均与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症临床诊断标准相吻合[1]。②符合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指征[2]。③患者均签订知情书,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介入治疗、颅内高血压、不稳定脊柱骨折、妊娠、近期接受胸部重创等患者。其中,男19例,女11例,患者年龄在18-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8±3.3)岁。上述患者均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体外循环科医生建立置管通路,开启V-VECMO转流模式,血流量2-4 L/min,常规应用肝素,结合患者血氧指标调整参数。与此同时,患者接受俯卧位同期治疗,一次2-3小时,一天一次,结合患者耐受程度以及氧合指数合理调整。
1.2方法。加强患者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与支持,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感;并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密切关注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并做好抢救准备。加强患者导管护理,预防导管堵塞、脱落等,保持导管畅通,预防出现受压、扭曲问题。密切关注引流液性质,一旦发现颜色新鲜等情况,立即上报医生,更换引流袋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按照操作指南,6人协同配合,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管路血流、气管插管以及血氧情况。
1.3观察指标
1.3.1统计患者各项指标:观察上述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时间、俯卧位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1.3.2统计患者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主要包括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血PH值以及氧和指数。
1.3.3比较两组并发症几率:并发症包括出血,反流性误吸,颜面部水肿,压力性损伤,血流动力学改变等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各项指标情况。上述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时间(9.5±2.2)d、俯卧位治疗时间(6.5±1.3)d以及住院时间(28.5±3.3)d。
2.2治疗前后生命体征变化。治疗后患者PaO2(74.1±7.2)mmHg、PaCO2(50.2±3.6)mmHg、血PH(7.5±0.1)、氧合指数(400.5±10.2)指标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组间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3上述患者并发症几率分析。上述30例患者,共出现3例并发症,并发症几率为10.0%。其中,出血1例,反流性误吸1例,颜面部水肿0例,压力性损伤0例,血流动力学改变1例。
3讨论
临床上,急性呼吸窘迫症是ICU发病率较高的危重急症,若患者合并严重肺部并发症或正常机械通气无法满足机体氧合需求,则需使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替代肺部功能,从而为救治患者争取时间[3]。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是一项治疗要求较高的技术,患者病情危重,这对于临床护理质量、护理人员之间以及医护人员配合要求较高,各项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配合,全方位的掌握护理操作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更好的保证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4]。密切关注生命体征,例如,血压、心率、氧合指数等,能警惕患者各项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尽可能降低不良事件几率[5]。加强导管护理、妥善固定导管,严格无菌操作流程,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几率。在俯卧位通气治疗过程中,必须采用六人合作方式,一位护理人员站在患者头部,看护呼吸及管路等情况,2位护理人员站在左侧、2位护理人员站在右侧,轴线翻身。看护头部的护理人员发号施令,将患者移到右侧床旁,对侧人员反动,同侧人员搬动。加强患者并发症护理,能有效减少出血、感染等情况,这对于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全面优质护理,能有效降低并发症几率、改善患者生命体征,促进患者康复。通过本文研究证实,上述患者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时间、俯卧位治疗时间、住院时间、生命体征均比较良好,提示给予患者综合优质护理的重要性[6-8]。
综上所述,ARDS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综合护理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生命体征,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景昭.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现代养生,2014,16(8):126-127.
[2]梁文启,郑国栋,晏竹林,等.无创呼吸机在COPD急性发作早期治疗和延迟治疗的对比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3):1021-1023.
[3]姚剑坤.无创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8):1033-1034.
[4]张英,董宏,王艳,等.对呼吸衰竭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期间的护理措施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下半月,2013,0(12):271-272.
[5]张春艳,王淑芹,权京玉,等.5例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46-48.
[6]石英,何洹,易建华,等.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中应用体外膜肺氧合的配合与监护[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3,28(4):51-53.
[7]田林.ARDS患者应用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的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41):76.
[8]高秀娟,张卫,杨晶.1例体外膜肺氧合病人联合俯卧位通气及更换膜肺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31):174-1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