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化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比较两组肿瘤总显效率、总有效率、疼痛缓解率。结果观察组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达83.33%与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56.25%与84.44%(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率为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68.75%(P<0.05)。两组的毒副反应总发生率与植入相关反应总发生率之间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可提高肿瘤控制率,缓解患者疼痛,具有较高安全性。
关键词: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祁洪军,鲁爱,于淑萍.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组织间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6):146-147.
0引言
人体脏器主要分为实质性脏器和空腔脏器,肝脏、肺及胰脏等均为代表性腹腔实质性脏器,为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保证。临床数据显示[1],腹腔实质性脏器具有较高的恶性肿瘤发生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随着临床肿瘤诊疗研究进步,新型的治疗方法与方式不断涌现。本文以96例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患者为例,观察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6例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2~77岁,平均(56.38±6.97)岁;肿瘤类型:转移性肝癌20例、胰腺癌28例;肿瘤直径3~6 cm,平均(4.66±1.32)cm;胰腺癌TNM分期:Ⅲ期19例、Ⅳ期9例。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40~79岁,平均(58.01±7.52)岁;肿瘤类型:转移性肝癌22例、胰腺癌26例;肿瘤直径4~6 cm,平均(4.98±1.10)cm;胰腺癌TNM分期:Ⅲ期20例、Ⅳ期6例。两组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均衡性。
纳入标准:①腹腔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患者,包括肝癌及胰脏癌;②患者均经B超、CT、MRI、PET/CT及组织病理学确诊;③术前KPS评分>60分;④治疗前白细胞计数(WBC)>3.5×109/L,血小板计数(PLT)>9×109/L;⑤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伴严重心血管疾病者;②伴血液系统、免疫系统异常者;③伴其他部分肿瘤及精神异常者。
1.2方法
对照组中转移性肝癌患者均采取FOLFOX化疗方案,共治疗2个疗程;胰腺癌患者采取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顺铂,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均在转移性肝癌及胰腺癌患者化疗前3 d进行:术前限制食流量3 d,术前12 h口服导泄药,术前6 h禁食。口服稀释的含碘造影剂显示肠管,术前30 min予镇静剂。局麻,根据布源需要确定进针点的数目与位置,于皮肤穿刺点作若干个长度1 mm的小切口。CT引导下,根据立体治疗计划系统,利用植入针按1~1.5 cm的布源进行125I放射性粒子的平面播植,125I活跃度为29.6 MBq。反复CT扫描,结合扫描结果调整进针方向及深度,将125I放射性粒子送至肿瘤病灶。完成后将植入针拔出,伤口压迫、止血,术后3 d常规抗感染。
1.3观察指标
1.3.1疗效评价
参照WHO实体瘤疗效[2]评价标准:所有可见病灶均消失,且维持至少4周,为完全缓解(CR);各病灶的最大双径乘积总和或单径总和缩小50%以上,为维持4周以上,为部分缓解(PR);各病灶的最大双径乘积总和或单径总和缩小不足50%,并维持4周,为病情稳定(SD);至少1个病灶的双径乘积总和或单径增加25%以上,会有新病灶出现,为病情进展(PD)。总显效率=(CR+PR)/n×100%;总有效率=(CR+PR+SD)/n×100%。
1.3.2腹部疼痛缓解情况
参照WHO疼痛分级标准于治疗前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分别0级、1级、2级、3级、4级,分级越高疼痛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n(%)表示,采取2检验,当理论频数<5时采取连续矫正卡方检验,P<0.05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疼痛缓解效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分别有35例与32例患者疼痛分级≥3级。观察组疼痛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本研究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分别达83.33%与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56.25%与84.44%,疼痛缓解率为88.57%,显著高于对照组68.75%(P<0.05),证实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在提高疗效、缓解疼痛方面发挥显著作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根据肿瘤大小、侵及范围决定粒子分布情况,利用125I粒子发出的持续低能量γ射线对肿瘤起到适形放疗作用[3]。有国外专家指出[4],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更符合肿瘤的放射生物学的要求:随着细胞周期的不同,癌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处于M期及G2期的细胞对放射线较敏感,而处于静止期、S期或G1期的癌细胞对放射线的敏感度则大幅降低。125I粒的半衰期为2个月,植入癌组织后可对癌细胞进行长时间的持续近距离照射[5]。即便癌细胞处于不同分裂期,但只要其一进入M期和G2期,即会受到γ射线的持续照射而被杀死[6],这是观察组总显效率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主要原因。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的毒副反应总发生率与植入相关反应总发生率之间均未见统计学意义,证实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不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杨辰[8]等的研究显示,125I对肝癌细胞的内照射生物学效应明显优于外照射的放疗。
综上所述,腹腔内实质性脏器恶性肿瘤采取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可提高肿瘤控制率,缓解患者疼痛,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韩媛,崔书中,周英,等.晚期胃肠恶性肿瘤患者腹腔热灌注化疗围治疗期营养状况分析[J].广东医学,2017,38(14):2135-2137.
[2]Kanzaki H,Kataoka M,Nishikawa A,et al.Kinetics differences between PSA bounce and biochemical failure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125I prostate brachytherapy[J].Jpn J Clin Oncol,2015,45(7):1688-1694.
[3]Yang W,Zhao JG,Li XY,et al.Anti-tumor effect of 125I-UdR in combination
with Egr-1 promoter-based IFNγgene therapy in vivo[J].Radiat Environ Biophys,2010,49(4):705-714.
[4] Morgenroth A,Dinger C,Zlatopolskiy BD,et al.Auger electron emitter against multiple myeloma--targeted endo-radio-therapy with 125I-labeled thymidine analogue 5-iodo-4’-thio-2’-deoxyuridine[J].Nucl Med Biol,2011,38(7):1067-1077.
[5]黄伟,刘会春,李宗狂,等.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腔内照射与姑息性胆肠内引流治疗胰头癌的疗效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7,51(1):47-52.
[6]Lee HG,Kim H,Kim EJ,et al.Targeted therapy for 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gastric carcinoma using low-dose gemcitabine-induced lytic activation[J].Oncotarget,2015,6(31):31018-31029.
[7]杨辰,朱然,万建美,等.125I-UdR壳聚糖纳米微粒对肝癌细胞的内照射生物学效应[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5,35(5):323-32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