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探讨战创伤救护模式在大批量洪水灾害分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 2012 年 1 月至 2018 年 1月我院接诊洪水灾害伤员共 578 人,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289 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救援模式,观察组则接受战创伤救护模式,对比两组急诊救援时间以及抢救脱险率。结果 观察组急诊救援时间为(87.16±20.35)min,而对照组救援时间大约为(122.17±30.65)min,观察组急诊救援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患者抢救脱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 0.05)。结论 战创伤救护模式在大批量洪水灾害伤员分诊救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最大限度提高抢救成功率,为危重患者赢得更多宝贵时间。
关键词: 战创伤救护模式;大批量;洪水灾害;分诊救治
本文引用格式:许睿 , 袁斯文, 翟博 , 等. 战创伤救护模式在大批量灾害伤员分诊救治中的应用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5):234+239.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地质自然灾害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地震、洪水等往往事件所带来的创伤与影响极大,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事件,院内涌入大批量灾害伤员,如何合理调配医院资源, 实现卫生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对提高抢救成功率,使伤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在突发事件抢救过程中,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急救体系已成为近年来临床探讨的热点 [2],我院现对 2012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接诊的 578 名洪水灾害伤员进行研究,对其中 289 名洪水灾害伤员采取平战结合的方式,以战创伤救护模式进行有效抢救,现将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 2012 年 1 月至 2018 年 1 月接诊 578 名洪水灾害伤员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289 例,对照组男173 例,女116 例; 年龄 16-84 岁, 平均(50.12±6.84)岁。观察组男 175 例, 女 114 例;年龄 18-85 岁, 平均(50.34±6.82)岁。两组伤员资料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伤员接受院内常规救助模式,观察组则采用战创伤救护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健全有效的救治组织,酌情建立指挥分类组、重伤救治组、野战手术组、后送保障组,各组明确一名组长,即指挥人,负责救治过程中的分工指挥工作,要求人员、药品、通讯四落实;完善灾难性成批伤病员的急诊抢救预案以及抢救流程;定期组织各小组成员进行素质教育和技术模拟演练,从而提高其应急能力和专业技能,有条不紊的进行抢救;完善各种抢救药品及设备, 定期维护,保证机器状态良好;②现场救治:根据各组职责有序开展救治,接到洪水伤电话后,立即启动灾难应急预案, 向全院下打紧急抢救指令,迅速组织应急救援小分队展开救治,及时调集所需医疗用品,明确分工,定岗定责;当发生洪水灾害时,立即组织建立搭建安全区,院务部门负责管理车辆秩序,并向伤员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安抚工作,根据急诊用血需要,组织献血预备队。分类预检组由 3-5 名医生,5-7 名护士组成,负责对病患伤情进行科学分类,做好伤情标记与编号,填写简单伤情卡,尽快送至相应科室进行抢救;重伤救治组由各科护士长与急诊科主任组成,遵循先救命后救伤的原则,确保抢救工作顺利进行;野战手术组,由医疗队成员的 8 名队员组成野战,负责迅速在医院空地上搭建野战帐篷手术室,完成野外手术治疗。后送保障组:由院内实习进修人员、护工卫生员以及勤务队战士,由护理部助理员及门诊部护士长负责指挥,主要工作是领取药品、更换背被服等后勤工作。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急诊救援时间以及抢救脱险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χ 2 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 t 检验,P < 0.05 表示数据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急诊救援时间为(87.16±20.35)min,而对 照组救援时间大约为(122.17±30.65)min,观察组急诊 救援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t =16.177, P< 0.05),两组患者抢救脱险率见表 1。
3讨论
创伤已成为现代社会中除生理疾病一大危害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包括交通事故伤、战乱伤以及自然灾害等等 [3], 其中洪水是一种难以预计的重大灾害事故,就近年来的洪水造成了毁灭性的伤害,也为临床急诊救援事件敲响了警钟。有统计表明在洪水灾害中 [4],骨折(包括脊椎和四肢)伤员约占总伤员的 55%-64%,软组织损伤占12%-32%,其余为内脏伤和其他损伤,但死亡率最高者为颅脑伤,达 30%,创伤性休克和大出血是造成洪水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通常洪水事件事发突然,医院面对大批量的洪水伤员必须采取相应的急救管理措施 [5-6]。
本研究探讨使用战伤救护模式的应用效果发现:观察组急诊救援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抢救脱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 0.05)。在战创伤救护模式中较好地解决了合理分工、密切合作的问题,使全程救治工作能够及时、有效、快捷地展开,缩短急诊救援时间, 尽可能抢救每一个宝贵的生命。
综上所述,在大批量洪水灾害伤员中应用战创伤救护模式既可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胡敏 , 张玲, 张玲娟, 等. 军队医院战创伤救护新模式的构建 [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6,23(11):1024-1026.
[2]乔安花 , 王世英 , 彭飞, 等. 军队医院战创伤救治团队的构建及急救护士的培训管理 [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6,33(13):65-67.
[3]王毅欣 , 桂莉, 刘晶晶, 等. 基于战术战伤救治的野战救护实践教学模式在护理本科生《野战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7,34(11):51-53,59.
[4]王建荣. 新军事变革下构建应对作战形态和伤情变化的战创伤救护体系的思考 [J]. 护理管理杂志,2018,18(1):20-23.
[5]Mersedeh TariVerdi,Elise Miller-Hooks,Matti Adan et al.Assignment Strategies for Real-Time Deployment of Disaster Respond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quantitative management: IJOQM,2015,21(1):37-61.
[6]Susan Izzard.Rolling.Thunder exercise proves a storming success[J].Fire,2015,110(Jun.TN.1379):12-13.
《战创伤救护模式在大批量灾害伤员分诊救治中的应用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212/2018121205042762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