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司国民教授,山东省立医院中医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学术继承人,师从伤寒大家李克绍,精通仲景之学,擅长经方辨证治疗内科常见疾病、疑难杂症。
关键词:《伤寒论》泻心汤类方;司国民;名医验案
本文引用格式:单连峰,司国民.泻心汤类方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273.
0引言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常见的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具有周期性、复发性、自限性特征。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生与患者自身的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系统性疾病因素(消化道疾病)、环境因素等相关,因此治疗上主要采取抗菌消炎、调节免疫、补充营养、保护创口等办法[1]。中医在治疗本病时,不少医家常用苦寒之剂以清热解毒的方法,虽取得一定疗效,但也多有症状反复的情况。司师在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运用泻心汤类方治疗口腔溃疡,取得较好的稳定疗效。
1病机分析
中医一般将口腔溃疡称为“口疮”、“口糜”等。“口疮”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详细的论述,《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言:“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复则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杀物,阴厥且格,阳反上行,…民病口疮。”后世医家亦多有阐述,但基本以虚实为提纲,再辨脏腑进行辨证论治,如《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言“手少阴,心之经也,心气通于舌。足太阴,脾之经也,脾气通于口。腑脏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圣济总录·口齿门》言:“论曰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赵献可《医贯》言:“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而治之。”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口病根源》中提到“口病者,足阳明之不降也。脾主肌肉而窍于口,口唇者,肌肉之本也。《素问》语。脾胃同气,脾主升清而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唇口不病。病者,太阴己土之陷而阳明戊土之逆也,阳明逆则甲木不降而相火上炎,于是唇口疼痛而热肿,诸病生焉。”[2]比较清楚的将“口疮”的病机归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司、清浊逆乱,热气上犯则病口疮。
在临床中,口腔溃疡的产生与饮食寒热、睡眠、情志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在发病过程中亦容易产生虚实夹杂、寒热并存的证候特点。结合该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司师常用泻心汤类方治疗本疾病,又以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为主。
2治疗经验
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痞证的治疗,究本方方义应从痞证缘起进行分析。痞证的产生多因阴证误下所致,半夏泻心汤证即发于少阳病误下,“误下则脾阳下陷,阴邪上填,堵塞心下,是谓痞证。”“痞满不消,久而郁甚,则生热耳[3]。”即误下损伤脾胃之气致气机升降失司,阴阳反作而出现上热下寒、中焦痞塞不通的症状。因此以半夏味辛而性降以降浊阴而消痞满,以黄连、黄芩苦寒之味清泻上焦之郁热,因源于脾胃气伤,故以干姜、人参、甘草、大枣温补中脘之虚寒。《伤寒论》中又根据气机阴阳逆作程度的不同,可随证加减,如脾胃虚重而气机上逆则更加甘草一两,因脾胃虚寒不运致水饮不化,加重生姜四两以化水气等。通常认为口疮的产生源于“火”“热”积郁上焦,但医家多着眼于口疮一症,采用“清”“下”之法治疗,如无立足于气机整体思考,身体素有虚寒者常被药误致病久难愈或病情反复。正如司师认为脾胃虚寒者,因脾胃运化不及而致升降枢转不利,上有郁热而下有虚寒,因此应立足整体气机变化,虽有局部郁热的口疮症状但仍要谨守其机以分清寒热虚实,故而司师在临证时常根据仲师“随证治之”的精神,擅长运用泻心汤类方加减治疗多种不同状态下的口疮。
3典型医案
杨某,男,30岁,复发性口腔溃疡7余年。经前医用青蒿鳖甲汤合芩连等药物治疗后效果不佳,或时有反复。刻下症:舌尖、咽喉壁可见多个散在性溃疡,溃疡面色黄白,伴有口干,口有异味,胃脘部胀满不适,偶有嗳气,纳差,大便不成形,日3-4次,舌淡,苔微黄厚,脉弦稍细。案中患者脾胃虚弱,运化失司致清浊逆乱、寒热错杂,故在上有口有异味、口疮反复,在中有嗳气胀满、食欲不佳,在下则大便频多、久不成形,且经前医常用滋阴清热方法,虽解一时之快,但症状反复,久用寒凉亦使脾胃中伤,病症缠绵难愈,故而司师辨为脾胃虚弱之寒热错杂证,治以温中降逆,寒热并治,因苔厚腻示湿浊较重,故予半夏泻心汤合平胃散加减。患者一周后复诊,症状明显减轻,现大便已日1-2次,后经三次治疗,口疮已基本痊愈。半年后因事务繁忙症状稍有反复,再经司师据其体质辨证加减治疗,症状明显改善。
4体会
现代人嗜食肥甘厚腻,故而脾胃虚弱、运化不及而致湿浊之气偏重者多,又起居无常,思虑较重,故而气机郁滞,日久化火,上窜于口舌而为口疮。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4]。”因此在治则治法中,司师关注病患当下病急所苦的同时,更善抓根本之脾胃枢机以治疗口疮,从而取得显著疗效,值得同道重视并付诸于中医临床。
参考文献
[1]李允武.口腔溃疡的临床药物治疗[A].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药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药学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口腔药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北京: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药学专业委员会,2013.1.
[2]黄元御.四圣心源[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48.
[3]孙洽熙.黄元御医学全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85.
[4]李东垣.李东垣医学全书[M].第1版.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