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比较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体表画线固定体位技术及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治疗后的摆位误差效果。方法研究资料为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32例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每组16例,针对治疗组患者采取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治疗,针对常规组患者采取体表画线固定体位技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度及最终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愈度为93.75%,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2.5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采用的体表画线固定体位技术摆位误差度大于治疗组采用的热塑体膜固定技术,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不同体位治疗时,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技术能够比体表画线固定体位技术对于患者更有治疗效果,摆位误差更小,具有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治疗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胸腹部恶性肿瘤;体表画线固定体位技术;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摆位误差;治疗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陶友谊.比较研究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采用不同体位固定技术治疗后的摆位误差[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208,213.
0引言
肿瘤疾病一直是我国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病症,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1]。胸腹部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部位,对于恶性肿瘤可以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及少数的化疗,目前对胸腹部肿瘤一直使用的治疗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放射治疗,一般在放射治疗中所使用的治疗方法为体表画线固定体位技术和热塑体膜固定技术,但是治疗中的摆位准确性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整体治疗情况及临床效果[2],所以本文将通过对两种不同体位的固定技术治疗来比较分析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现将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为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32例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并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16例)患者,女7例,男9例,年龄35-72岁,平均(45.2±3.9)岁,体重50-80kg,平均体重(65.2±2.5)kg;治疗组(16例)患者,女6例,男10例,年龄34-70岁,平均(44.9±2.5)岁,体重51-82kg,平均体重(66.2±2.3)kg。两组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年龄。性别及体重组成等基本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于此两种放射治疗的观察对比患者及家属已知晓并同意。
1.2方法
1.2.1对所有患者同时进行放射治疗
即:采用数字化X线模拟定位机进行评测,在治疗前对上身支架及脚部固定器等进行固定[3]。针对常规组患者采用体表画线固定体位技术治疗:使患者平躺在事先固定好的支架上,利用三维激光灯对患者的体位进行摆正,主要注意在患者的腹部无需进行固定措施,将整个参考中心进行确定之后,在患者的体表皮肤对于肿瘤位置进行画线标注[4]。
1.2.2针对治疗组患者采用热塑体膜固定技术治疗
在数字化X线模拟定位机下对患者如何将热塑体膜腹杆展开作以指导,待患者完成塑体固定后,确定其主要参考中心,使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之后,利用激光线进行整体调整,当与患者的矢状面正中位置平行为止,期间要保证激光灯一直处于正常工作状态[5]。在为患者进行体膜塑造过程中需要保证软化后的塑形与患者体表均匀贴合及确定患者身体平直状态,最后在热塑体膜上进行标记[6]。
1.3指标观察
对于两组患者的所有指标数据进行调查记录,其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可分为有效治疗和无效治疗,若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并且无不良反应产生,则标为有效治疗;若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者更为严重,则标为无效治疗。其中,治愈度=有效治疗/总例数*100%;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摆位度可以依照CT检查为参考依据,运用三维适行放疗在患者进行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电子射野影像拍摄,在拍摄过程中需要以射野为中心,将患者的头足方向设为Y轴,将患者的左右方向设为X轴,前后方向设为Z轴,计算出两组患者的X轴、Y轴及Z轴的摆位误差即可。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进行表示,组间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用(%)及(n)表示,采用2实施检验;组间差异明显,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愈度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治愈度为93.75%,常规组患者的治愈度为62.50%,根据统计表得出治疗组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胸腹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摆位误差比较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过程中,从整体摆位误差来看,常规组的Y轴、X轴及Z轴误差均显著大于治疗组,组间差异明显,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肿瘤一般在临床中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恶性肿瘤,一种是良性肿瘤。对于恶性肿瘤,临床中常采用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及手术治疗,目前为止,放射治疗的治疗效果达到了众多患者的好评率[7]。放射治疗主要是利用一种或者多种电力辐射对患病患者实施治疗,此种治疗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肿瘤进行彻底根除,但是对于胸腹部肿瘤疾病来说,由于患者体内皮下脂肪组织厚大等因素导致摆位重复性较差,从而会加大放射治疗对患者的副作用现象,也会影响整体的治疗效果[8]。体表画线固定体位技术和热塑体膜固定技术均可以减少放射治疗胸腹部肿瘤疾病的副作用,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次实验将通过两组不同体位固定技术的研究对比表明,治疗组患者的治愈度为93.75%,常规组患者的治愈度为62.50%,治疗组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头足方向(Y轴)、左右方向(X轴)及前后方向(Z轴)的摆位分别为(2.13±2.22)mm、(2.01±1.88)mm及(2.35±1.29)mm;常规组患者在头足方向(Y轴)、左右方向(X轴)及前后方向(Z轴)的摆位分别为(6.52±4.21)mm、(5.23±3.54)mm及(8.22±3.10)mm,从整体摆位误差来看,常规组的Y轴、X轴及Z轴的误差度均显著大于治疗组,组间差异明显,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两种不同体位的固定技术相比,热塑体膜固定技术对于患者治疗后的摆位误差比体表画线固定体位技术治疗后的误差相对较小,其治疗效果也相对明显,更适合治疗胸腹部恶性肿瘤疾病,在今后的肿瘤放射治疗中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恩阳,邢海洋,曾越灿.应用CBCT分析三种体位固定技术在胸腹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摆位误差[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8,21(2):28-32.
[2]张素美,刘广升.3种不同体位固定技术在腹部肿瘤术后调强放疗的摆位误差及重复性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7,29(1):54-57.
[3]罗日顺,戴鹏,张平,等.三种头部固定技术在颅内肿瘤放射治疗中摆位误差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8,15(9):18-21.
[4]葛琴,蔡晶,赵季忠,等.CBCT验证食管癌放射治疗中两种体位固定方式摆位误差的比较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17):2807-2809.
[5]孙丽,孔诚,尹丽,等.肺部肿瘤大分割放疗分次内体位移动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8,27(3):267-270.
[6]夏校春,宁丽华,严森祥.乳腺癌放疗中两种不同摆位方式的剂量分布及摆位误差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8,38(9):675-679.
[7]张大权,王建文,胡作怀,等.真空垫和体膜固定胸腹部肿瘤放疗应用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17,26(11):1285-1287.
[8]付文倩,张丽萍.不同护理策略对胸外科术后患者发生肺栓塞的预防作用比较[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3):63-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