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血脂异常患者分层管理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借助某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选取2017年已知晓血脂异常患者12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0名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0例,研究组采用药物治疗联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性药物治疗,治疗药物与使用方法均相同,1年后比较血脂改善情况、颈动脉斑块及中内膜厚度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血脂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治疗研究组颈动脉斑块及中内膜厚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治疗联合治疗性生活干预血脂异常患者,可以有效改善血脂指标、颈动脉斑块和中内膜厚度情况,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效果显著。
关键词:血脂异常患者;分层管理;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
本文引用格式:要少茹.社区血脂异常患者分层管理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262-263.
0引言
血脂异常已经被公认为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之一,近20年来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患者逐年上升,2011年我国血脂异常患者已经突破五成,但是我国血脂异常人群中接受降血脂管理的人数不足40%,凸显出我国血脂异常管理面临重大的缺口[1]。我国社区医疗管理起步晚,目前只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对于血脂异常的监测和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充分利用社区医疗加强血脂异常患者管理,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本文供社区综合管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2017年某一社区血脂异常患者120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600例,年龄45-63岁,平均
(53.26±4.52)岁,其中男性328名,女性272名,平均身高(165.73±1.36)cm,体重(68.27±5.21)kg;对照组600例,年龄46-65岁,平均(52.84±4.13)岁,男性319名,女性281名,平均身高(164.23±2.56)cm,体重(68.88±6.14)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自愿选择治疗方法,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研究组采用药物治疗联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单纯性药物治疗,药物性治疗选择瑞舒伐他汀钙,药品厂家、规格及使用方法完全形同。研究组采用的干预方法依据《2016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分组管理,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主要措施包括低脂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和减轻体重等,是控制血脂异常的首要措施,在有效控制血脂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依据无症状成人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模型,将600名患者分为:低危患者、中低危患者、高危患者、极高危患者[2]。
1.2.1对低危险患者采用一级管理,主要管理内容包括:社区医生至少3个月随访一次,监测血脂、血压、体重、饮食、生活方式及运动情况,进行非药物干预和健康教育,如2-3个干预治疗无效,再考虑药物治疗。治疗原则主要是生活方式干预。
1.2.2对中低危险患者采用二级管理,医生至少2个月随访一次,监测血脂、血压、体重、饮食、生活方式及运动情况,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教育,如果血脂在一个随访周期内没有改善,则考虑药物治疗。治疗原则为干预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1.2.3高危险患者和极高危险患者采用三级管理,社区医生至少1个月随访一次,监测病情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教育,注意药物疗效、不良反应;加强血脂异常临床合并症的早期监测和诊断。每3个月复查一次血脂、血糖等检验项目。治疗原则是药物干预为主,辅以生活方式干预[3]。
1.3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新诊断或诊断时间在6个月以内,年龄45-65岁的血脂异常患者,即血清总胆固醇(TC)≥5.1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 mmol/L,甘油三脂(TG)≥1.70 mmol/L,符合上述1项或以上的患者,无药物过敏反应,无肾功能不全。排除标准:健康档案不全、无法定期进行随访的患者。
1.4效果评价指标
1.4.1血脂指标:选取血脂六项中的TC和LDL-C作为监测指标,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TC和LDL-C指标。
1.4.2颈动脉斑块和中内膜厚度: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测量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减少情况和中内膜厚度变化情况。
1.4.3不良事件发生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出现血脂治疗无效果、新发心脑血管疾病、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均视为不良事件。
1.5统计学分析。将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症状改善与疗效效果。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血脂TC、LDL-C指标下降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颈动脉斑块及中内膜厚度变化情况。经过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颈动脉斑块减少或消失的有效治疗病例以及中内膜厚度,研究组治疗后这项指标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3。
2.3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通过治疗,研究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结论
血脂异常患者通过社区分层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指标、颈动脉斑块和中内膜情况,同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采用分级管理方式,不仅是对患者血脂和相关并发症指标的管理,更是通过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进行干预,不再只局限于药物的干预[4]。本研究显示,通过对研究组进行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血脂、颈动脉斑块以及中内膜厚度的指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大大降低了血脂异常对于健康的威胁。
综上所述,全面在社区开展血脂异常患者分级管理是是改善血脂状况的有效方式,且较以往依靠医院进行血脂控制的方法更为便捷和经济,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卡丽,尹朝霞,何坚荣,等.血脂异常社区规范化管理方案的应用与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9A):2857-2860,2864.
[2] 胡大一.2010调脂治疗领域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1,20(15):1358-1361.
[3]梁晓秋,张林,熊明.国产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影响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1):89-92.
[4]张静,陈佳蕾,张焕军.社区综合干预模式对血脂异常患者的管理效果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11):1438-144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