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流行病学与5色标识结合护理在养老机构传染病防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养老机构接受的患传染病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开展研究,分组采用数字表分组法,将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流行病学与5色标识结合护理,观察两种护理方法在传染病护理工作中所发挥的临床效应。结果两组传染病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方法护理之后,研究组患者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明显高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也明显好于对照组,感染率和被歧视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可知,在养老机构的传染病护理工作中,流行病学与5色标识结合护理的应用对传染病的有效防护效果较为显著,传染病患者的感染率和歧视程度显著降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流行病学;5色标识;传染病防护
本文引用格式:刘凤梅.流行病学与5色标识结合护理在养老机构传染病防护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281-282.
0引言
传染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由于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大多数传染病患者必须隔离治疗,如乙型肝炎、结核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对于患有传染性疾病的老年患者而言,由于其对传染病的风险认知程度不高,一些患者会因养老机构的隔离治疗产生不安、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会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传染病的治疗有效率,为此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给予患有传染性疾病患者进行护理是非常必要的[1],常规的护理模式已经被大量临床数据证实并不能有效提升传染病患者的护理质量,因此,寻找一种针对传染病患者的护理模式是目前临床上研究的热点之一,流行病学是一种通过研究疾病在人群内分布特征从而制定预防、控制疾病以促进人类健康的科学,本次研究在流行病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究流行病学与5色标识结合护理在养老机构传染病防护中的护理价值,效果显著,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养老机构接受的患传染病的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开展研究,分组采用数字表分组法,将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所有研究对象获得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中研究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老年传染病患者13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共8例,消化道传染病患者共5例,血液传染病患者4例,体表传染病共6例,性传染病共5例,年龄范围45-80岁,平均(63.84±3.7)岁,病程3个月至10年,平均(3.4±2.1)年;对照组中有男性12例,女性16例,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共7例,消化道传染病患者共6例,血液传染病患者5例,体表传染病共6例,性传染病共4例,年龄范围45-80岁,平均(60.25±2.8)岁,病程3个月至9年,平均病程(3.5±1.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较无显著差异,分组有对比性。
1.1.1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确诊患有传染病的患者;②在纳入研究前一个月未进行过其它护理干预。
1.1.2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包括免疫缺陷,肝肾严重损害的患者;②依从性差的患者;③既往有精神病史的患者。
1.1.3退出标准:研究过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能继续参与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患者全部采用常规的传染病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做好随时消毒;②根据患者不同传染病的特点,定期观察其体温及身体各方面症状的变化;③根据不同传染病的护理需求,定期制定护理计划吗,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适当的调整,当患者出现不可控情况时,应及时将患者送诊。
1.2.2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取流行病学与5色标识结合护理:即以结合流行病学理论,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对隔离人员实施以红、灰、棕、绿、蓝5种颜色标识代替疾病名称和对应护理照料体系,同时用5种颜色代表不同隔离技术,红色代表血性感染;蓝色代表呼吸道隔离;绿色代表引流、分泌物等隔离;灰色代表结核隔离;棕色代表肠道隔离。患者应用的餐具、被服等生活用品、清洁用具均按不同疾病的隔离颜色统一区分;并将彩色标识卡安置在护理站患者一览表、床尾卡和门牌处,作为提醒标识,护理人员按照不同疾病的隔离标识对传染病患者采取相对应的隔离措施,实施整体护理。用彩色标识替代以往以疾病名称字样为提醒标识的常规护理。在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过程中,又保护了患者的隐私,捍卫了患者的尊严,更实现了人文关怀。
1.3观察指标。统计并比较两组传染病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方法之后,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治疗依从性、感染率和歧视度。
1.4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s),P<0.05为差异,则代表相应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传染病患者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比较结果。在采用流行病学与5色标识结合护理的研究组患者中,有一定传染病风险程度认知的患者数及掌握了一定传染病隔离知识患者数均显著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感染率与歧视度的数据比较结果。在采用流行病学与5色标识结合护理的研究组患者中,其用药依从率为(84.86±1.78)%,感染率为(24.67±0.98)%,受歧视度为(34.67±0.98)%;采用常规护理模式的对照组患者中,用药依从率为(69.87±0.57)%,感染率为(37.89±0.48)%,受歧视度为(47.89±0.48)%,研究组患者用药依从率显著提升,感染率显著下降,受歧视度显著下降,两组数据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3 讨论
据调查统计分析,在我国传染性疾病的传染率和病死率比较高,为此医学界非常关注传染病的隔离与治疗。尤其是在养老机构患有传染病患者的大多年龄偏大、文化教育不高、对于传染病的防护意识不强,易引起交叉感染,因此更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医养结合的养老照护模式当中,应从过去仅给予传染病患者的常规隔离治疗与护理,积极探索新的护理方法[2-3]。
本研究通过将流行病学与5色标识结合护理在养老机构传染病防护中进行应用,比较两组传染病患者在接受不同护理方法护理之后,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与治疗依从性,发现接受流行病学与5色标识结合护理的老年传染病患者对传染病的认知程度与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与常规隔离治疗护理组,患者的感染率和歧视程度的也明显低于常规隔离治疗护理组。与常规传染病护理模式不同的是,本次研究在流行病学理论的基础上,针对老年人,制定5色标识,在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不断提升护理服务质量的过程中,又保护了患者的隐私,捍卫了患者的尊严,更实现了人文关怀[4]。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养老机构的传染病护理工作中,流行病学与5色标识结合护理的应用对传染病的有效防护效果较为显著,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传染病在养老机构中的防治提供了有效途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何梅.人性化护理在传染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7(02):361-362.
[2]贾莉霞,张影梅.探讨人性化护理解决传染病护理中伦理冲突的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03):182+184.
[3]肖晓林.探讨人性化护理解决传染病护理中伦理冲突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0):315.
[4]张小丽.传染病重症护理应用风险管理的效果研究[J].医学信息,2016,29(29):21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