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寿亲养老新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老年养生专著,书中涵盖了饮食调治、形证脉候、医药扶持、性气嗜好、宴处起居、贫富祸福、戒宜保护等方面,更详细列举了食疗诸方,本文对其四时养生进行了浅层的探讨,发现其对老年人日常起居、饮食调治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寿亲养老新书;春季摄养;夏季摄养;秋季摄养;冬季摄养
本文引用格式:刘红,宋鲁成,钟华.《寿亲养老新书》四时养生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185-186.
0引言
《寿亲养老新书》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老年养生专著,卷一为北宋陈直所撰;卷二至卷四为元代邹铉续增,后与陈直之书合二为一,更名《寿亲养老新书》。《寿亲养老新书》秉承了《黄帝内经》、《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等的养生思想,其文内容详尽,深入浅出,食药并举,颇重食治。书中专列详阐了四季养生调摄之不同,本文将从本书四季不同的摄养来进行探讨。
1春季摄养
《四气调神大论》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开始生长,此时可陪伴老人外出踏青,顺应春季“生发”之性,不负春光。“若别无疾状,不须服药,常择和暖日,引侍尊亲于园亭楼阁虚敞之处,使放意登眺,用摅滞怀,以畅生气。时寻花木游赏,以快其意。春时,若亲朋请召,老人意欲从欢,任自遨游。”春季应东方,东方生风,风性善行而数变,故春季多变,民间常称春季如“孩儿面”,直言春之善变之性。春时自然界之阳气生发,人顺自然之应,身体之宿疾若因调养失宜,顾护不当,也会随之“生发”。“正二月间,乍寒乍热。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气所攻,则精神昏倦,宿患发动。又复经冬以来,拥炉熏衾,啖炙饮热,至春成积,多所发泄,致体热头昏,膈壅涎嗽,四肢劳倦,腰脚不任,皆冬所发之疾也。”诗云“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季虽大地回暖,但春寒料峭,风性善行,无孔不入。故春季不可减衣过快,宜“春捂”,缓慢减少衣物。反此,腠理疏松开泄,易被风邪夹寒直中,变生他病。“春时遇天气燠暖,不可顿减绵衣[1]。缘老人气弱骨疏,怯风冷,易伤肌体,但多穿夹衣。遇暖之时,一重渐减一重,即不致暴伤也。”
春者,五行在木,五藏为肝,五味主酸,春季饮食宜少酸增甘,稍养脾气。五行生化之中,木克土,食酸过多助养肝气太过,容易乘犯脾胃,损伤脾胃之气。“当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5]老年人脾胃本虚,在饮食方面还要注意勿损伤脾胃之气,虽说应让其恣意开怀,但在饮食方面,不能不切实际,任其喜好,还是应该避免其食用生冷粘滑、难以消化、损伤脾胃之物。“惟酒不可过饮。春时人家多造冷馔米食等,不令下与,如水团兼粽、黏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难得消化,大不益老人,切宜看承。”“不令孤坐独眠,自生郁闷。”肝主调达而恶抑郁,春季还宜注意老人情志变化,勿让其生气郁闷,妨碍肝之疏泄,致阴虚阳亢等证。
陈直亦列出了“春时用药诸方”,具体有:祛风散寒,化引止咳之细辛散;驱散风热毒风之菊花散;治头目不利,昏昏如醉之惺惺丸;治偏正头痛之神效方;治胸膈不利之坠痰饮子;能通滞气大好治延年草;治诸般眼疾发动,兼治口鼻生疮之黄芪散;治胸膈不利,咽喉诸疾之黍粘汤,共计八方。
2夏季摄养
《四气调神大论》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炎热,且多夹暑湿,老人每每难以将养。此时人之阳气盛于外,阴气盛于内,应顺应夏之“长”之性,补养阳气,避免吹冷风或长时间呆在空调屋中。“盛夏之月,最难治摄,阴气内伏,暑毒外蒸,纵意当风,任性食冷,故人多暴泄之患。惟是老人,尤宜保护。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纳凉,此为贼风,中人暴毒,宜居虚堂净室,水次木阴洁净之处,自有清凉。”所以,夏日乘凉也应注意选择干净凉爽之处,既避免感受暑毒,又能避免吹过堂风,避虚邪贼风之有时。
夏者,五行在火,五藏为心,五味主苦,夏季饮食宜少苦增辛,稍养肺气。五行生化之中,火克金,食苦过多助养心气太过,容易横犯肺金。“其饮食之味,当夏之时,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春夏养阳”,既然夏季五脏内里空虚,老年人可以选择一些不温燥但是能平补肾气的药物来助养阳气。“若是气弱老人,夏至以后,宜服不燥热平补肾气暖药三二十服,以助元气,若苁蓉丸、八味丸之类。”缘老人脏腑衰弱,饮食宜软易消,勿大饥大饱,亦不可贪凉饮冷,逞一时口腹之快而致“冬至重病”。“饮食温软,不令太饱,畏日长永,但时复进之,渴宜饮粟米温饮,豆蔲熟水。生冷肥腻,尤宜减之。缘老人气弱,当夏之时,纳阴在内,以阴弱之腹,当冷肥之物,则多成滑泄。一伤正气,卒难补复,切宜慎之。若须要食瓜果之类,量虚实少为进之。”
陈直亦在篇后列出了“夏时用药诸方”:治老人夏季冷气发动,脾胃不和之豆蔻散;平补下元之明目苁蓉丸;夏月暴发腹痛及泄泻之木香丸;夏月忽生冷气,泄泻不止之诃子散;夏月食冷气积滞之方;祛冷风气之三圣丸;疗积冷虚乏之平补楮实丸方;治老人百疾之四顺汤;活血祛风之五倍丸;脾胃弱,吐泻霍乱之理中丸;消食和气之橘红散;补元脏虚弱之八仙丸[2]。
3秋季摄养
《四气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金秋虽有丰收之喜,天高云淡,秋高气爽,但秋主肃杀,秋多寂寥,其在志为悲,秋季多注意不要情绪过于低落。“秋时,凄风惨雨,草木黄落。高年之人,身虽老弱,心亦如壮,秋时思念徃昔亲朋,动多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秋季地表之阳气始下潜,地之阴气始上升,故此时老人宜应避免触冒阴邪,引发旧疾。“季秋之后,水冷草枯,多发宿患。”另,陈直在文中指出,老年人不宜食用新收之粮,以免引发宿疾。“其新登五谷不宜与食易动人宿疾”。
秋者,五行在金,五藏为肺,五味主辛,秋季饮食宜少辛增酸,稍养肝气。五行生化之中,金克木,适量辛味可以养肺,食辛过多助养肺气太过,肺气盛则肝气弱,从而引发肝的疾病。秋气主收,食辛太过,肺热叶焦,又肺为娇脏,易被火邪灼伤,以致胸闷气逆喘咳之患。“秋属金,主于肃杀。秋,肺气王,肺属金,味属辛,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増酸,以养肝气。”
陈直认为,秋季尤深秋之时,宿疾容易发作,宜在未发之前,选择比较平和的药物来进行预防,并列“秋时用诸药方”:治久泻痢之七宝丹;治秋肺壅滞,痰涎间作之威灵仙丸;治脾脏泄泻,中气不和之神授高青丸;治劳嗽之保救丹;外感凉燥之生姜汤,治诸般腹泻之健脾散。
4 冬季摄养
《四气调神大论》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冬季阳气闭藏,万物蛰伏,寒风凛冽,冰封雪飘,一派茫茫。此时宜顺应冬季“藏”之特性,调适寒温,注意保暖。老人阳气衰弱,感受寒邪便会引发诸疾,故摄养宜慎。“三冬之月,最宜居处密室,温暖衾服,调其饮食,适其寒温。”“缘老人血气虚怯,真阳气少,若感寒邪,便成疾患,多为嗽吐逆,麻痹昏眩之疾。”老人多数年高体弱,形体衰惫。日常生活中,很多老年人大都或多或少具有“三高”之一或者更多,其心脏供血,大脑供血多有不足,且腿脚也失于灵便,反应也较为滞后。此时沐浴宜应注意时间不要太长,温度不宜过高,避免出汗过多,诱发心脑血管诸疾。
冬主藏,“秋冬养阴”,冬季阳气藏于内,阴气于外,故即便冬季寒冷也不能多食煎炸炙烤之物,防止化热生燥,更甚煎熬真阴,反此易罹患胸膈满闷、喘咳气急、头晕目眩等疾。“老人多有上热下冷之患,如冬月阳气在内,虚阳上攻,若食炙煿燥热之物,故多有壅噎、痰嗽、眼目之疾。”
在饮食方面,陈直建议可晨起饮少许美酒,以驱散寒气,温煦阳气,然后喝点稀粥粥,临睡之前,宜稍服滋阴凉润化痰药物。针对老人化燥伤津,大便不畅在后文列出了“冬时用药诸方”:治老人大肠风燥气秘之陈橘丸;治风秘、热秘之牵牛丸;治肾阳亏虚,虚阳浮越之热秘方[3]。
5 结论
养生”一词由来已久,最早可见于先秦时期,《论语•乡党》中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孟子•尽心下》中提到“养心莫善于寡欲”,《庄子》中还专列《养生主》一文详谈了养生的要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中医养生不仅仅看到了疾病的本身,还看到了如何防患于未然,如何将人体调和至一个平和的状态。《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本文将《黄帝内经》尤其是《四气调神大论》与《寿亲养老新书》的四时养生进行了浅层次的探讨,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陈直,邹铉.寿亲养老新书:卷之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张国强.《养老奉亲书》中粥剂的应用及其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24(6):18.
[3]李德杏,孙中堂.《寿亲养老新书》养生学术思想述评[J].甘肃中医,2008,21(12):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