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回顾性分析2例创伤性肺脂肪栓塞的影像表现并文献复习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4 13:22: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提高对肺脂肪栓塞CT诊断的认识。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总结2例肺脂肪栓塞诊疗的全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肺脂肪栓塞的影像表现基本符合相关文献报道。结论及时、准确的诊断肺脂肪栓塞能大力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有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对存在脂肪栓塞诱因的患者,及时进行胸部CT扫描,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并仔细对比患者检查前后影像变化,全面分析、认真鉴别、综合诊断方能作出准确诊断。

关键词:肺脂肪栓塞;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本文引用格式:曹积善,韦冬,陈国章.回顾性分析2例创伤性肺脂肪栓塞的影像表现并文献复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5):265-266.

1病例1

患者,王某,男,17岁,因车祸致左侧股骨干开放性骨折收住我院骨科。查体:左大腿畸形肿胀,局部压痛阳性、叩击痛阳性,左大腿活动受限,中段可见皮肤裂口;患者神志清、精神可;体温、血压正常,心肺听诊(-);颜面部多处皮肤擦伤。左股骨DR片示:股骨中段骨质断裂,断端成角畸形,周围见骨折碎块;胸部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完善各项常规检查未见其他阳性征象。入院4 d后,患者出现胸闷、气喘,双下肺出现湿啰音,血氧饱合度下降,复查胸部CT扫描示:双肺上下叶多发结节状、斑片状稍高密度影,边缘模糊,以上叶后段及下叶背段、后基底段为主;考虑脂肪栓塞,坠积性肺炎。给予抑酸、化痰、面罩吸氧、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7 d后复查胸部CT扫描示:双肺结节状、斑片状稍高密度影已完全吸收。随后行左侧股干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于术后1周症状好转出院。

\

 
2病例2

患者,董某,男,18岁,车祸致左股骨干粉碎性骨折、左足多发骨折,全身多处皮肤裂伤收住骨科。查体:左大腿畸形肿胀,局部压痛、叩击痛阳性,左下肢活动受限,可及反常活动、骨擦音及骨擦感;患者神志清、精神差;体温、血压正常,心肺听诊(-),腹部无膨隆,肝脾不大;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左股骨DR片示:股骨中上段可见多条骨折线,断端成角畸形,周围可见多块骨折碎片;左足第1趾末节趾骨骨折、第3~4跖骨骨折、中间及外侧楔骨骨折;胸部CT扫描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仅心肌酶相关指标偏高,余(-)。入院24 h后,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两肺散在湿啰音,血氧饱合度80%左右。胸部CT扫描示:双肺散在斑片状、结节状、云絮状稍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呈“暴风雪”征;双侧胸腔少量积液;首先考虑双肺脂肪栓塞;大便常规检查发现大量脂肪颗粒。逐转入ICU进行治疗,给予抑酸、化痰、面罩给氧、抗感染、支持、对症治疗,并给予甲强龙40 mg,1次/d,静滴。ICU治疗3 d后复查胸部CT示:原双肺渗出性病灶部分已吸收。继续治疗1周后复查胸部CT:两肺结节状、斑片状、云絮状稍高密度影已完全吸收,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已吸收。住院第16天进行左股干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1周症状好转后出院。

3讨论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直径约为10~40μm的脂肪颗粒进入血管腔阻塞血管、组织和器官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以突然发病,迅速累及多器官、多系统为特点,致死率较高。FES的病因有创伤性和非创伤性因素,大面积烧伤、大范围脂肪破坏、多发骨折、挤压综合征是其常见的病因,也可见于一些代谢性疾病,脂肪颗粒通过受损静脉进入循环系统,到达肺毛细血管床引起阻塞,同时血液中脂质的毒性代谢产物释放直接导致组织损伤、急性肺损伤,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功能不全或乳糜微粒凝集形成血栓,也可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肺血管及冠状血管反射性痉挛死亡[1]。FES肺栓塞的诊断,大多学者主张根据患者临床体征和表现,血氧饱合度及肺通气/血流改变采用排除性诊断方法,胸片及胸部CT扫描是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2]。

通过仔细观察和综合分析该2例肺脂肪栓塞的影像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后发现,CT扫描对肺脂肪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优势,肺脂肪栓塞的CT表现可分为肺泡型、肺间质型、混合型,其中肺泡型改变较为多见,以“暴风雪”样改变最有诊断价值。

胸部X线片和CT扫描能早期有效的发现肺脂肪栓塞,X线片早期常呈阴性,部分患者肺纹理增浓,或两肺弥漫性结节状、斑片状边缘模糊的渗出性病灶,严重者可出现“暴风雪”样改变或弥漫性实变影。但据相关文献显示,肺脂肪栓塞的影像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较常规胸片来说,CT扫描更具有优势。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内多发结节灶(直径常<10 mm),斑片状、云絮状渗出性病变或实变影,及肺间质增厚等改变,以两肺背侧及外围为著;伴或不伴有胸腔积液,常无心脏增大。肺动脉CTA对脂肪栓塞的检出率极低,仅少数可见外周肺动脉栓塞。形成以上CT表现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弥漫性肺泡内出血、水肿,肺间质出血及代谢反应炎症改变等[3]。

本文作者通过仔细分析并总结相关文献报道后发现,及时、准确的诊断肺脂肪栓塞能大力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有效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对存在脂肪栓塞诱因的患者,尤其对患有多处粉碎性骨折患者,一但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呼吸困难等异常改变,要及时进行胸部CT扫描,CT图像能早期、清晰地显示肺内多发结节状、斑片状、云絮状渗出性病变或实变影,以及肺间质增厚等改变,但由于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鉴别诊断比较困难,以创伤性湿肺及高原性肺水肿的鉴别诊断尤为困难,所以不仅要求诊断医生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及影像改变等要有深刻的认识,还必须结合临床病史、症状体征、并仔细对比患者检查前后影像变化,全面分析、认真鉴别、综合诊断方能做出准确诊断。

\

 
参考文献

[1]张月涵.脂肪栓塞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8,32(2):40-44.
[2]李仁杰,白祥军,李占飞.多发伤合并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诊治分析[J].创伤外科杂志,2013,15(2):136-138.
[3]任广城,苏文,许志霞.脂肪栓塞综合征肺部损害的影像学表现[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6):535-53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81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