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采用自拟眩清汤进行治疗的效果以及对临床各指标的影响。方法于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接收的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选取100例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银杏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给予自拟眩清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情况以及治疗后临床各指标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接受自拟眩清汤治疗效果确切,临床症状可得以显著缓解,各指标水平有所恢复,临床实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自拟眩清汤
本文引用格式:周晶.自拟眩清汤治疗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239,248.
0引言
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近年来临床发病率有所增长,该病主要由于脑动脉循环出现障碍所诱发,患者发病后多以头痛、头晕等为主要症状。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若机体长期处于脑供血不足的状态,易诱发脑梗死等疾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以及生命安全。对于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来说,常规治疗见效缓慢,无法完全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病情发展易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因此近年来开始采用中医治疗该病。我国中医学认为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属眩晕等范畴,因此临床治疗主要以化瘀通络为主,故开始采用自拟眩清汤进行治疗。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采用自拟眩清汤进行治疗的效果以及对临床各指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接收的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中选取100例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42~73岁,平均(57.5±15.5)岁,病程4~7月,平均(5.5±1.5)月;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45~72岁,平均(58.5±13.5)岁,病程3~6月,平均(4.5±1.5)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对比。
纳入及排除标准:①均经临床检查得以确诊;②符合《中医内科学》[1]中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诊断标准;③患者知情同意;④本研究获我院批准;⑤严重脏器疾病患者、严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精神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治疗患者、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患者、病例资料脱落患者均不纳入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银杏叶片(生产厂家:哈尔滨好博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5358)治疗,2片/次,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给予自拟眩清汤治疗,方剂组成:葛根30 g、珍珠母30 g、茯苓20 g、川芎15 g、黄芪15 g、白术15 g、天麻15 g、钩藤10 g、甘草6 g,冷水煎服,1剂/d,分2次服用。
1.3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两组均治疗2个月后以《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为依据进行评价,以中医症候积分降低95%以上,且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治愈;以中医症候积分降低70%~95%,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为显效;以中医症候积分降低30%~69%,且临床症状逐渐恢复为有效;以中医症候积分降低30%以下,且临床症状仍然存在为无效。
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评价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满分30分,分值越低说明中医证候缓解情况越好,指标包括头痛、头晕、失眠等。观察指标:包括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以及脂蛋白a、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行SPSS 20.0分析,计数资料选择2检验,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P<0.05代表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表1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82.00%,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表2中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各指标水平对比
表3中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可以认为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属脑血管系统疾病,中医学中曾提出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主要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年老体虚或情志失调等因素所导致,近年来临床上多采用银杏叶片治疗该病,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用药后可使得患者脑部血流量得以增加,脑循环状态得以改善,并且能够起到保护患者脑细胞免受进一步损伤。经药理作用证实该药用药后可抑制血小板凝集,扩张血管,从而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眩晕症状。但结合近年来临床接诊情况可知,单一用药仍存在较大局限性,患者预后价值较差。
我国中医学认为治疗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应以改善脑部循环以及缺血状态为主,并且临床上中医治疗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黄帝内经》[3]中曾对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相关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认为导致眩晕的最主要因素为痰瘀阻络,故提出了联合采用自拟眩清汤进行治疗的方式。自拟眩清汤方剂中,葛根用药后可升阳止泻、生津止渴,主治阴虚消渴、脾虚泄泻;珍珠母则常用于治疗头眩耳鸣,具有安神之功效;茯苓可健脾宁心,并且经药理作用证实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川芎则可活血祛瘀、行气开郁,是治疗头痛眩晕等症的常见药物;黄芪具有补气之功效,可治疗肺气虚证、气虚衰弱等症;白术则可治疗郁结气滞、胀闷积聚;天麻可祛风通络、息风止痉、平肝潜阳;钩藤具有较为理想的镇静作用;甘草则补脾益气,并起到调和药性的作用。以上药物联合使用,进一步发挥了活血祛瘀、疏通经络的作用,因此临床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与姜伟华[4]学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并且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与治疗前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脂蛋白a、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符合谢军朋等[5]学者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自拟眩清汤可用于治疗痰瘀阻络型慢性脑供血不足,能够使得患者各指标水平快速恢复,临床症状快速缓解,具有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晓东,苏晔,王诗卉,等.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8,41(2):23-25,29.
[2]东潇博,王革生,宋崇文,等.自拟化痰活血通络汤在急性脑卒中恢复期(痰瘀阻络证)患者中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0):175-176.
[3]李恒.自拟葛根定眩汤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7):119-120.
[4]姜伟华.氟桂利嗪胶囊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7,28(S1):448-449.
[5]谢军朋,谢桥.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研究[J].光明中医,2017,32(24):3606-360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