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孙思邈的医德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唐以前医家经典的基础上集其大成的医德思想,通过诊疗实践的检验、调整和总结,形成一套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与可操作的行为规范。本文从尊重生命、“医”“文”通修、德艺双修、仁慈为本、清正为风、谦敬为法以及独重妇儿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剖析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挖掘其对当代的特殊价值意义。
关键词:孙思邈;医德思想;大医精诚;大医习业;当代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闫彦敬,李亚军.浅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当代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3):260-261.
0引言
中医在进行医事活动过程中,受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影响,催生出了医德思想。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过中医经典著作的文献记载与历代名医的言传身教,将中医医德思想继承并发扬。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作为集大成者,形成了完整的医德思想理论体系与可操作的行为规范。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孙思邈的医德思想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在今天,从国家到地方到个人,都在倡导并学习孙思邈医德思想。较为著名的是陕西省铜川市举办的药王养生文化节,扩大了药王孙思邈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研究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无论是对医护人员从业,还是恰当处理医患关系均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中医传统医德是伴随着古代医家在医疗活动中践行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而形成的。唐以前,关于中医医德的文献记载有很多。伏羲氏“制九针”、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虽然真实性有待考证,但传说中已经蕴含着早期的医德思想萌芽。《周礼·天官·医师》以医生治病成功与失误的次数多少来考评医师,形成了以行医效果来评价医德高低的理据。《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疏五过论》与《素问·征四失论》专篇讨论了关于中医医德的内容,指出医家的态度与行为在诊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过失。《伤寒杂病论》对中医临床治疗的影响深远,但其序言中蕴含着的医德思想也为人称赞。不仅有详细记载关于医德的文献资料,历代医家也以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方式践行着良好的医德医风。扁鹊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六不治”原则,这也是对行医者的提醒和规范。东汉郭玉提出治病“四难”的观点,反映出郭玉重视医患关系。
虽然医学巨著与历代医家都在记录传承着医德思想,但并未形成系统化、正规化的医德规范制度。直至孙思邈集唐以前医者医德思想的精髓,创造出理论相对完整、可操作的医德思想体系。在著作《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中,尤以《千金要方》序言中的《大医习业》、《大医精诚》篇关于“精诚合一”的医德观的论述更是成为后世医家遵从倡导的典范。孙思邈将以大医精诚为总纲的医德思想体系发展完善,成为中国医德史上的重要标志,产生了深远积极的影响。虽然是集唐以前医德思想的大成,但其蕴含的精诚合一的医德思想对当代而言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1尊重生命是孙思邈医德思想的首要原则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序言中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认为医者首先应高度重视生命、以救人疾苦为己任。孙思邈始终拥有至重生命、一视同仁的情怀,告诫医生“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1],不应以“生命”为药,“生命”已死用小不用大,“鸡卵”须不得已而用之。
当今社会,医疗从业者良莠不齐,致使存在一些不珍视病人生命的现象。或对病人不负责,没有认真诊治疾病,没有正确处方用药,把病人生命置于危险境地;或因追求最大化的物质利益而枉顾病人生命。因此,身为医者,我们应时刻秉持尊重生命、病人为本的原则,对病人负责。除此之外,也应尊重其他物种生命,尽量避免拿“活物”入药。医者做到首先尊重生命,就是在践行医德。
2“医”“文”通修是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理论基础
孙思邈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的,不能肤浅地去学习医学理论。《大医精诚》中说病情是“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1],因此医生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辨别复杂多变的病情。医学理论博大精深,要想真正学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孙思邈认为医者还应熟读医经、了解诸家经典。精读“《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1],认真研习经典,师从大家、虚心求教,掌握中医理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大医习业》言:“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1]。
无论是已从业的医护人员还是在校医学生,医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武器[2]。要不断拓宽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不浅尝辄止,孜孜不倦地去探求医道之理,只有拥有精湛的医术才能实现治病救人的目标。“医”“文”通修有利于帮助医者建立完善丰富、具有延展拓宽性的理论体系,有利于更好地运用全面的医学知识指导临床。尤其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医学生是医学发展的后备储蓄力量,但受身边环境众多的诱惑,一些医学生对于本该掌握的医学理论学习深度与广度不够,自身的医学专业素养令人堪忧。加大孙思邈医德思想在医学院校的宣传教育力度,进行校园医德文化建设,宣传倡导医学生“医”“文”通修,有助于确立医学生救死扶伤的医学志向、端正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掌握扎实牢固的专业知识,培养优秀的医学生,为医学发展提供人才。
3德艺双修是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总体要求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核心要义是“大医精诚”,“诚”是医生的核心价值观念,把医者自身的品德修养作为衡量医德的重要标杆。孙思邈不仅注重“内修”医德,也注重结合“外修”方式即德性主体的外在行为表现[3]来达到德艺双修的目的。这个便是指孙思邈把医术纳入医德思想中,倡导大医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断习业,提高业务水平;在治疗过程中要用心去诊治病人,认真分析病因病机,运用正确的治则治法,避免出现因医者治疗不当而使病人出现问题甚或伤及性命的事故。孙思邈重视医者专业水平,把医术的好坏纳入评价医德的体系中,从外在行医之道来提高自身医德修养。
医生的医德医术水平是整个医疗行业必须重视以及亟待提高的问题。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医院数量急剧增多,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医生医德医术的高度关注。孙思邈受儒家伦理思想影响,重视仁医仁术,提倡医者要精勤不倦地治学、潜心研修医道,以自身高尚的品德素养真诚地对待病人,以精湛的医术治疗患者。这种医德思想对于现代中医药从业人员的知见、能力、修养、智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高超的医术是在持之以恒的学习知识过程中以及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中获得的。医护人员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医疗水平;同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学习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有利于端正医疗作风、帮助医护人员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专业技能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为现代医药事业做贡献。
4仁慈为本是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根本保障
受儒家仁爱伦理思想影响,孙思邈认为医生治病,首先要从心出发,做到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满怀救死扶伤的悲悯慈爱之心,树立普救含灵、做“苍生大医”的远大志向。再者,病人来就医时,不论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1],都应一视同仁,保持仁爱之心,把病人当做亲友般对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身为医者,治病救人是天职,不能因担心自我的吉凶祸福,而不积极为病人治疗。孙思邈希望医生可以换位思考,体会病人的患病苦楚,做到“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做功夫形迹之心”[1]。面对患有疮痍、下痢,臭秽的病人,要以凄怜忧恤之心去关怀患者,不能生起嫌弃之意,更不能有芥蒂之心。
孙思邈所倡导的以病人为中心、为患者服务,始终怀有仁慈救济之心的医德思想体现了“以尊重病人人格、维护病人利益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倡导的是以病人为中心,注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对人的价值的重视,这正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实质所在。”[4]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医闹事件屡见不鲜,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事关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因此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需求是迫切的。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中蕴含着的人文理念可以被不断挖掘研究来服务于当代医患关系。在顶层设计中融入人本理念,有利于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在医学院校和医院机构等地开设相关课程,宣传推广孙思邈的医德思想,培养医学生和医护人员的人文情怀,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形成稳定的医疗行业形势。
5清正为风是孙思邈医德思想的行为规范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1]。医生到患者家里出诊时,要不被外物诱惑,不慕富贵、不享娱乐、不享美食。孙思邈提倡医生要正确看待义利观,批评谴责有些医者因“安然欢娱,傲然自得”而将病人置于苦楚之地不顾的做法。
物质欲望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充斥在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个行业都会有一些深受其害的工作者。身为一名医者,当穿上白衣、进行医学誓言宣誓的时候,也就意味着我们承担责任、规范自身的开始。要学习孙思邈一生淡泊名利,不因世俗的功名利禄而影响济世救人的医者本心。要时刻遵守清正为风的行为规范,不贪恋荣华富贵,不被物质利益所诱惑,不因权与钱而做出违背医者治病救人的天职和初心的行为。当一心只为病人着想,而不是首要去追逐利益,是医生高尚的医德体现,也是整个行业日趋规范的体现。
6谦敬为法是孙思邈医德思想的职业操守
为医之法就是指医生要遵循的规矩法则。孙思邈认为医生的常态之法是对待自身和同行都要知礼守礼。从自身出发,不能“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面对同行从业者,不能“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毀诸医,自矜己德”[1]。
孙思邈谦敬为法的医德思想放在当代而言是医护人员应该遵循的职业操守。医者自身要注意保持君子的内涵修养,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能态度散漫地对待医事活动;要以严谨的态度,不断研习医道,不能傲慢张狂。面对同道时,要懂得谦逊待人、尊重同行。人们常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职业规则约束着医生,容易降低医者在民众中的形象,容易造成医患关系的紧张。
7独重妇儿是孙思邈医德思想的超凡之举
孙思邈最早正式提出妇女幼童应当受到特殊重视的问题,这种生命伦理观念为医德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血液,堪称时代的超凡之举。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少小婴孺方上》篇中指出“夫天生民之道,无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今斯方先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者,则是崇本之义也。”强调妇女儿童因生理病理的特殊性,应受到更多的重视。
现今我们社会的进步,妇女儿童的地位已大大提高。但对当今而言,孙思邈独重妇儿的医德思想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沿袭并发展重视妇女儿童的医德思想,是身为医护人员应当展现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人文关怀精神。
综上所述,分析孙思邈医德思想的根由有三,他始终相信因果报应的宗教说法,始终坚持在治病救人过程中贯彻儒家的忠恕之道,始终怀有志存救济的情怀。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被视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两者是相通的又是不同的。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更为全面,具有操作性更强的实践性。深入研究孙思邈医德思想内容,对于当代的医护人员、医学教育、医患关系和中医伦理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2,1.
[2]柯利民,徐阳孙.试论医德[J].中医药学报,1981(03):24.
[3]张冬青.孙思邈德性伦理思想探析——以《大医精诚》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7,30(05):648.
[4]王彩霞,张君,张希晨.医学伦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