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防预措施。方法随机在本院选取94例进行临床生化检验的患者并采集血液,将血液标本随机标记为47例对照组与47例观察组,观察组做溶血处理,而对照组不做溶血处理,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生化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总胆固醇以及总蛋白四项检验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两项检验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肌酸激酶、甘油三酯、肌酐、血尿酸以及尿素氮五项检验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现象会严重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结果,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防预措施,尽可能避免发生溶血现象。
关键词:临床生化检验;溶血现象;防预措施
本文引用格式:胡春雷.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防预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6):175-176.
0引言
溶血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由于红细胞发生破裂从而导致血红蛋白从中溢出的现象[1],突然低温冷冻或化冻、低渗溶液、过酸过碱以及机械性的强力振荡等因素均可导致溶血现象的产生。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溶血现象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从而无法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严重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2],更有甚者可导致部分患者由于生化检验结果的偏差,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使患者的生命健康与生活质量均受到严重影响,也在无形中加重了医务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所以,为确保临床生化检验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生化检验过程当中应当采取相应的防预措施,将出现溶血现象的几率降至最低[3]。本研究探讨分析了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防预措施,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94例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进行临床生化检验的患者,将他们随机分为47例对照组与47例观察组,同时进行血液采集,其中男性与女性分别有51例与43例,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58岁,平均为(39.2±5.7)岁。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可以发现,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可以进行。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生理检测正常,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排除患有严重血液病与贫血的患者。
1.3方法
在清晨采集所有患者的空腹静脉血,将血液样本置于真空试管中,将观察组患者的血液样本做溶血处理并标记为溶血血清样本,而对照组患者的血液样本直接标记为未溶血血清样本,将所有样本均置于Bayer2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进行临床生化检验。
1.4观察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进行观察,检验项目主要包括丙氨酸转氨酶、肌酸激酶、天冬氨酸基本转移酶、高密度脂蛋白、总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直接胆红素、血尿酸、总胆红素、肌酐、尿素氮以及三酰甘油等指标。
1.5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有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均采用SPSS 21.0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当P<0.05时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生化检验结果,由表1可以得出,两组患者的肌酸激酶、甘油三酯、肌酐、血尿酸以及尿素氮五项检验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总胆固醇以及总蛋白四项检验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两项检验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体内的溶血现象主要是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已不足以应对红细胞的破坏速率从而导致的贫血,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与内在缺陷是其主要致病因素。红细胞外部因素异常主要包括新生儿溶血、感染等,内在缺陷主要包括珠蛋白异常等。
在临床生化检验过程当中,生化检验的结果收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传统的血清分离过程中速度比较慢导致血液中部分有效成分会被破坏[4],另一方面溶血现象也会对检验结果产生严重影响[5]。溶血现象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比较常见,抽血速度太快、患者抽血时负压过大、血液试管被污染以及血清分离速度太快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溶血现象的出现[6],从而严重影响检验结果,主要对胆红素、酶类以及电解质产生较大影响,使这几类指标水平出现偏差或异常,无法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5]。
本文探讨分析了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白蛋白、总胆固醇以及总蛋白四项检验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两项检验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而肌酸激酶、甘油三酯、肌酐、血尿酸以及尿素氮五项检验指标均无明显差异。由此可以得出,溶血现象对肌酸激酶、甘油三酯、肌酐、血尿酸以及尿素氮五项检验指标无显著影响,而对其余6项检验指标产生了严重影响,指标出现严重偏差。
因此,为避免溶血现象的产生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医院应当在进行临床生化检验过程中采取以下防预措施:(1)采购正规厂家生产的真空采血器、仪器以及相关配套试剂[7],并在采血前将这些器具进行无菌处理;(2)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无菌采血,为避免采血过程当中红细胞被破坏应防止过度振荡血液标本,必要时可以适当使用抗凝剂;(3)加强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训,使其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从而确保检验人员能够完全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正确、规范的操作,当出现溶血现象时能够及时处理,尽可能地将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降至最低[8]。
总而言之,溶血现象会严重影响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导致检验结果出现重大偏差,医院有必要积极采取防预措施,尽最大可能避免溶血现象的产生,使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高玲玲.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影响的观察及预防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6):115-116.
[2]张敏,霍永慧,王少丽.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预防要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2):159,161.
[3]任建丽.探究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7):139.
[4]徐燕军,黄美恋.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13):87-88.
[5]张曼丽.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对应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97):149-150.
[6]明炎焦,惠丽红.血液标本溶血干扰对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3):148-149.
[7]Ludolph R,Schulz PJ,Chen L.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Mass Media Exposure on the Uptake of Preventive Measures by Hong Kong Residents during the 2015 MERS Outbreak: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Perception of Concern[J].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2018,23(1):1.
[8]Gallo F,Fossi C,Weber R,et al.Marine litter plastics and microplastics and their toxic chemicals components:the need for urgent preventive measures[J].Environmental Sciences Europe,2018,30(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