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颅内压监护在软通道穿刺外治疗脑出血中的作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30 15:25:5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颅内压监护在软通道穿刺外治疗脑出血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在2017年1月至2018月12月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8例作为研究对象,由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4例,所有患者均实施软通道穿刺外治疗,其中实验组患者在颅内压监护下配合治疗,对照组即为常规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脑出血恢复效果、血肿排空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肿排空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更短,差异显著,具有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脑出血的恢复效果较对照组更佳,其中恢复效果良好的占81.25%,而对照组为65.63%,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护在软通道穿刺外治疗脑出血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缩短血肿排空时间和住院时间,使患者能够有效地恢复。

关键词:颅内压监护;软通道穿刺外治疗;脑出血

本文引用格式:洪庆锋.颅内压监护在软通道穿刺外治疗脑出血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4):52-53.

0引言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状况,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目前临床医疗上针对此情况常常予以软通道微创穿刺外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开颅手术渗血不止或止血困难的情况[1-3]。然而此方法的预后情况还是不太理想,无法准确地抽吸血肿量,进而影响了术后的恢复效果。本研究对此探讨了在颅内压监护下予以软通道穿刺外治疗的效果,详情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7年1月至2018月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脑出血患者中选择128例作为研究对象,由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4例,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39~75岁,平均(60.51±3.44)岁,平均出血量为(48.31±19.67)mL;实验组64例,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40~76岁,平均(61.17±3.56)岁,平均出血量为(47.45±18.39)mL。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后得知组间差异微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对比性研究。

1.2方法

手术前进行常规头颅CT扫描检查,按照血肿的最大层面确定头皮定位点,以作为软通道的穿刺点。对照组实施常规软通道穿刺外治疗,步骤如下:①根据定位点切开头皮、进行颅骨钻孔,注意避开大动脉中央功能区。②然后用颅内血肿引流管进行穿刺,注意刺入深度为血肿中心到穿刺点的距离。③利用5mL的注射器予以适当的速率进行血肿抽吸,控制抽吸量为患者血肿量的1/3左右。然后固定好引流管,结束手术。④术后24h内进行CT复查,观察患者引流情况,必要时根据患者的血肿引流和残留等情况,向血肿腔内注射适量的尿激酶等处理,但必须注意血肿有无增加的情况。

实验组实施颅内压监护软通道穿刺外治疗,基本流程与上述一致:①进行穿刺前先放置颅内压监测仪,调零后将其监测探头置于脑皮层下血肿中心3~5cm的脑实质内,记录好初始颅内压。②实施血肿穿刺,详细步骤与对照组一致。③穿刺完毕后,根据颅内压监测仪记录的数值,进行血肿抽吸,当颅内压下降到15 mm Hg时停止抽吸,并记录相应抽吸量。④观察患者的颅内压变化,等待15min后,如果颅内压数值浮动≤5 mm Hg,则停止手术;如果数值浮动变化>5 mm Hg,则继续抽吸血肿。如此反复多次操作确保颅内压趋于在15mmHg趋于稳定。如果颅内压呈上升趋势,则很可能出现再出血的症状,适时可选择另做开颅手术。⑤手术后颅内压监护2周,根据颅内压情况进行相关护理,包括调整引流管进行相关降压治疗、血肿腔注射药物等。按照颅内压大小问题进行细致的用药处理,以控制颅内压<20mmHg[4-5]。

1.3疗效标准及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血肿排空时间和住院时间,数值越小,表明治疗效果越好。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进行评价:①5分:恢复良好,尽管有轻度缺陷,但已恢复正常生活;②4分:轻度残疾,但可独立生活,能在保护下工作;③3分:重度残疾,日常生活需要照料;④2分:植物生存,仅有最小反应(如随着睡眠/清醒周期,眼睛能睁开);⑤1分:死亡。研究中对患者的恢复效果情况进行数量统计,评分为4~5分表示恢复效果良好,1~3分表示恢复效果不良。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分析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的血肿排空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更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


2.2两组患者的恢复效果分析

实验组患者脑出血的恢复效果较对照组更佳,且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2所示。


\


3讨论

目前,临床上针对脑出血的治疗,逐渐趋于应用微创、显微、神经内镜等技术来提高治疗效果,但是在血肿清除的过程中,还会受患者颅内压的影响致使止血治疗失败[6]。因此,在对脑出血患者进行穿刺引流治疗时,需要格外关注患者的颅内压状况,尽可能地避免因颅内压过低或降低速度过快导致再次出血,增加缺血再灌注损伤。所以本研究实验组治疗时,全程应用了颅内压监测仪予以监护,并根据颅内压的变化情况来控制适量的抽吸过程,以达到缓慢降低颅内压的效果,使颅内压起伏变化稳定,降低了脑组织的损伤,提高了机械性压迫止血的效果[7-8]。同时,在手术后继续监测患者的颅内压情况,并对注药护理进行了严格控制,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再发生出血的风险。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了患者术后恢复效果更好,所以颅内压监护在软通道穿刺外治疗脑出血中具有良好的作用,适合推广。

参考文献

[1]阳建国,钟兴明.颅内压监测下控制性减压在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8,17(5):507.
[2]Huh J,Yang SY,Huh HY,et al.Compare the Intracranial Pressure Trend after the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between Mas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ic and Major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Journal of Korean Neurosurgical Society,2018,61(1):42-50.
[3]陆明雄.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穿刺引流术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8,11(8):762-764.
[4]黄博婷,陈宏武.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中的应用和护理[J].中国校医,2017,31(1):55-56.
[5]Picetti E,Caspani ML,Iaccarino C,et al.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after primary decompressive craniectomy in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clinical study[J].Acta Neurochirurgica,2017,159(4):615-622.
[6]鲁春鹤,付振宇,宋宏伟,等.颅内压监测下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型丘脑出血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18,46(4):85-86.
[7]柳浩然,吴海权,辛续伟,等.颅内压监测下定向穿刺置管联合血肿外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22):55-58.
[8]郭东亮,张晓宇,王娜.颅内压动态监测下行多靶点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J].实用老年医学,2018,32(10):56-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03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