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评价与研究手术方式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疗效。方法病例时间: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74例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患者,将74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方式平均分为两组,常规组37例采取后颅窝减压术治疗,研究组37例采取后颅窝减压术联合小脑扁桃体下极部分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一周、三个月、六个月治疗总有效率均比常规组高;研究组发生4例并发症(10.81%),比常规组的3例(8.11%)高,差异较小,P>0.05。结论后颅窝减压术+小脑扁桃体下极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治疗效果比较卓著。
关键词: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脊髓空洞症;手术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高玖峰,李犇,郭华.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手术疗效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147-148.
0引言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也被叫做Chiari畸形,主要是指小脑扁桃体下降至枕骨大孔平面以下,对于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是非常明确,头痛、感觉障碍、肌肉萎缩等是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脊髓空洞症是该疾病的常见合并症[1-2]。本次研究在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选取74例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患者,应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比较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时间: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研究对象:74例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患者,将74例患者采取随机数字方式平均分为两组,常规组37例:包括14例男性患者和13例女性患者,年龄区间在23~65岁之间,平均(48.1±11.2)岁;研究组37例:包括15例男性患者和12例女性患者,年龄区间在22~66岁之间,平均(48.7±11.5)岁;不同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计算差异较小,P>0.05,结果可以形成有对比。
纳入标准:(1)74例患者均符合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诊断指南与标准,且合并脊髓空洞症;(2)所有患者知情并同意本次研究;(3)研究在开展之前已经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批。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器官组织、精神疾病患者;(2)排除不耐手术治疗患者。
1.2方法
常规组37例采取后颅窝减压术治疗,治疗过程: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麻醉,使其处于俯卧体位,用支架固定头部,在颈枕区后正中部位行切口,分离颈部肌组织,将枕骨鳞部、寰椎后弓充分暴露在手术视野内,去除部分鳞部和枕骨大孔后缘,建立大概为3cm×3cm的拱门状骨窗,去除过程中注意不要损伤两侧椎动脉,在骨窗部位魔钻打孔,以“Y”形式切开硬脑膜,将双侧小脑半球下部、下疝小脑扁桃体显露出来并进行分离,分离过程中要确保蛛网膜的完整性,剪开硬膜边缘,使其形成三角形硬膜缺损,重新搭建枕大池,缝合过程要严密仔细,避免脑脊液遗漏,利用人工硬脑膜扩大修补硬膜,完成后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3]。
研究组37例采取后颅窝减压术联合小脑扁桃体下极部分切除术治疗,治疗过程:后颅窝减压术与常规组一致,在以“Y”形式切开硬脑膜后,探查小脑扁桃体与脑干之间的粘连情况并进行松解,部分切除下疝小脑扁桃体,使其可以正常缩回枕骨大孔,缩回高度为枕骨大孔水平以上,对第四脑室进行疏通,确保脑脊液流通通道畅通,利用人工硬脑膜扩大修补硬膜,完成后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切口[4]。
1.3观察指标
观察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下两组的临床疗效,显效:头痛、感觉障碍、肌肉萎缩、呼吸窘迫等临床表现等基本全部消失,MRI影像学检查发现小脑扁桃体回缩较好,脑积水、脊髓空洞症等恢复正常;有效:临床表现、MRI影像学检查结果有所好转;无效:临床表现、MRI影像学检查无任何改善迹象[5-6]。总有效率=(显效+有效)÷37×100%,分别比较术后1周,术后三个月,术后半年。
观察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下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软件统计数据,计数资料(%)表示,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比较
2.1.1术后1周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3.78%,常规组为72.91%,差异较小,P>0.05,见表1。
2.1.2术后3个月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59%,常规组为75.68%,差异明显,P<0.05,见表2。
2.1.3术后6个月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30%,常规组为83.78%,差异明显,P<0.05,见表3。
2.1.4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发生4例并发症(10.81%),比常规组的3例(8.11%)高,差异较小,P>0.05,见表4。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属于常见先天性发育异常疾病,大部分患者都会同时合并脊髓空洞症,临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为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可以解除枕骨大孔对小脑、脑干脊髓、以及其他周围神经的压迫,分离蛛网膜粘连情况,从而改善神经症状,缓解脑脑积水情况,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7-8]。后颅窝减压术是临床常用手术方式,其目的在于切除部分枕骨,进而扩大后颅窝,使脑脊液流动畅通,维持颅压稳定,该种手术方式在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的同时可以缓解脊髓空洞症,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空洞情况,术后容易再次并发脊髓空洞[9]。小脑扁桃体下极部分切除术中通过部分切除小脑扁桃体下疝,能够更加充分将第四脑室暴露出来,完全疏通脑脊液循环,解除压迫因素,进而有效缓解症状[10]。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后颅窝减压术+小脑扁桃体下极部分切除术治疗的研究组术后1周有效率为83.78%,常规组为72.91%,差异较小,P>0.05,术后3个月有效率为94.59%,常规组为75.68%,差异明显,P<0.05,术后6个月有效率为97.30%,常规组为83.78%,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发生4例并发症(10.81%),比常规组的3例(8.11%)高,差异较小,P>0.05,说明联合手术方式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并脊髓空洞症的效果优于单一手术,因为小脑扁桃体下极部分切除术可以有效弥补后颅窝减压术存在的局限,两种手术联合可以发挥更大的治疗效果。
综上,后颅窝减压术+小脑扁桃体下极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并脊髓空洞症,治疗效果比较卓著。
参考文献
[1]马志明,王义荣,马俊.后颅窝容积与ChiariⅠ畸形及其手术疗效的关系[J].中国临床研究,2018,31(09):118-120.
[2]顾绍魁.小脑扁桃体下疝切除术治疗Chiari畸形并脊髓空洞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6):25-26.
[3]周小熳,张恒,高文昌.小骨窗后颅窝减压联合小脑扁桃体切除治疗ChiariⅠ型畸形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8,34(09):1379-1382.
[4]张宗永,谭玉堂,欧阳陶辉,等.Chiari畸形Ⅰ型并脊髓空洞症手术治疗策略[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7,16(1):69-71.
[5]贾崇,李红伟,吴俊儒,等.小脑扁桃体软膜下切除术与硬膜扩大修补术治疗ChiariⅠ型畸形并脊髓空洞的疗效观察[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7,27(11):1013-1018.
[6]牛海涛,杨明,张艳艳,等.不同手术方法治疗Chiari畸形Ⅰ型合并脊髓空洞的效果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8,30(10):72-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