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解剪法”改善脑瘫儿童剪刀步态的临床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06 09:57: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解剪法”改善脑瘫儿童剪刀步态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2010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瘫儿童下肢剪刀步态患儿27例进行对比治疗对比观察,给予对照组12例患儿实施“常规推拿手法”,给予治疗组15例患儿实施“解剪法”,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脑瘫儿童下肢剪刀步态患儿治疗后的股角度数改善情况、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效果、肌力改善情况、粗大运动GMFM66项量表分值及Ashworth痉挛分级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在临床中应用解剪法,能够有效的改善患儿下肢功能。即在对患儿治疗后的改善情况发现,儿童大腿内收肌群张力出现明显下降,股角明显增大。儿童在治疗后,肌张力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下肢运动阻力减少,患者就能够自主的支配运动,减少由于双下肢病理性联合反应而影响患者的步行能力。

关键词:解剪法;脑瘫儿童;剪刀步态;洪学滨

本文引用格式:张鸿雁,王玥,洪学滨.“解剪法”改善脑瘫儿童剪刀步态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140-141.

0引言

脑性瘫痪主要是指胎儿在发育的过程中或者婴幼儿发生的一些非进行性损伤后,从而使得幼儿的活动受到了阻碍。其主要表现为:幼儿运动和姿势发育持续性障碍综合征。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所引起的不适主要表现在:感觉和认知功能障碍;无法进行交流和行为上受限制等,更加严重的还会伴有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当脑瘫患儿发的肌张力和肌力等产生异常的情况下,就会出现病理反射现象,在受到原始反射持续和出现继发的挛缩畸形等原因,就会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步行,即主要表现出特殊的病理性步态和产生严重的步行功能障碍。因此,只有对脑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才能有效的帮助儿童改善步行的能力,使得儿童[2]。为了分析“解剪法”改善脑瘫儿童剪刀步态的临床效果,我院针对收治的患儿27例进行了对比观察。

\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针对2010年9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脑瘫儿童下肢剪刀步态患儿27例进行对比治疗对比观察,对照组12例患儿中男7例,女5例;年龄在3-12岁,平均(6.35±1.45)岁;治疗组15例患儿中男8例,女7例,年龄在2-13岁,平均(6.32±1.47)岁。两组脑瘫儿童下肢剪刀步态患儿之间对比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可对比。

1.2方法

1.2.1给予对照组12例患儿实施“常规推拿手法”,患儿仰卧位,医者立其旁。掌揉内收肌群,再用拇指拨内收肌腱,反复施术。令助手压住一侧下肢,医生一手扶膝一手握踝,反复屈伸另侧下肢。患儿双下肢自然伸直,令助手压住一侧下肢,医生一手扶膝一手握踝,用适度的力量将患儿双下肢分开,在感觉阻力时稍坚持数秒后缓慢放松,反复施术。

1.2.2给予治疗组15例患儿实施“解剪法”,患儿在仰卧后,在对患者一侧的下肢进行固定后,需要对另一下肢进行操作,在对双下肢进行交替进行操作。首先,临床医生的治疗的顺序为将患儿第一足趾屈曲-屈膝屈髋-大腿外展。这时需要注意的就是患儿在治疗期间膝关节需要紧贴床面,医生运用拇指对患儿痉挛紧张的大腿内收肌群进行轻柔。其次,当患儿的大腿内收肌有稍微的松弛时,加大下肢的外展角度,如果外展有抵抗时,需要再次对大腿内收肌进行轻揉。最后,对在患者的外展角度加大时,需要对第2、3手法进行充分,以得到最为合适的限度,其中这种限度主要是患儿的承受能力为主。患者的治疗周期为3个月,从入组时间治疗后,其治疗的总次数为60次[3-5]。

1.3观察指标。针对两组脑瘫儿童下肢剪刀步态患儿治疗后的股角度数改善情况、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效果、肌力改善情况、粗大运动GMFM66项量表分值及Ashworth痉挛分级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①患儿治疗后股角测量:扩大10度以上为显效,扩大5-10度为有效,扩大小于5度为无效。②在对痉挛分级评定进行有效的修订后,根据患者治疗的实际情况,如果患儿的肌张力下降到2级,就说明该评定的结果为显效;如果下降到1级,评定结果为有效;如果在持续下降但是并没有达到1级,则就表明评定的结果为无效。③采用GFM66测试量表评定:共5各功能区,其总项为66项,其中这些项内容都是根据4级标准进行评分:其中0分代表完成的任务较低;1分表示能够完成一小部分的任务;2分表示能够完成10%以上的任务;3分表示其任务能够全部完成。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若P<0.05代表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2.1两组股角改善效果比较。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1例,无效2例,显效率80%,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0例,显效率66.7%,总有效率100%;两组显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7,P>0.05)。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28,P>0.05)。
2.2两组股角度数情况。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P<0.01,t=3.89,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P>0.05),见表1。


\
 


2.3两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效果比较。治疗组显效2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46.7%;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58.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7,P>0.05)。

2.4两组粗大运动GMFM66项量表分值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P>0.05)。与治疗前对比,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治=3.53,t对=4.47,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9,P>0.05),见表2。


\


2.5Ashworth痉挛分级。治疗组显效3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60%;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58.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05)。

2.6两组肌力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显效0例,有效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20%;对照组显效0例,有效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7,P>0.05)。

3讨论

脑瘫实际上就是从受孕初始直到婴儿期脑部发育不良所造成的综合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不正常。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脑瘫疾病康复的方式日益增多,同时中医康复的治疗方式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解剪法”在改善股角方面具有明显的疗效。在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运用解剪法可以有效的改变患儿的下肢功能。缩减患儿大腿内侧的收肌群张力,最明显的治疗效果为股角增大。因为在康复过程中患儿的肌张力得到明显下降,进一步缩减了其下肢的运动阻力,在这种情况下,患儿可以自由支配肢体进行运动,从而可以有效的控制双下肢产生的联合反应,进而增强患儿的步行能力。在这次研究中主要是运用中医推拿的揉、拔以及运动等综合性手法。拔法可以为患儿带来强烈的刺激,在肌肉组织上采用这种拔法可以刺激相应肌肉组织的功能,使患儿可以进行自主运动;揉法具有缓和、渗透、活血等特征,有利于加快患儿痉挛肌肉组织的血液循环,避免肌肉出现萎缩的情况。在患儿脑瘫康复过程中采用运动法使用下肢远端足趾关节的屈曲运动能够有效的规避对抗肌群产生的阻力,从而保持下肢的屈曲状态。医生操作方便快捷,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避免对患儿关节带来的硬性伤害。充分进行屈伸运动可以实现滑利关节的目的,避免使患儿关节出现痉挛的现象;两个下肢需要轮换的进行固定,然后使另一侧进行活动,通过这样可以避免患儿下肢出现联合反应。通过使用“解剪法”可以缓解患儿肌肉组织的紧张感,加大了两股间的开合角度为脑瘫患儿站立行走创造良好条件。

综上所述,“解剪法”改善脑瘫儿剪刀步态的临床效果显著,建议临床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张军艳.智力辅助步态练习对脑瘫患儿行走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10):104-108.
[2]王怡悦,叶芊,丁兴,等.三维步态指导下脑瘫患儿骨盆控制训练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15(68):13271.
[3]娄智,姚博,杨基海.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小儿脑瘫步态活动段检测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17,26(3):342-349.
[4]李世明,康平,李强.脑瘫青少年异常步态的柔韧性训练干预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7,32(01):6-12.
[5]孟建国,门洪学.脑瘫分型治疗研究(141例远期随诊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2(3):187-19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02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