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躯干控制训练,给予研究组患者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功能恢复效果。结果在治疗之后,两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测验,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的各项评分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给予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具有显著效果,能够促进运动功能康复,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康复作用
本文引用格式:彭亮.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1):92-93.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suspending trunk control training on motor function in stroke sequela
PENG Liang(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Wuhan,430015)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the training of the trunk under the suspension on the motor function of the sequela of stroke.Methods A total of 58 stroke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trunk control training,and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given the training training of the lower trunk.The functional recovery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trunk control ability test,functional walking grading scale score,Berg balance scale and 10m maximum walking speed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and the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Group,P<0.05.Conclusion The training of the lower trunk control for patients with sequelae of stroke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and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motor function,so it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Suspended lower trunk control training;Stroke sequelae;Motor function;Rehabilitation
0引言
脑卒中后遗症的表现主要是发病后所出现的步速过慢,步态异常以及行走不稳等运动障碍问题,为了全面降低医疗成本,因此该类患者大多食杂社区或者家庭中进行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比较注重锻炼患肢,没有注重训练躯干功能控制,无法达到全面康复效果[1]。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现将此次研究报告作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患者共有29例。其中,对照组中,男15例,女14例;年龄在55-75岁,平均(61.3±4.3)岁;研究组中,男16例,女13例;年龄在57-79岁,平均(63.4±4.2)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训练方法,患者在入组之后需要由康复治疗师进行治疗,主要包括物理治疗,肢体运动以及针刺疗法,50 min/d,连续治疗20 d。在此基础之上给予研究组患者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具体操作如下:研究组患者每天需要完成5次/组,共4组的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患者采取仰卧位,将双侧膝关节悬吊,在保持20 s之后需要更换为侧卧位,将双侧膝关节悬吊,时间控制在20 s,健侧卧位悬吊双侧膝关节,时间控制在20 s,连续治疗两个疗程[2]。对照组患者每天完成5组桥式运动,若患者患侧躯干核心肌肉力量不足,无法完成单桥运动的患者给予双桥运动疗法。患侧躯干核心肌肉力量比较好的患者,则给予单桥运动疗法,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1.3疗效评价。①躯干控制能力测验:对患者旗杆控制能力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患侧转身,向健侧转身,从仰卧位到坐位以及坐位平衡。总评分为100分,测验完成良好者计为25分,以不正常方式完成测验者计12分;无法完成测验者计为0分。
②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使用该量表对患者行走能力进行评价,行走速度大于20 m/min且可以独立上下阶梯计为5分,无法行走和站立患者计为0分。③Berg平衡量表:使用该量表对患者平衡功能进行评价。④10 m最大步行速度对患者步速进行测量。
1.4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患者数据资料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对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68%,两组患者在总有效率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
2.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与生存质量。在给予两组患者训练干预之后,对照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为
(71.58±9.87)分,生存质量为(79.23±12.07)分;研究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为(85.18±13.45)分,生存质量为
(92.02±17.11)分;两组患者在生活自理能力与生存质量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肢体功能,平衡功能以及10 m最大步行速度。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为(84.15±12.15)分,平衡功能评分为(41.08±3.15)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评分为(0.57±0.21)m/s;对照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为
(66.14±11.09)分,平衡功能评分为(32.67±2.09)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评分为(0.42±0.11)m/s。从上述结果能够看出,研究组患者在肢体功能,平衡功能以及10m最大步行速度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属于近年所提出的新型锻炼方法,在锻炼时患者处于悬吊状态,此种锻炼方式不属于稳定支撑面,因此为了确保平衡,需要全面调动肌肉本体感受器对肌肉的神经进行支配,这样能够对核心区表层肌肉进行锻炼和激活,全面改善患者平衡能力,站立能力以及协调能力。脑卒中后早期实行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此时可以利用自发性姿势和正常反射调节肌张力,这样能够对血液循环起到改善作用,避免肌肉萎缩和肌肉痉挛,激活肌肉功能。
其次,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方式能够利用悬吊部位,体位以及悬吊绳子长短都会增加动作难度,全面激发患者运动主动性,加强肢体功能。按照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之后,两组患者躯干控制能力测验,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和10 m最大步行速度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的各项评分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从上述研究结果能够验证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遗症期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
综上所述,给予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具有显著效果,能够促进运动功能康复,因此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四海,朱珊珊,陈湘鄂.悬吊运动联合姿势控制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8,33(03):203-206.
[2]黄辉.悬吊下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运动功能的作用效果[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8,32(02):171-1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