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B超检测对成熟期白内障术前眼底病变评估的应用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0-02-24 14:07:4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B超检测对成熟期白内障术前眼底病变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眼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入院接受治疗的成熟期白内障患者50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采取第五代OCT进行检测,并在此检测基础上,增加B超诊断检测,分析观察患者的眼底病变,并对其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探究。

结果经诊断检测后,第五代OCT的诊断结果,所检测出的眼底病率,相比较B超诊断检测眼底病变率虽然有优势,但在白内障患者的眼底病变诊断中,却存在先天劣势,且机器设备的适用性,B超检测也占有较大的优势。

结论在临床中,B超检测对于成熟期白内障术前眼底病变的诊断中,其病情诊断率显著,在诊断率方面虽然不如OCT诊断的准确率高,但B超技术相对OCT更加成熟,在临床使用中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对基层社区的应用,仍有较为广泛的价值。

关键词:B超;成熟期白内障术前;眼底病变评估

本文引用格式:何正瑞.B超检测对成熟期白内障术前眼底病变评估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1):176+178.

0引言

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造成患者眼盲率最高的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乃至工作,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1]。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现阶段的主要治疗方式,仍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措施[2]。

但根据以往的临床报告来看,成熟期白内障患者在完成手术后,其视力恢复的程度仍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造成这一巨大差异的病因,主要由于患者眼底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黄斑区病变[3]。因此为提升成熟期白内障患者,在术后的视力恢复,就需要提前诊断出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若能及时采取对应康复治疗,也能有效的确保患者的视力恢复[4]。为进一步探究,对我院眼科的成熟期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我院眼科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期间入院接受治疗的成熟期白内障患者500例(783只患眼),其中男273例,女227例;年龄60-80岁,平均(71.6±8.5)岁,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在对白内障临床疾病的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无角膜炎、葡萄膜炎、眼底病等临床病史。经临床统计分析诸患者的基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具有临床可比价值。

1.2诊断方法。针对所有患者进行诊断检测,均进行蔡司oct,第五代HD OCT-5000(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诊断检测,同一仪器的使用,均由统一位操作人员进行,主要诊断患者的眼部疾病。

利用仪器对患者患侧眼睛进行6方位扫描,扫描长度:5.92 mm,扫描结果采用彩色地图代表黄斑区厚度,观察患者眼部情况。以上诊断患者,在使用OCT诊断期间,同时进行B超诊断检测,探头频率:12.5 MHz,时间增益取水平轴向探测位,探头指示点指向颞侧,使患者晶体和视神经暗带能比较清晰的心实在扇面正中位置,观察患者视网膜、玻璃体,特别是黄斑区回声的强弱、有无粗糙、异常光带等情况的出现。

1.3临床观察指标。本次临床研究,主要根据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作为主要的评定标准,其中的眼底病变主要包括有黄斑水肿、黄斑前膜、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以及视网膜劈裂等。检出率=检出病变数/总眼数。

1.4统计学分析。本次临床统计,均由SPSS 17.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χ2进行检验,当检测结果P<0.05时,则表明本次临床统计结果符合统计学研究意义。

\
 
2结果

经诊断检测后,第五代OCT的诊断结果中,黄斑区异常眼87例,98眼(12.52%),而其中120例(156眼)患者有晶状体混浊,均无法采取OCT诊断检测,而通过B超诊断检测后,晶状体混浊患者检测出异常率为71例78眼,
包含晶状体混浊患者,黄斑区异常135例152眼(19.41%),经比较数据百分比,OCT在可用环境下,其临床诊断率要优于B超,但在在包含了晶状体浑浊患者之后,其诊断率却不如B超,具体数据如下表1所示。

\
 
经对比各组数据,OCT检测结果,与B超不检测晶状体混浊患者结果,OCT检测结果优于B超诊断结果,P<0.05,而在包含晶状体浑浊的诊断中,B超诊断检测结果则优于OCT诊断结果,且P<0.05,除以上数据以外,对两种诊断检测的临床价格进行分析,B超诊断检测价格为25元,而第五代OCT的检测价格则为220元,可得出,B超在应用过程中,具有更为优质的广泛性。

3讨论

随着近年来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成熟,人造晶状体移植手术在针对白内障的治疗上,已经被广泛认可[5]。但是,在应用此类治疗方法进行诊断治疗的过程中,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仍存在较大的差异。而造成这一差异的因素,则在于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差异,造成了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的不同[6]。因此,为更好的让患者能够恢复视力,术前诊断眼底病变的价值,就值得进一步提倡。

而通过本次的临床统计分析研究,第五代OCT的诊断异常眼87例,98眼(12.52%),其中120例(156眼)患者因有晶状体浑浊,无法采取OCT诊断检测;B超诊断检测,在不包含晶状体混浊患者的情况下,异常眼数为71例78眼,而在包含晶状体混着患者的情况下,黄斑区异常135例152眼(19.41%),经比较数据百分比,OCT在可用环境下,其临床诊断率要优于B超,但在在包含了晶状体混浊患者之后,其诊断率却不如B超。

与此同时,B超诊断的所需费用要远低于OCT检测的需要费用,因此进行综合比较之后,在诊断白内障眼底病变中,虽然B超的诊断率不如OCT,但却有这极高的应用价值[7]。B超诊断优势:具体如下:首先,B超诊断技术,是从1950年即开始发展的一项技术,现如今已经十分成熟,诊断精确率也值得信赖[8]。

且此类设备在我国已经在社区卫生部门进行了大面积推广,因此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其次,B超诊断技术的市场价格相对更加低廉,和OCT的诊断相比较起来,群众能够更容易接受,是一种更容易接受的诊断方式;最后,B超诊断技术,相比较OCT诊断技术,在对晶状体混浊的情况下,仍能进行检测诊断,因此在病症的广泛应用上要更有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在对成熟期白内障患者的眼底病变情况诊断检测中,采用B超检测不仅提高检测准确率,而且适用性强,
容易推广。所以说,B超诊断技术以其广泛的适用性,以及低廉的价格,有较高的社会应用前景,是一种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的诊断检测方式。

参考文献

[1]米东明,李晓琴.OCT联合眼部B超对白内障术前眼底检查价值评估[J].健康大视野,2018,(12):213-214.
[2]李艳萍,易敬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联合眼部B超在白内障术前眼底检查中的价值[J].医疗装备,2016,29(23):41-42.
[3]李雪莲,袁芳.OCT联合眼部B超对白内障患者术前眼底检查的应用价值[J].保健文汇,2016,(4):29.
[4]李艳萍,易敬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联合眼部B超在白内障术前眼底检查中的价值[J].医疗装备,2016(23).
[5]姜蓉.眼底OCT检查在白内障术前检查黄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0):348.
[6]刘担,陶玉林,陶黎明.OCT联合眼部B超对白内障术前眼底检查价值评估[J].国际眼科杂志,2015,(10):1817-1819.
[7]刘担.三种检查方法对白内障术前眼底检查的价值评估[D].安徽医科大学,2016.
[8]李勇,肖耀廷,闵颖君,等.前置镜检查在白内障术前检查中的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1):2094-20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45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