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中山大学药学研究团队在《国际分子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电子烟对呼吸系统毒性机制研究进展》的综述文章,这是全球分子医学领域权威的SCI期刊。它总结了现有的研究,认为电子烟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危害明显低于传统香烟。
研究人员对2010年以来公开发表的108篇电子烟与传统卷烟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从主要成分和毒性机制两个方面对电子烟与传统卷烟的区别进行了综述。
就主要成分而言,电子烟的成分比传统香烟更简单,因为电子烟只添加尼古丁助溶剂,不含烟草;雾化后,电子烟气溶胶中的有害物质远低于传统香烟。
具体来说,电子烟和传统香烟的烟气中含有尼古丁,但金属基化合物、亚硝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多环芳烃等有毒化合物的含量远低于香烟。
在毒性机制方面,本文发现电子烟对人体主要组织、器官和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与香烟相似;然而,大量研究表明,与香烟相比,电子烟造成的损害相对较低。
本文对电子烟和传统香烟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分析,得出结论虽然电子烟并非完全无害,但它们比传统香烟更能显著降低危害,并可能成为降低吸烟相关疾病风险的替代品。
此外,本文还强调,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电子烟对传统香烟用户的影响,收集更多数据,获取毒理学循证信息,帮助人们客观、理性地看待电子烟,同时忽视其潜在风险。
中山大学药学院教授、国家和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刘培庆表示,该论文可以为公众更全面地了解电子烟提供科学参考,也支持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和毒性评价体系,规范成分含量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研究小组还认为,为了更深入地评估电子烟的长期安全性,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发现循证信息。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scizixun/38189.html